善读「论语」7.27:用有节钓而不纲,取有时弋不射宿

述而篇第27

【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钓不用长绳多钩,猎不射栖宿之鸟。

【注释】

“纲”,即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

“弋”,音“义”,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用绳子是为便于巡回射中的猎物。

“宿”,指栖宿之鸟。

【评析】

古时的农业和纺织技术落后,人们为了饱腹御寒,不免会行渔猎,渔猎技术因而有了初步发展。至孔子时代,人们已开始用“纲钓”捕鱼,就是将挂满鱼钩的长绳布在水面来钓鱼。但孔子钓鱼时却仍然使用一个鱼钩的竿钓,而打猎时也绝不射栖宿之鸟。此举在当时异乎常人,故被其弟子极珍视地收录《论语》之中。

孔子如此行事,首先是反应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洪适(音“括”)在解释本章时,说孔子“或不得已而钓、弋,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其次,孔子如此行事,也反映了其对于技术运用的态度。现代所谓之“技术、技能”,即古时所谓之“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章的“钓”和“射”即属“游于艺”的范畴,而“游于艺”的指导原则便是“依于仁”。也就是说,人类对于技术的运用必须要遵循“仁道”。“仁道”是一种伦理,它包含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调整原则,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儒家最高理想便是《中庸》所谓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因此,人类应当竭尽所能地减少对于万物与自然的伤害。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被孔子称为君子的子贱受命为单父(今山东单县)的地方长官。三年后,孔子派学生巫马旗去考察子贱的政绩。巫马旗夜入单父,见一夜渔者将捕到的鱼又放回水中,便问其故。夜渔者说:“我放回的是小鱼。我们的地方长官要求在小鱼长大后再捕,所以就放掉了。”孔子闻知此事十分高兴,认为子贱治邑有方,可当大任。子贱禁捕小鱼的政令,与《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的孔子视剖腹取胎、涸泽而渔、覆巢毁卵为不义之举,实际上如出一辙。这些认识和主张世代相袭,多成为后世的政令或民众的自觉行为。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注“爱物”曰:“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古时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计所需,有时不免要杀生害命。但于行时能心怀恻隐而非理所当然,从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是人有别于动物并且人之所以为人的应有表现。这种认识能出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远没有近代以来那样凸显的2500多年前,并纯粹出自“仁民而爱物”之心而非人与自然博弈后被迫产生的“理性”,却又恰恰与现代文明所发现的自然规律若合符节,则正是华夏文明的伟大之处。

本着儒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理想,人类未来的技术发展,显然应当以不害物命、不坏自然为前提。其实,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并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这需要人类心中对自然和生命更多一分感恩和敬意,而少一分贪婪和残忍。这才应当是文明的进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7.27:用有节钓而不纲,取有时弋不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