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那么多书,你到底能记住多少?

首发于公众号:好奇的树懒(xiaoshulan888)
喜欢的话欢迎来关注我们哦!

羽:哎~那谁,我给你讲讲我刚看的这本书都说了什么吧!
索:呃...为什么你总要给我讲?
羽:我怕我忘了..

这几年例如得到、喜马拉雅这类知识付费APP逐渐兴起,由于清晰的用户地位以及人们对知识渴求的自身诉求,该类产品的用户量也是直线上升,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选择。

一、

相比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知识类手机APP可以更好地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无论是行走在路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还是办公室内的午间休息,只要你愿意这些零散的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起来,把纸质阅读对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降到了最低。

此外,听书APP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在于核心内容的提炼。通常人们去阅读一本书籍普遍会花费几天至一周左右的时间,而听书APP则会有专人负责提炼书中的精华内容,并由讲书人利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内容向用户转述,这样既缩短人们的看书花费的时间也节省了归纳核心内容耗费的精力。

这个改变确实很有吸引力,以往看一本书的时间现在可以了解更多书籍的精华,让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二、

我也是在几年前开始接触此类手机APP,刚接触的时候真是如获至宝,就像是打开了一座宝藏的大门让人流连忘返。

自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在睡觉之前我都会打开手机听上一会讲书。除了以往会关注的内容,这里也包罗了许多其它领域的内容,让人很是沉浸在这种奇妙的体验中。

可随着听书的时间长了,虽然知道到了许多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但要说到能否如数家珍地给别人讲解却还真是做不到。反而更多的情况是当别人提到一些观点、话题时,自己能意识到好像在哪里听过并且能有大体上的概念,但是具体的内容还是要重新回到书籍中去查找。

这样的经历次数多了,自己也开始好奇这里面的原因,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

经过总结,我发现可能是自己把听书当成了阅读的捷径,以为听过别人的讲述就等同于看完了这本书,其实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就像是旅行一样,你只是听了别人的接收,可这不等于自己就已经去过了那里。别人的介绍只会引发你的好奇,可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还是需要你亲自去一趟才能完全了解的。

听书,它更像是一个观光梯,能够带我们浏览广阔的知识海洋,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可这种体验大多是似雾里看花,想要看的真切些也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去探索。

我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拿起手机打开APP,看看自己的浏览记录,里面有多少内容是自己能够回忆起来的?

三、

听书的过程往往我们是被动的接收,听完如果还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那些内容确实是很难记住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下面的两种方法来加深印象,方便这些知识日后能为我们所用。

1、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最传统也是最好用的一种记录与自我思考的方式,好的读书笔记完全可以做到替代书籍。读书笔记除了整理归纳书中的结构和核心内容之外,我认为最好还要把自己的理解和对现实的联系也都记录上,这能更好地让知识指导生活。

2、“教”是最好的“学”

在《翻转式学习》这本书里提到过这么一个例子,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知识记得最牢固的人并不是班里的学霸,而是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而课程老师也多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才会去系统学习、整理知识内容,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把这些知识内化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永远也忘不了。

同理,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备课的过程,要把零碎的理论、案例、方法统合起来,然后第二天真的找个朋友来讲给他听并让他理解,这也是一次强化自己学习记忆的过程,就像文章开头我要去做的那样。

永远也不要忘记“教”是最好的“学”。

世间本就无捷径可走,凡事还要脚踏实地些。没有真正付出辛勤的汗水,就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野心。查理·芒格说过:“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最后,听书不是阅读的替代产品,它能帮助我们扩展自己的认知宽度,但认识深度还是需要阅读、学习来帮助提升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了那么多书,你到底能记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