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多少年有多少人在质问,有多少专家在呼吁:教育该如何如何……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是被当作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手段,背离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老师付出很多,家长付出很多,学生付出更多,我们教育的孩子整体应该特优秀才对,可事实却不然,为什么呢?

  我国在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可实际上各地教育机构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社会需求和舆论导向一直盯紧高学历、高分数,导致教育太现实,素质教育走形式。我们的学生不得不在各种压力下学习,并在现实的诱导下形成人生定位推理:在班里要考不了前三名,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

高中,就考不上重点大学;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得不到高收入;得不到高收入,就过不上幸福生活。各地初中、高中都设重点,闹得学生不惜一切代价往“重点”里挤,教师也千方百计往”重点“里调。

  我们的家长怎么了?勿容置疑,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不遗余力的,大量时间、精力乃至经济力量花费以后,孩子身上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却屡屡发生,家长们徘徊在苦心没有获得预期回报的困顿中。一方面他们会说“这学校怎么了,孩子的成绩怎么就弄不上去?”,质疑学校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其实他们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就有很大问题: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潜力都不甚了解,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规划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焦

虑症状:怕孩子闲着,把孩子的时间占满了才心里踏实;怕孩子玩,把孩子攥在手心里,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激化;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形形色色的学习班;怕孩子出错,盯着孩子的错误,甚至放大孩子的错误,以反复提醒孩子的错误为教育手段;怕孩子吃亏,教孩子一些错误的、大人的人际交往规则;怕孩子失败,学习成绩和考试名次象戴在孩子头上的紧箍咒一样,使孩子每天战战兢兢地面对一切。我们这是在干什么呢?我们是在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制造大量厌学的学生,大量在高度压力下自信心树立不起来的学生。

  我们的学校怎么了?培养了多少厌学的孩子?!为什么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而且这种情况从小学就开始了。为什么忽视素质教育?为什么不能为了一切孩子?有的学校居然有快慢班之分,甚至按学生考分名次排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放羊“政策。减轻学生负担喊破了天,可是学生仍不堪重负,不仅所学课程越来越深,课外辅导材料越来越多,而且为了”重点“和”高分“,节假日减少了,星期天也几乎没有了。教师不是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而是寄托于课外辅导…长此以往,这种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还能阳光灿烂吗。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为什么不能真正实施?高考招生为什么存在严重的地区歧视,以致出现了高考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遵规守法,就能制造教育奇迹。那为什么不能依法办教育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

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我们的教育到底该怎么样?笔者既不赞成取消当今高考,也不认同由各高校自主招生,必要可行的是改进和完善现行教育制度。通过大量的学生个体案例和调查研究,充分证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未成年人的三个重要因素,每一个因素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孩子的均衡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齐心协力,铸就社会需要的人。

  社会要通过各种政策、制度、法律,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精神成长环境。要革除教育时弊,依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动用全社会的力量,让一切孩子入学。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各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均衡各学校师资力量,全面推广安徽铜陵市的经验,让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进之别,彻底解决择校问题。二是改革现行高考制度,消除省籍鸿沟,在全国高校中选定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100所高校,面向全国招生,一个分数线,公平竞争,保障公民在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它高校可按辖区自主。打破高考一锤定音的常规,实行高一、高二、高三每学年全国统考一次,由教育部统一安排异地阅卷,并按高一20%、高二30%、高三50%的比例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同时把综合素质课程考试列入每年的统考,记入学生总成绩。还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不能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提供一次再学习机会。要多给予教育一些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教育提供适宜的发展空间,使我们的教师在轻松、良好的社会良性评价循环机制中认识教育的责任,付出教育的甘苦,感受育人的快乐。

  家庭要在培养孩子的高尚品德的同时,着重培养其自信心、求知欲,尤其在小学阶段,这比让他们获得多少知识都重要。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和开发孩子的智能,多创造条件,最终把孩子的才能与社会需要结合。作为家长要懂得孩子成长的规律,要用正确的理念来改善自己的行为,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多鼓励,少责骂,不要孩子一进家门

就追问“谁欺负你了、考几分?”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能让孩子有太多的优越感,尽管都是独生子女,也不要过分的呵护,否则,就培养不出将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多关注孩子处于哪种状态,不要总是盯住“分数”不放。如果孩子厌学,那就不只是成绩处于下降趋势,而是日子虽在延伸,人生却困在岁月中没有成长,应该静下心来找原因,改进教育策略和方式,只要调整好孩子的状态,发掘其潜能,他们就能越做越好,越来越优秀。

  学校要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小学就要建立起学生素质档案,教师要不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及在家情况,协同分析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教学要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机会。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和心理情况,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在集体中学习、认知、体验并获得成长。要坚决杜绝分快慢班、按成绩排桌位的错误做法,以消除学生的各种恐惧心理。安排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一切孩子。给教师松绑,给学生解压,让学生多走进大自然,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与洞察,以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认真反思各自在教育中的作用,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作者简介:

  房胜林,山东汶上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青岛税务培训中心副总经理,汶上人在青岛创业发展联合会会长,青岛市济宁商会书画院副院长。学生时代即爱好文学,在汶上一中任教期间,创办“百草园文学社”,培养了山东网络作家老泉,山东青年诗人孔令军等文学人才,得到国家少工委、省教育厅嘉奖。自1985年,已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读者》、《青岛日报》、《青年思想家》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人生悟语》(吉林人民出版社),名录被编入《山东作家小辞典》。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教育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