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13天,14.12子路问成人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13天

原文阅读: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讲解: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睿智,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像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完美的人何必要如此呢?见到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险能付出生命,长久处于艰难困顿之中还不忘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作完美的人了。”

启发思考:

        “成人”是成德之人,可以理解为人格完美、完整的人。子路以“成人”这一称呼问老师,完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好,于是引出了孔子一个非常完整的回答。

        孔子提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或说完整意义上的人,有四条标准:要有智慧,要无贪欲,要勇敢果决,还要多才多艺。孔子此处用了举例说明,把臧武仲、公绰之、卞庄子、冉求四位君子的优点全加起来,说具备这四种品质和才能是完人的必要条件。接着,夫子又给出了一个条件:再用礼乐来修饰,形成良好风度的规矩,差不多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       

        这里,孔子提到了四个人。其中,孟公绰的清廉无欲,前边刚学过了,冉求也是大家熟悉的。那么臧武仲和卞庄子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都是鲁国的大夫,应该说也都是子路很熟悉的人。

        先说“臧武仲之知”。史称臧武仲矮小多智,号称“圣人”。他辅佐鲁成公、鲁襄公,德才兼备,后来不容于权臣,逃到齐国。齐庄公重用他,要给他田地,他却预见到齐庄公不能长久,想办法拒绝了庄公的赏赐。后来齐国政变,庄公被杀,臧武仲没有受到牵连。所以臧武仲之智,既能成事,又能避祸。这是孔子所推崇的。

        再看“卞庄子之勇”。卞庄子是鲁国著名的勇士,皇疏说他能够独力与虎格斗。《韩诗外传·卷十》记载,卞庄子特别孝顺,他的母亲在世时,他随军作战,三战三败,朋友看不起他,国君羞辱他。母死后三年,鲁国兴师伐齐,他请求从战,三战三获敌人甲首,以雪昔日败北之耻,最后又冲杀数十人而告阵亡。

        在孔子看来,智、廉、勇、艺加在一起,智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应事,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则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文质彬彬,就是成德之人了。

        这样的要求似乎太完美了,孔子在说了理想的标准之后,又提出了一个现实版。今天,只要能做到见利不忘义,遇危险不怕牺牲,虽然长期处于贫穷困顿的境地,仍然不忘记自己平日许下的诺言。前边学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如果能久处约,就是长期处于艰难困顿之中仍不改其志,这就是仁者,算是完美的人了。

        “成人”之学对于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性无须赘言,而其中“人学”之永恒性的精神价值,对于以现代科技工商为主的文明发展方向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时至今日,追求仁德的人仍然需要注重培养智慧、修养德行、锻炼勇气、具有才干,再加以礼乐的文气,成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困难的时期,仍要能坚守道义、敢于担当,对人生有所追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13天,14.12子路问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