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感想

洞察力(Insight Skill),是一种“越练习越强大”的“技能”(Skill),而不是“看一眼就获得”的“知识”(Knowledge)。三步上篮的规则,是知识;但是像乔丹飞人一样的三步上篮,是他终身练习才获得的技能。洞察力,需要终身练习。

这一讲,先从练习破除“散点思维”,建立“公式思维”开始。

什么是散点思维?散点思维有个典型的表达句式,就是:

唉,对了,你看这样行不行?

商场业绩不好,老板问怎么办。你苦思冥想,突然灵光一闪,说:唉,对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装个从一楼到负一层的滑梯,然后在下面卖玩具,这样孩子们就都会被吸引过来了。

这是不是个好主意?也许确实不错。

但是,这种“灵光乍现”,是怎么出现的呢?他自己都不知道。下次遇到另一个问题,你又作“苦思冥想”状,等待“灵光乍现”。万一灵光不乍现呢?万一乍现的不是灵光,而是馊主意呢?

在拆解炸弹时,你说“唉,对了,你试试剪红线看行不行”,是要死人的。

这种靠灵光乍现获得点子的思维习惯,就是:散点思维。散点思维是偶得的,质量不可靠的,挂一漏万的。生活中给朋友支个不负责任的招可以,但用来拆解真正复杂的商业问题,是绝对不行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练习破除“散点思维”,建立“公式思维”。

什么叫公式思维?

我举个例子。

新闻上说,明星开的一家火锅店倒闭了。网上各种众说纷纭。

有人说,明星开的餐厅十有八九会倒闭,因为他们不善经营,他们应该请个好的经理人;

有人说,现在火锅竞争太激烈了,应该换个赛道;也有人说,他们肯定是被人坑了,投资需谨慎,等等。

各种各样出于善意的建议,也许各有道理,但都是“散点思维”,会让身处困境者无所适从。

那如果用“公式思维”来思考,应该如何拆解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找到能准确描述餐厅经营逻辑的“公式”。

公式从哪里来?高手可以从系统模型中提炼公式。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高手提炼的、被验证过的公式,非常重要。

这时,在《5分钟商学院》里,我希望你深深刻在脑海中的“销售漏斗公式”:

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用这个公式来分析餐厅经营逻辑:

流量,就是知道这家餐厅的总人数;

转化率,就是知道这家餐厅的总人数中,有多少人真的会来吃饭;

客单价,就是每桌来吃饭的顾客消费多少金额;

复购率,就是吃过这家餐厅的顾客中,有多少会再来。

理解了这个公式之后,你来想一想,明星的影响力,会在这四个变量上的哪一个起作用?

没错。流量。

明星的影响力,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给餐厅带来巨大流量。但是,每家餐厅都受制于固定物理位置,终究只能做确定范围的生意。一家餐厅要经营三年以上,最终是要靠老顾客反复来吃,才能维持以及发展的。

当你用“销售=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这个公式来思考,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餐厅的短期的生意靠流量,长期的生意靠复购率。

如果你正好有个明星朋友要开餐厅,问你的意见,我建议你千万不要说“唉,对了,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样,很可能在他失去餐厅的时候,你也会失去这个朋友。你可以说我有三个建议:

你自己负责用影响力给餐厅带去流量;

但一定要找到有丰富经验的经理人,帮助提高转化率和客单价;

千万不要忘记持续监控菜品的质量,保证复购率。

当你能破除散点思维,建立公式思维时,整个世界在你眼中,不再是一个个“要素”,而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这些公式,就是高手们用洞察力,从上帝手中“偷来”的地图。

我再举个例子。

很多人认为,过量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是,如何解决碳排放的问题?专家们给出了成千上万的建议。有人说要少开车,有人说不准烧煤,有人说你们都在瞎扯,这也限制那也限制,那为什么呼吸不限制?吵得不可开交。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一次TED的演讲中,给出了一个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分解公式”:

CO2 = P x S x E x C

在这个公式中:

P,就是People,人口;

S,就是Service Per Person,每个人使用多少项服务,比如开车、壁炉、烧烤等等;

E,就是Energy Per Service,每项服务使用多少能源;

C,就是CO2 Per Unit Energy,每单位能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于是问题一下子清晰起来。解决碳排放问题,就是分别解决人口爆炸问题(P),提倡环保的生活方式问题(S),设备节约使用能源的问题(E),和产生单位能源的碳排放效率问题(C)。你们别吵了,每个人、每个领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我们用来破除散点思维,常用的超级公式还有哪些?

比如复利公式:收益=(本金+复合利息)^时间。有了这个公式,你会同时关注本金、复合利息和时间,这三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比如定倍率公式:价格=成本*定倍率。有了这个公式,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和成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是因为定倍率暂时没变。

比如用户忠诚度公式:用户忠诚度=(我提供的价值–他提供的价值)+转移成本。有了这个公式,你会突然明白,所谓的客户忠诚,有可能不是因为你足够好,而是因为搬走这事他嫌烦。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突然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很多大型机构在招募真正优秀的人才的时候,会考你“上海有多少辆自行车”这样变态的、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因为回答这种问题,你几乎必须建立公式,然后合理预估公式中的每个变量。这道题的目的,就是检验你是否有用“公式思维”,从上帝手中偷地图的能力。

最后,小结一下。

什么是散点思维?散点思维,就是依靠苦思冥想,等待灵光乍现。散点思维喜欢说“唉,对了,你看这样行不行”。这种思维习惯,是偶得的,质量不可靠的,挂一漏万的。

要获得非凡的洞察力,必须练习破除散点思维,建立公式思维。

什么是公式思维?就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高手从系统模型中提炼公式,普通人站在高手的肩膀上学习公式。公式,就是高手们用洞察力,从上帝手中“偷来”的地图。

但是,为了不会因为学了“公式思维”,就成了到处指点江山的键盘侠,你也需要记住:掌握最接近“要素”间“连接关系”的公式是关键。用错误的、不准确的、颗粒度大的公式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会死人。切忌买本《本草纲目》就去行医。切忌。


听了这个文章,我又看了两遍,刚开始很开心,仿佛自己就拥有了这种洞察力,变得很厉害一样!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鸡汤吧,能打鸡血。

但重点是:如何才能破除散点思维,建立公式思维呢?

我又找了另一篇文章:如何建立公式思维

作者:王世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67979/answer/8523923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少人在刚接触框架、思维模型这些概念的时候很激动,以为发现了宝藏,于是恨不得积累得越多越好。

比如有人会收藏咨询顾问的各种管理工具,收藏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的101个思维模型。

如果你也正在这么做的话,可就要小心了。

因为对于咨询顾问而言,这些管理工具是按企业管理的主线组织在一起的,而对查理芒格而言,所谓的101个思维模型是以评估投资标的为主线组织在一起的。

这些框架对于他们而言,就好像一棵树上长出的枝干,这是他们自己能力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你没有自己的应用主线,那这些框架对你来说,可能只是杂草而已。

构建思维框架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你的应用主线。

而要建立自身的思维框架,核心就是从自己的使用目标出发,围绕着自己主干积累自己的框架库,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这句要划重点)。

具体怎么做呢?

作为一个写过一本思维相关的书(并且豆瓣评分还不错)的职场老兵,以下是我多年的总结,供你参考:

可以将自己的思维框架库分为通用框架和专业框架两个部分来沉淀。

01 积累一定数量的、与专业无关的通用框架

框架的本质就是人类经验的沉淀,它的优点是你可以省去自己摸索的时间,一下子就能达到前人或者你历史的水平。当然弊端也有,就是套用框架的话,你最多也就是能达到七八十分的水平。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大部分事情,只要做到七八十分就够了。比如组织部分聚会、例会发言,做到100分没有必要。而且有了通用框架,就可以把自己宝贵的精力放在70分到80分、甚至90分上,而不是浪费在从0到70分的摸索上。

在积累通用框架的时候,有两个关键点:

1、第一个关键点是,要按照一定的层次积累,不能杂草似的积累

比如我的通用框架,是按照“道、人生、战略、战术、执行”这五个层次来积累的,你可以参考着重新构建自己的通用框架层次。每个层次上,掌握1-2个通用框架就可以了,不用贪多。


我在“道”这个层次上,掌握的通用框架就是“阴阳两极图”,主要应用的思想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黑和白,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

在“人生”这个层次上,我掌握的一个通用框架是“命运5层理论”,也就是从上往下,分别为一命二运三环境四行善五个人能力。

我的为人处事方式都是以这两个框架指导的,截止到目前为止,帮助还是挺大。

在“战略”层次上,我经常使用的框架是“搭班子——定战略——带团队”,这是外部商业环境不确定的时候我用的框架,就是首先找到对的人,建立好这个团队,有了团队之后再定做事的战略,再有了战略后,就是带着队伍去做。

如果外部环境确定之后,我的框架就变成了“定战略——搭班子——带团队”,就是先明确业务方向,根据业务方向去找正确的人,然后保证队伍的执行力。

在“战术”层次上,我最常用的两个框架,一个是“黄金三点”,也就是why\ what\ how这个框架一个高大上的说法,另一个就是“方向、方法、人”,比如一件事做的不理想,我首先会判断是方向不对,如果方向没有问题,就要判断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如果方法也没有问题,那就要看是不是执行的人有问题了。

在“执行”层次上,我最常用的是5W2H和PDCA,比如在往下布置任务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按照5W2H的要素说清楚,在接到客户或者其他人给我任务的时候,我也会按照这个框架先在脑子里过一下,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因为对任务理解不清楚而导致的重复性工作。

PDCA主要用于提醒自己对任务的检查和调整,因为再完美的计划在执行时都会产生偏差,因此务必要去检查,并且要根据偏差即时去调整。

2、积累通用框架的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这个框架的应用在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什么叫非常熟练呢?就是你不动脑就能用。比如不管什么时候,谁让你上台讲几句话,你第一反应都能用why-what-how这个框架来说几句。

通用框架积累后,你就算完成50%的积累工作了。剩下的50%就是跟专业相关的专业框架了。比如财务特有的,金融特有的,建筑特有的,互联网运营特有的。

02 积累专业框架

这些专业框架应该是和你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你可以把他们填入岗位能力框架里面。

针对专业框架积累的时候,也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对于经常要用的专业框架,你一定要掌握得非常熟练,达到通用框架的熟练程度。

第二个关键点是对于使用频率不高的专业框架,这类框架即使没有一百万,至少也有几十万,我们不可能熟练掌握,但是我们要做到的,一旦我们需要使用它的时候,能够找到它,并且能够按照指引使用好它。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名项目经理。你对项目关系人管理框架,项目管理工具框架要非常熟练,因为这些是经常要用的。

假如你是一名项目经理。你对项目关系人管理框架,项目管理工具框但对于挣值管理,就不需要做到熟练程度了,你只需要在需要用的时候,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挣值管理的计算公式,并且计算出进度偏差就可以了。

再假如你是一名财务经理,至少你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这些基本框架要了解得非常清楚,但是对于延递所得税的公式不是很熟练的时候可能就没关系。

03 比积累框架更重要是你用框架思考的习惯

框架是无穷无尽的,因为一个个框架都只是术,比积累框架更重要的是养成做什么事情都优先想着构建框架的习惯。

因为用框架来思考、学习和表达的思维方式这是法,将法给悟透了,术自然就不是问题,这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一反一百的问题。

知道你要问如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了。

无他,唯训练尔。


看完这两篇文章,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呢?

一、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

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二、想法是什么,是建立在有特色的个人观点上,特别是跟其他人不同的观点才会被称之为有想法的人,而这个观点是来源于观察、阅读、总结、思考、实践,而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三、平时遇到问题,都可以建模分析,修改践行,做得多了,自然就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自《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