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探问》‖如果内心充满希望,便不会介意外在是否深陷泥沼!

1945年年初的一个黎明,在巴伐利亚州一个叫兰茨贝格的小镇通往另一个小镇的路上,一只由280人组成的队伍,每五人一组被押送着行进。他们衣衫褴褛,困顿潦倒。他们的腿因为饥饿性水肿而浮肿隆起,几乎无法支撑身体。他们的脚因为没有穿鞋,脚上满是流脓的压疮和溃烂的冻疮。因此,与其说他们走着前行,不如说在“跛行”。

就在这样让人崩溃的情况下,他们的食物更让人绝望——一碗清汤。如果他们表现的萎靡不振,还会直接被拉去毒气室,因为集中营的控制者认为你已经没有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了。


这场噩梦般的经历来自于一位奥地利的传奇人物——维克多·E .弗兰克尔。他出生于维也纳,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1930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担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迪尤省大学和南卫理工会大学的教授。

在本文开头的凄惨故事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要有怎样坚定的信念才能活下去。那么作者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才能让自己不对生命感到绝望呢?追其根源也就是他创立的“意义疗法”,既探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弗兰克尔说: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作出并实施的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内心充满希望,便不会介意外在是否深陷泥沼!

如果经历了苦难和死亡,生命就没有意义了吗?

并不是这样,作者在文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有两个厌世的人(一男一女)碰巧同时坐在我的对面。两人一字一句地一致表示,他们的生活毫无意义,他们“不在对生活抱有任何期望”。不知为何,两个人的观点似乎都是对的,然而事实与之相反,我很快就发现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们:对男人来说,有一项未完成的科学工作;对女人来说,有一个住在国外的、似乎遥远而无法触及的孩子。”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生命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巨大的义务。


难道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疾病的折磨,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吗?

并不是,作者在书中举例道:一位原本从事广告平面设计的年轻人因患脊柱肿瘤突然失业。肿瘤很快导致他的手臂和腿出现麻痹症状。现在,他无法继续按照原来的途径实现生命的意义,它被推到另一边,被迫选择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主动体验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于是他开始从被动体验的、自身受限的处境中找到意义,从有限的可能性中汲取生命的意义。它是怎么做的呢?住院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读了他以前做设计师时没有时间读的书。他从收音机上听音乐,与其他患者一起畅谈。所以,他退回到了通过被动融入世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回答生命问题的存在领域。

难道遭遇被迫进入集中营的命运,生命从此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吗?

不,作者说道:身陷集中营,如果能找到精神信念,树立生活的目标,就可以忍受集中营的生活,依然可以使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至少多一份坦然少一份被迫,这也是个体生命的意义。

尼采说过:“一个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发生的事。”这里的“为什么而活”是指有活着的目标,而“任何发生的事”是指如集中营一般艰难的生存条件。只有知道“为什么而活”,我们才能忍受艰难的处境。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无论如何,都始终要对生命说是。”

                  ——维克多·E .弗兰克尔

                            奥地利心理学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探问》‖如果内心充满希望,便不会介意外在是否深陷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