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刘宇. 实践智慧的概念史研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3.
简介:本书是首部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实践智慧思想发展史的专著。实践智慧是实践理性的德性,是古代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德性之一。在亚里士多德的界定中,其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人在具体的实践事务中做出合理思考、践履良好行为,并最终实现幸福的那种理智品质。他的阐释使其成为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更在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代实践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潮,力图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哲学中寻求理论资源,批判和反思现代社会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人们的实践生活被科学技术思维所主宰而造成的诸般恶果。实践智慧植根于生活世界,把握但不刻意改造生活实践的千姿百态,始终以造福人类生活为旨归。它无疑为现代社会所亟需。
序
实践哲学传统开端于亚里士多德,他首次明确地区分了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但,在当时,占据第一哲学宝座的仍是形而上学。在其后的发展中,实践哲学也总是匍匐在形而上学和知识论这种基础理论的羽翼下。直到19世纪,黑格尔哲学的登峰造极后,形而上学或理论哲学遭遇挑战。20世纪的实践哲学转向,即实践哲学终于摆脱了理论哲学的阴影,获得独立的地位甚至要成为第一哲学,构成了现代哲学的主潮流。其中,有几个声势浩大的哲学思潮充分体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实践哲学的复兴。
实践哲学所面临的的根本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但重要的不是在存在论层面上是否将实践活动视为第一性的人类活动的问题,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是否承认理论活动的有限性的问题。现实的实践哲学首先承认理论理性在把握实践时的有限性,看到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差异,从而承认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根本差异,把焦点放在实践思维的特殊方式上。实践智慧是现实的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在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别。
导言
一、研究对象及译名问题
(一)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实践智慧。
作为一个日常概念(日常用法),指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所具有的的那种品质。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普泛地解释为能使人理解实践生活的终极目的,把握实现目的的方式和手段,从而过上幸福生活的那种智慧,成为古代伦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德性之一。
它在当前的实践哲学和实践研究领域(如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技术哲学、生态学、临床医学等)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学界普遍将实践智慧看作是处理实践思维的核心问题,即知与行、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之间关系的关键概念。
(二)研究价值
自亚里士多德创立实践哲学以来,这个概念就成为实践哲学讨论和研究的焦点之一,还作为人们实践行为的一个标尺。直到近代理性主义的兴起,从霍布斯开始到康德的实践哲学对该概念的贬低,才导致它渐渐离开哲学的视野。然而,现代实践哲学的复兴,又使它换发了新的生命。二十世纪后半叶,英美的德性伦理学与欧陆的实践哲学均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为主要理论资源,从不同角度阐述并发挥了它的理论特质,形成一股“新亚里士多德主义(Neo-Aristotelianism)”浪潮。可以说,这个概念的历史见证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跌宕起伏。
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概念史也就构成了问题史的一部分。因此,实践哲学本身的各种内在张力,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理性与行动之间,设计与实施之间,规则与行为之间,价值与事实的张力问题,均可以通过这个概念显现出来。
(三)词源考究
实践智慧的古希腊文如图2所示,拉丁拼法为phronesis,英文译为prudence或practical wisdom等,中文译法多样,有实践智慧、智德、明智、审慎、慎虑、智谋等。
1. 这一概念的英文译名,存在诸多争论。一开始,学者们采用prudence来翻译亚里士多德及古代实践哲学中的phronesis和prudentia。但是后来出现不同的声音:
(1)支持用“practical wisdom”的一方,认为:英文词prudence的确是从古拉丁词prudentia中派生而来。但是,现代英文中的prudence早已失去了古典实践智慧概念所内含的道德和善的意义,只是表示对个人利益的小心算计。因此,采用practical wisdom(实践的智慧)更为合适,同时也以此标明它与理论智慧(sophia,theoretical wisdom)的对照关系。
(2)支持用“prudence”的一方,认为:prudence的内涵与phronesis一样,除了包括实践理智的思虑,还包含着思虑之后的行动,但practical wisdom是好的思虑和判断,只表达了phronesis的理智方面,而实践智慧区别于理论智慧的根本之处不在于对象的抽象或具体,而在于目的是“知”还是“行”,因此建议沿用“prudence”。
(3)其他译法,还有学者使用wisdom或intelligence。
小结:当前,多数学者还是使用prudence和practical wisdom来指代phronesis,而用prudence来指代prudentia。
其他注意事项:但是,在翻译亚里士多德之前或斯多亚派的phronesis概念时,也有学者使用thought,因为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哪里,phronesis并不特指实践活动中的智慧,它与沉思普遍真理的理论智慧并不区分。
2. 这一概念的中文译名,更是五花八门。因为汉语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常见的有:明智、实践智慧、审慎、精明、慎虑(或智虑),智谋。
本书作者的观点:使用意译的“实践智慧”作为统一译名,尽管它并不完美。但好处在于:(1)其意义的涵盖面较广,而且脱离了日常用语的狭隘意义,更像一个哲学概念。(2)“智慧”有道德上的含义;(3)可以直观地与“理论智慧”区分开。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综合讨论实践智慧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 Douglas J. Den Uyl. The Virtue of Prudence[M]. Bern: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1. (尤尔《实践智慧的德性》)
· Leslie Paul Thiele. The Heart of Judgment: Practical Wisdom, Neuroscience, and Narrativ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蒂勒《判断的精神:实践智慧、神经科学与叙事》)
· Albert R. Jonsen, Stephen Toulmin. The Abuse of Casuistry: A History of Moral Reasoning[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mia Press, 1988.(琼森和图尔敏《诀疑论的滥用:道德推理的历史》)
(二)研究除亚里士多德之外其他思想家实践智慧思想的文献
研究古希腊的:· 普兰尼克《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理想国>和<法篇>中的实践智慧》· 德蒂尼和韦尔南《希腊文化与社会中的机智》· 黄光雄《Isocrates及其修辞学校》· 德普《伊索克拉底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影响》
研究当代德性伦理学的:· 德维特利《德性伦理学导论:古代希腊人的洞见》· 凯普《西塞罗与罗马明智实践的发展》· 尼尔森《实践智慧的优先性:阿奎那哲学中的德性与自然法及其对当代伦理学的意义》· 维斯特伯格《正确的实践理性:阿奎那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行动与实践智慧》· 论文集《中世纪的德性伦理学:十二到十五世纪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评注》
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 赖斯《文艺复兴的智慧概念》· 加富尔《马基雅维里与实践智慧的历史》
研究近代哲学:· 舍曼《德性是必需的:亚里士多德与康德论德性》· 凯恩《康德人类学中的明智理性》· 阿伦特《精神生活》·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汉斯《实践智慧与天意:论霍布斯的实践理性理论》
研究古典德性系统的:· 维柯《论我们时代的研究方法》· 迈纳《维克早期著作中的“真理-创造”论与实践智慧》· 艾维拉《埃蒙德·柏克治国之术中的实践智慧》· 卡纳万《埃德蒙·柏克的政治理性》
研究实践智慧的复兴的:· 施耐德巴赫《什么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华莱士《当代亚里士多德主义》· 沃尔皮《实践哲学的复兴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哈里曼《实践智慧:古典的德性、后现代的实践》· 格拉格尔《实践智慧在后现代解释学中的位置》· 查兰德《利奥塔的后现代实践智慧》
(三)研究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思想的文献
实践智慧的主要来源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当代研究者的目光也主要集中于此。
1. 在英美的德性伦理学中,这方面的研究聚焦于:
(1)实践智慧是否涉及目的,如库珀《亚里士多德论理性与人类的善》;
(2)实践智慧与道德、伦理德性的关系,如里夫《理性的实践: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彼得森《亚里士多德的到的洞见理论》;
(3)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的关系;
(4)实践推理的模式,如肯尼《亚里士多德的意志理论》,奥蒂《实践推理》,纳塔利《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5)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与休谟和康德的实践理性的比较,如,戴尔《实践理性、亚里士多德与意志的薄弱》。
2. 在德国的实践哲学中,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思想的诠释十分重要。重要的议题有:
(1)实践智慧与技艺的内在区别,如多恩《回到粗糙的地面:实践判断与技艺的诱惑》
(2)实践智慧中的实践判断问题,如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
(四)汉语界研究状况
在我国,关于实践智慧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有以下四种进路:
1. 通过研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诠释,来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如,洪汉鼎《论实践智慧》《当代诠释学与实践智慧概念》,张汝伦《历史与实践》,韩潮《海德格尔与伦理学问题》,朱清华《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存在论诠释》。
2. 通过德性伦理学,从亚里士多德地伦理学出发,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如,范明生《希腊哲学史》,唐热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刘科《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明智思想研究》,徐长福《实践智慧:是什么与为什么——对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概念的阐释》。
3. 将西方古典的实践智慧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如,台湾和海外的(华人)学者,赵雅博、潘小慧、余纪元、李泽厚。
4. 从实践哲学的根本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将实践智慧的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中。代表人物:王南湜教授、徐长福教授(元实践学)。
第一章 实践智慧思想的缘起及哲学化
任何哲学概念都是从 前哲学的日常概念发展演变而来的,实践智慧概念也是如此。而且, 实践智慧与实践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概念的哲学化并不能完全改变它的感性存在状态。在《荷马史诗》这个希腊文化源头之中,实践智慧的思想就已经根深蒂固,可以想象,它在希腊人的日常观念中也早已深入人心,但赫拉克利特对它的哲学改造第— 次使它改头换面,迎来了它的哲学生涯。从而,实践智慧在诗歌和哲学中的不同形态之间,形成明显的张力。希腊哲学伦理化之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更是使它超离日常生活范畴,为它加人理论沉思的因素,使其内涵更加丰富, 但同时也具有着明显的内在张力。
一、关于实践智慧的诗与哲学之争
(一)《荷马史诗》中的灵魂观与实践智慧的缘起
1. 背景:
(1)米提斯
《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是智慧的代表人物。书中用足智多谋(polymetis)这个词来形容他,这个词由poly(多)和 metis(智谋)构成。其中,米提斯(metis),包括了在不断变动的自然和人类环境做出反应中形成的广泛实践技能和后天获得的智能。这里强调了奥德修斯成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他的理解领悟力,从而能智取他的对手。米提斯(metis)这个词后来被引申为实践知识与技能,包括神的智慧与人的各种技艺。
(2)荷马的灵魂观
· 相关的词语:灵魂,psuche(soul);精气,thumos(spirit);心,kradie,etor,ker(heart);心灵/横膈膜/肺,phrenes(mind);心灵,noos(mind)。
2. 观点:
(1)在人的灵魂结构中,心智的活动不是纯粹的精神性的思维,而是与身体器官相关的复杂心理活动;(2)实践的心智在运作时,总是有情感的成分在发挥作用;(3)心智不仅仅表示人的一种能力,也是其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与人的性情和品质息息相关。
(二)赫拉克利特对Phronesis的哲学阐释
1. 背景:
三个希腊智慧之神:米提斯(经验性的智谋、个体性)、雅典娜(治国的政治智慧、公共性)、太阳神(抽象、普适,后被发展为哲学或理论概念)。
分别可以用以描绘对应三个不同阶段:《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希腊城邦七贤的智慧、赫拉克利特的哲学。
2. 观点:
(1)他认为phronesis指人们实践生活中的思考;(2)他把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筹划与公共的政治生活甚至宇宙秩序联系起来,赋予实践思维双层的规范性;(3)人的实践思维可以脱离神的左右和命运的摆布,洞悉宇宙秩序;
(4)将phronesis理性化、知识化,但却使之脱离了其原有的描述心理活动的意义,其原本的情感和意志因素也被理智所遮蔽了。
(三)小结
在早期phronesis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倾向。《荷马史诗》中phronesis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内在于行动者自身的一种综合性的品质;而赫拉克利特则将其简化为单一的思维功能,与逻各斯相伴而生,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有明确的尺度和比例,更像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的认知过程及结果。
二、苏格拉底的实践智慧思想
(一)学界的声音
在实践智慧的问题上,当代学界大多将苏格拉底作为实践智慧的反面典型,总是依照亚里士多德的阐释作为标准来衡量苏格拉底的言行,以此说明苏格拉底没有实践智慧的思想,甚至他本人的言行也谈不上具有实践智慧。
但本书的作者指出,“后世批评者对苏格拉底的批评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如果从概念发展的历史以及它所呈现出的多样性来看,这些批评似乎不足以对苏格拉底盖棺定论”。
(二)苏格拉底眼中的实践智慧
苏格拉底常用的几个与phronesis意义相近的词汇:techne(技艺)、episteme(知识)、sophia(智慧)。这三个词语的非哲学用法,都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实际事务的智力和技能,属于经验层面的知识。在亚里士多德对这些词语进行总结区分之前,人们主要是在经验知识与技能的意义上通用这些词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格拉底对这些词语的思想界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尽管他没有进行具体的词义辨析,但他开始有意识地区分单个领域的经验知识与更加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苏格拉底所体现的实践智慧
1. 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智慧始终是一种实践智慧,因为显然他不是一个书斋里的哲学家,而是生活在城邦中的公民。他的实践活动不是参与具体的公共事务,而是通过教导劝勉他人进行理性的反思。可以说他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批判型的政治实践所需要的那种实践智慧。他利用言谈进行着他的实践活动,向人们传达一种合理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合理性首要的职能在于规范性,即消除实践思维中的自相矛盾,澄清伦理概念的真确意义;其次的职能就是实践性,实践者可以通过理性的反思来培养自己的灵魂,使其能够始终如一地按照理性的原则行事。原则性和规范性是这种实践智慧的首要要求,所以,它将实践的好(善)首先考虑为正当。
2. 这种实践智慧是一种典型的理智至上的智慧,它可以控制和引导情感经验等非理性因素在实践思维中的作用,始终按照理性的原则设定目的和寻求手段,而这种理性似乎始终是靠语言的反复论理来进行的。这是因为苏格拉底将人的灵魂看作是单一的理智体, 灵魂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灵魂的运作就是自我的主动行为,是纯粹理智的作用,它既能够理解和把握关千行动的观念,又能够指挥身体发动行动。因此, 这种实践智慧是知行合一的。
3. 苏格拉底式实践智慧的缺陷是,它过于强调实践思维的清晰与明确,不信任日常的经验与直觉。因此,在他看来,实践推理过程中的任何瑕疵和含糊都会阻碍行动者的判断与决定,这使得实践活动可能始终会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他不是将实践智慧作为实践者的内在品质,而是作为客观的可公共检验的理智活动,这就削弱了实践智慧的内在千行动者的综合性,即作为知识情感与意志多重因素相结合的一种理智品质。由于苏格拉底将综合的实践德性归结为理智性的实践智慧,这一点也受到亚里士多德的批评。
三、柏拉图哲学中的实践智慧问题
(一)关于柏拉图实践智慧思想的争议
柏拉图向来被人们称作是“理念主义者”,似乎他只醉心于构造抽象的形而上学理论,只讲理论智慧不讲实践智慧,或是用理论智慧来代替实践智慧。
仔细阅读会发现,其实不是。柏拉图在他的几篇后期对话中,不但已经开始注意实践事务的特殊性,而且试图结合哲学思考与实践思维,或者说,试图在理性的哲学探究的基础上对正确的实践智慧给予说明。
(二)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对话的区分
关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在某些方面很难区分两者的思想,在对待phronesis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可以说,柏拉图心目中的phronesis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1. 前面提到,苏格拉底的时间智慧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认识实践对象的特有功能,按照适当的实践方式发挥其德性;其二是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实践者自身的灵魂,确定实践根本意义之所在。这两个方面分别从实践的客体与主体表明了实践智慧的原则性、规范性和可行性,阐明了实践智慧的根本对象,认识何为实践的善以及如何达到它。
2. 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细致地讨论如何理解实践对象的特质以及如何对待他们,也没有系统说明实践者对自身灵魂之关注的终极目的和意义。这些问题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充分探讨。
但是,柏拉图从理论探讨上将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规范性的实践智慧推进到了机制,甚至使得这个概念脱离了实践领域,进入到纯粹思辨的形而上学领域,使得实践智慧看上去也不再是“实践的”智慧。
(三)柏拉图哲学中的实践智慧思想
1. 柏拉图的实践智慧思想十分复杂,他眼中的实践智慧是一种总体性、综合性的智慧,它既包括对伦理政治事务的理解,也包括抽象的理论知识。它甚至包括了神的智慧,而人的实践智慧则是对神的智慧的校仿。因此,这种智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上升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普遍、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种智慧在千将内在于实践对象的自然之善实现出来,而其前提就是认识这个自然之善, 即尺度,在实践中以中道的方式将它体现出来。
2. 柏拉图的实践智慧更是一种认知意义上的智慧,他更多地阐述了好的实践活动的认知前提,也就是实践者所必须具备的对实践对象的正确理解。这种认知意义上的实践智慧缺乏对行动或实践过程的具体说明。如果我们将政治技艺看作是实践智慧,那么,柏拉图提供的只是这种技艺或智慧的原则,而没有专注于说明这种原则如何能够有效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柏拉图用事物的某种性质来代替事物本身,似乎实践操作的对象是各种属性的结合与分离,而不是个别事物本身的相互作用。这就将本身内含着异质性的实践个体同质化了。就此而言,柏拉图总是可以用把握事物属性关系的理论智慧来涵括把握个体存在关系的实践智慧。
3. 尽管意义不甚明确,但经过分析可以认为,柏拉图所说的使用的技艺,大致接近在具体行动中的实践智慧,只不过其含义较为宽泛,容易与制作的技艺相混淆。
总之,柏拉图对实践智慧概念的使用十分复杂,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同,从低级的感性认知活动和意见到高级的神思,都包含在他的实践智慧概念之中。这主要是因为他将“ 善“作为是"的前提,作为终极目的的“ 善的理念”是一切实践之善的最终依据,因此任何活动都可以导向追求善的活动。就此而言,包括理论理性在内的思维品质,都可以涵盖在实践智慧的名义之下。柏拉图实践智慧思想中的种种问题为亚里士多德对他的批判留下了根源,也为亚里士多德留下了澄清概念内涵的课题。
第二、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典实践智慧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但明确地界定了实践智慧概念的意义,将它与其他几种理智形式区分开来,突出了实践智慧在实践活动中的特殊作用,而且,他还将实践智慧以及对它的研究置于他的学术分科体系之中,使得这个概念第一次明确地定位于实践哲学的范畴。另外, 他还具体地说明了实践智慧的内在结构、基本要素以及种类等方面,使我们对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当然,他的实践智慧思想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吸收、借鉴和改造前人的思想,然后将它融入自己哲学体系的结果。
一、萌芽期:《劝勉篇》
当伊索克拉底攻击柏拉图的学园并争夺雅典教育的话语权之时,亚里士多德正在学园学习, 此时的亚里士多德还大概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 还没有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更多地是沿着柏拉图学园的传统进行学习研究, 秉持着学园的思想风格。他对phronesis的使用也延续着柏拉图的风格,但他更注重phronesis的伦理意义。在学园期间,亚里士多德写过一封给塞浦路斯王塞米松的信,忠告他应该重视学习哲学,这封信后来以残篇的形式被编辑,称为《劝勉篇》( Protrepticus,也译作《劝学篇》) 。这种以自己的学说来影响政治的做法也是学园的传统,而且《劝勉篇》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柏拉图《欧绪德谟篇》中的思想。针对伊索克拉底对学园派“哲学”的攻击,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详细地阐述了学园所教的哲学才是真正的智慧之学,而且强调,这种哲学绝不是无助千实践的理论空谈,而是那种真正能帮助人实现幸福的智慧。他区分了两种智慧, 尽管它们使用了同一个名字(phronesis),但一种是为了活着(living) , 另一种是为了活得好(kalos, living well)和幸福(eudaimonos, living happily)。这两种智慧在实践运用上的差别在于,前一种只关注解决具体的问题,也就是只关注理智运用的有效性,后者不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或效果,更关注生活的终极目的,以及整体的幸福,还要以正确的方式达到正确的目的,也就是涉及实践智慧的规范性。所以,真正的实践智慧就不同于那种仅从经验中获得的聪明才智。
总之,亚里士多德在《劝勉篇》中对phronesis的阐述还是秉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没有区分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更多地是将phror比汹看作是那种抽象的研究性理论知识,而不是经验性、操作性的应用性实践知识。但亚里士多德很明显是将这种理论知识的意义放在实践的目的中来思考的。关于实践智慧何以是“实践的",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谈到其实用性:①实践智慧作为伦理反思对实践行动的规范性作用;②对事物本质的理论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③实践智慧作为思辨本身的内在价值。
二、成熟期:《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是成熟的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思想的最为集中的出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充分地得到论证,尤其是其中的第六卷,通过对几种理智德性的区分,细致地说明了实践智慧的特质。
实践智慧的问题绝不仅限于伦理学之中,要想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还必须联系到其他的著作。比如,①实践智慧的内在规范性问题,也就是实践判断的内在合理性问题,从论证的方法上涉及《论题篇》中辩证法的内容,从其源头上涉及政治学的内容,或者还涉及形而上学;②实践判断的发生学问题,即正确的实践判断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涉及心理学即灵魂论的内容。
(一)实践智慧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位置
1.学科划分和实践哲学的相对独立性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哲学(或科学研究)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又各有不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诸学科大致可分为理论之学、实用之学和制作之学。其中,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真理,实用知识(praktikes)的目的则在其功用(ergon)。
实用知识中的实践之学与制作之学的区分:
(1)制作之学的原理在于制作者的理智(nous) 、技术(techne) 或能力(dynamis) , 而实践之学的原理在于实践者的有目的的选择活动(proairesis, deliberate) , 选择活动的表达就是实践行动的完成。
(2)实践行动以其自身的好为目的,也就是,做出好的行为本身就是实践的目的, 而制作的目的只在于生产出一个外在于行为者的事物,当然, 实践活动也并非没有外在产物,只是说它的根本目的, 即其活动的完善不在于此,好的结果只是好的行动的副产品。
实践科学(practical philosophy,实践之学episteme praktikai):研究人及其不以外物为目的的交往活动的科学,而非研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科学。
综上所述,①实践学科和实践智慧在整个知识探究体系和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 因为尽管人的实践活动针对的是可变的、可选择的事务和对象,但人的社会结构、人格结构以及理智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使得实践活动的基本原理,总是可以在理论上得以大致确定的,当然,这种理论可以是经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得来,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所展示的那样,也可以直接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②其次,实践学科与实践智慧既然是服务于人的幸福的,那么,作为最高幸福的理论沉思, 就成了实践活动服务的目标,所以,它们相对于那种沉思终极问题的理论活动,也只是相对独立的。
2.实践智慧在整个理智系统中的位置
(1)实践智慧是理智德性的一种/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不再将phronesis作为总体的理智德性,而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理智德性或能力区分开来, 从而能够清晰地展示实践智慧的特质。实践智慧作为一种理智德性,是人的灵魂的理性方面的品质,它的这个定位涉及亚里士多德对灵魂部分的划分。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采用了灵魂论中对灵魂进行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灵魂可以分为有逻各斯的部分和无逻各斯的部分。
(2)
实践行为是灵魂所引起的身体运动, 在灵魂中引起运动的是欲求和(实践的)努斯,欲求的对象就是实践努斯的出发点,而实践努斯的最后步骤就是行为的开端。其中,欲求涉及无逻各斯的部分,努斯相关于有逻各斯的部分。所以,实践活动包括两个部分:理智上对真的判断和对对象的欲求。无逻各斯的部分之中有一个是可以听从逻各斯的,那是伦理德性所在的部分。而在有逻各斯的部分之中,按照对象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思考不变的事物和思考可变事物的部分, 前者称为知识的部分,后者称为推理的部分。前者与灵魂的行动无关。推理与考虑是一样的,它们涉及可此可彼的事物,但并不是所有可变的事物都与人的实践相关,只有那些能够被人所欲求、所选择的东西, 才是实践思考,也就是推理部分的对象。显然,实践智慧所涉及的灵魂部分是推理的部分,而且是其中涉及到可欲求可选择的实践对象的部分。实践理智所做的工作就是, 为欲求规定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欲求追求符合逻各斯所肯定的事物。亚里士多德说,实践的选择由欲求和指向目的的逻各斯开始,它是行为的动力因而非目的因。实践的目的因便是实践所追求的善,即为一般而言的“做得好" (eupraxia) 。实践理智是对具体情境中何为善行以及如何达到它的把握,亚里士多德称理智方面的把握为“正确的逻各斯" (orthos logos ) , 由它引导出“正确的欲望" (orthos orexei) , 然后行动出来便是“实践的真” 。可以看到,这里亚里士多德将实践中的“真”与“善“相关联,做得好就是行得真,就是实践行为符合其根本原则和规定,也就是实践者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了合适的行为。能够把握实践的真并引导出这种行为的理智品质,便是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就是思考可变的实践事物的推理或考虑的德性。按照前面提到的学科分类,实践智慧对应的是实践学科的研究, 与它并列的是对应着理论研究的科学、智慧和努斯,以及作为制作之学的技艺。这样,根据对象是否为可变事物并且目的是真还是善,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和技艺区分开来;根据活动对象及始因是内在于还是外在于活动者,实践智慧又与技艺区分开来。实践智慧在理智活动体系中的位置,就如图3所示。
(二)实践智慧的结构、要素及分类
1.结构
拥有实践智慧的人能够做出符合其总体利益的判断和决策,也能够做出具体的行为来实现他的决定。因此, 实践智慧至少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实践行为所涉及的总体的善,即关于实践目的的普遍性知识,这种原则性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此" , 它是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并经过辩证推理而得来的原理,再加上自己对生活总体的设想和规划。
第二部分涉及对个别事物的具体性觉察,这种觉察也是普遍性的原理和设想化整为零地在具体情境中的实现。
两部分的关系:
(1)在实践智慧之中,关于个别部分的知识或许要比普遍性的知识更重要,因为实践最终处理的是具体的事务。(2),但是,毕竟实践智慧考虑的不是“某个具体方面的善和好处”,而是总体的善。所以, 在具体实践行为中,能够判断当下情境中的事情与总体善的关系,才是关键之处。(3)因此,实践的智慧实际上在于将普遍与个别合理地联系起来。这样,实践智慧就内含着多种理智能力,因为对个别的感知、对普遍的推证和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判断,涉及不同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智慧是明智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总是会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又因为行动总是涉及普遍与个别两部分知识。所以,明智的人既能够一般性地理解总体性的善,也能够细微地觉察当下的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总是能够合理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2.要素
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在具体实践思考的过程中与实践智慧相关的几种理智品质: 好的考虑(euboulia) 、理解(synesis) 和体谅(gnome), 以及实践的努斯(nous praktikos) 、警觉(eustoxia, conjecturing)与机敏(agxinoia, quickness of judgment 或者readiness of mind) , 等等。可以说, 一个拥有实践智慧的人,一定也同时拥有这几种品质, 但它们本身并不等于实践智慧。
实践的努斯作为一种直觉涉及个人行为的起点或目的,警觉、机敏是无须推理而快速判断, 因此在发生方式上类似于实践努斯,但它们更适用于行动的整个过程,这三者都是行为者对实践对象的直接把握; 理解和体谅则是涉及到在与他人发生互动关系时,理解是对于他人的意见,体谅是对于他人的处境, 这两者涉及对实践对象的间接把握; 好的考虑是从努斯到行动之间的整个过程。这些方面都是在实践智慧的体现中伴随而来的, 但它们的总和并不等于实践智慧, 而只是实践智慧的意识活动层面,因为它们尚未包括实践智慧的最后一个环节命令,也就是意志的活动。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中,他并没有明确地讨论实践智慧如何发布行动命令,因为实践智慧本身的结果是形成“正确的欲望” ,而欲望则是发动行动的那个因素。在行动过程中,选择是实践的效力因,因为选择就是欲求加上指向目的的逻各斯,所以, 在实践思考的过程中,理智和道德品质(ethous)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对这几种品质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清除掉那种狭隘的看法,即只把实践智慧看作对手段或目的的考虑。——破除“目的-手段二分法”!!!现代哲学中的“目的”更多的指行为者主观设定的目标,其前提是行为者出于自身意志的想望,而在古希腊哲学中, 目的即完成或完善(teleion) , 它不只是主观的目标,更是事物本身所应有的状态的实现,目的论实际上是“完善论”(Perfectionism) 。所以,如果我们不狭隘地理解目的和手段, 就可以说,实践智慧既考虑目的也考虑手段。实践的终极目的——幸福是在一生中做得好和过得好,它不是实践智慧考虑的目标,但是,那些构成幸福的部分则可以作为次级的或更具体的目的成为考虑的对象,如果这些目的构成一个序列,可以说,低级目的就是高级目的的手段。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用一个词来表示“ 手段”,而是用了一个词组“朝向目的的实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考虑的对象。所以,这里并没有明显的手段和目的的区分,而更多的是整体和构成部分的关系。
3.分类
实践智慧是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品质,因此, 有多少种实践活动就应该有多少种实践智慧。
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著中,可以发现存在着三种实践生活领域: 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城邦(政治)生活。因此,必然存在三种相应的实践智慧(如图4所示)。
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的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伯利克里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智慧。在这几种实践智慧之中,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其目的在于实践对象的善,而最重要的善则是德性。所以,政治智慧的目的在千使公民有德性和服从法律,立法智慧的目的在于塑造公民的习惯使其变得有德性,家庭事业方面的智慧的目的在于人生的善德和家人的品行,个人的实践智慧的目标无疑在于个人幸福,也就是灵魂的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可见,在亚里士多德心目中,修身、齐家、治国这三方面的实践智慧,其最终目标是在不同层面促进人的德性,而非扩大人的利益。所以说, 实践智慧始终与伦理道德相关。
(三)概念辨析
1.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P125/143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明确区分了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二者尽管都是灵魂有逻各斯部分的德性,但其对象和功能不同, 一个思考可变的事物,另一个思考始因不变的事物,前者称为推理的(Logistikon)部分,后者称为知识的(epistemonikon)部分。
2.实践智慧与技艺
3.实践智慧与伦理德性
第四章 神意和自然法之下的实践智慧及其终结
一、
二、
三、
第五章 被理性主义所遮蔽的实践智慧及其再生
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