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败经历告诉我,每一次的事与愿违,都是一次绝佳的提升机会

1

前几日,我连续收到某银行发来的系统升级说明。


后来,银行的客户人员又打来电话,通知我去升级。

因为我离开户行比较远,所以就在手机银行里问了一下客服。


今天中午,我害怕时间比较久,就请假前往开户行,到了之后,才发现,这竟然是一次乌龙事件。

2

我的信用卡使用日期是04/19,明年就到期了,在这个事件中,我一直认为,是进行信用卡的升级。

结果到了大厅,问大堂经理,我一开口就把他问蒙了。

“请问信用卡升级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他脸上的笑容突然有些僵固,“啊,什么信用卡升级”?

我以为我表达的不够清楚,就把手机掏了出来,给他展示了短信。

他脸上的笑容又活泛了起来,“这是储蓄卡,储蓄卡升级”

我仔细一看,果然,借记卡,这下关于银行的知识才浮现在大脑中,借记卡是储蓄卡,贷记卡才是信用卡。

“储蓄卡,升级?”我有些挂不住脸,只能喃喃自语。

“我们系统升级,储蓄卡也要跟着升级,当然,不升级也不影响使用,不过最好升级”,他继续说。

“哦,就是说不用升级也行,那我就不升级了”,最主要的是,我身上就带了两张卡片,身份证和信用卡。

“恩,那也行”。

我迈出大门,只感觉这时间浪费的不值,一定是我哪些地方做错了,那么,到底是哪里呢?

3

仔细复盘整个事件,我发现自己被“应该思维”绑的死死的,一点也没有跳出事情看事情,把一切事情的发生都用自己脑中貌似合理的概念给解释了。

信用卡快到期了,所以银行的通知就是升级信用卡,我以为我知道的就是银行知道的,典型的“知识的诅咒”;

把借记卡这个字眼完全抛到脑后,没有养成对陌生概念的条件反射,同化心理比较严重;

银行人员打电话来,我也没有确认一下,只是说我知道了,没有复述的接受任务就是没有接到任务;

在银行客服用文字回答我时,我看着大大的“储蓄卡”三个字,当时还在嘲笑他们的不专业,我问的明明是信用卡,你怎么开头就回复储蓄卡;

从不质疑任务的合理性,习惯性的服从,没有考虑一下事情的另一方面,我如果不做会怎么样。

整件事情看似很小,但这五个缺点,却暴露出我最典型的思维误区。

4

当然,关于银行为什么不用我们常用的概念,而要使用如此专业和生僻的概念,又为什么客服的语言回答如此言简意赅,这虽然也是客观存在导致事情发生的因素,但并不是我专注的重点,如果我做到了哪怕上面说的任何一点,这次空跑之旅就可以避免,就算不更新信用卡,也可以顺便升级一下储蓄卡,整个事件也就是在正常的轨道上,被我掌控着,而不是现在的这种尴尬局面。

路也跑了,事却没办,如果想办,还得再跑,幸亏是可办可不办。

5

其实发现了问题,就已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了。

更新假设——我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倾听而不是单方面的表达,在沟通中最为重要;

概念收集——当看到我不那么熟悉的概念,第一时间就应该建立查字典的习惯,既然对方使用了这个词,说明这个词最准确的表达了他的意思,我不熟悉就很可能误解意思;

内容复述——和人沟通后,在最后要复述对方的内容概要,应用话术是“那你的意思是XXX咯”,得到了对方的确认,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不耻提问——在有些时候,没有留给我查字典的时间,我应该马上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提问,如果条件不允许,比如多人公开场合,我就该把疑问记下来,有机会就当面请教,没有机会就请教我认为懂的人,自以为懂比自以为不懂要可怕的多;

反向思考——我不做会怎样,我做错了会怎样,失败了是什么原因,会出现哪方面的问题,以哀兵的姿态对待任何事情,能够了解的信息就会更多一些,对意外的掌控也会更到位。

6

这些思维的误区,当我再进行沟通时,能够避免任何一个,都算是我的成长。

亲爱的朋友,这些思维误区,你也会碰到么,如果有,希望我的反思能给你带来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失败经历告诉我,每一次的事与愿违,都是一次绝佳的提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