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一说相应

众所周知禅门有一句公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这个问题传承千年答案也不一样,你要是去问哲学家,多半会和你扯些本体论唯心主义之类的套话,要是去问禅师们,粗暴的直接供养你三十棒打得你头晕眼花;斯文点的则会说些“庭前柏树子”或“麻三斤”之类的禅机,搞得你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比哲学家的话还令人晕菜。

其实文也好,武也罢,目的在于让行者无所适从无地立锥,将一的存在也否定掉.达到截断众流的效果。

但还有一种不常见的答案——保留一个东西一作为我们前进的拐杖。

这个拐杖,八宗四教,皆复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它就是相应。

净土、天台、唯识、华严,这些是所学之法,而你我则是志于佛道的能学之人。而能结合二者,统摄能所的,正是相应。所谓相应,其实就是契合的意思,杯盖与被子要相应方能契合,内心与佛法相应,法才能入心,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往生论注》云:‘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能学之法与所学之人间应如函与盖、被子与杯座,卯与榫一样严丝合缝的相称吻合,如果不能相应,功夫用得再多也是徒劳。

实际上修行的障碍大多来自人与法的不相应,我们不厌其烦的念经、拜忏,与其说是在修行,不如说是在磨合自 己和法能更好的相应。所以无论你学的是哪一宗,相应都是你应追求的境界,更是成佛的必经之路。        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      密之三密圆融,皆为相应之果。

相应二字虽然可以函摄万法,但每一个宗对相应都有不同的侧重,如唯识宗强调的境行果相应;天台宗强调的解行相应,净土行人应当注意的的三业相应,下文当一一广明。



(一):唯识宗的境行果相应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唯识学是以思想理论见长,以信解修行为次。

实际上唯识宗是以修行为中心展开其理论体系的,唯识宗的复杂理论首要任务是全面介绍大乘的修行理论,其次旨在向人们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灭问题。由于我们修行道路上需要努力的太多,世间万象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唯识宗也就不可避免的复杂起来。

瑜伽这个词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相信都不会陌生,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意义就是相应,而唯识宗在印度的前身被称为“瑜伽行派”,意思是与唯识了义中道正理相应而起观行,就能证人、法二无我所显真如,破烦恼与所知二障,圆成无上正觉。

汉地的唯识宗继承了瑜伽行派重视相应的思想特质,以境行果的相应为贯穿始终的原则。

境,狭义来说可以特指修行时的所缘境,广义来说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如小乘佛教强调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大乘强调的百法。

行与果则一种修证的实践,抑或可以理解成对境的改造,行是由观境而起信解之修行;果是指因其修行而得之证果。(唯识宗强调人  法二无我,所以我们这虚妄的业识之身也是修行的对境)

在唯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瑜伽观行”里,境为所观之境,行为修断之行。果为所得之果。

“境、行、果”三字将大小二乘的修行项目和种种内涵理事全部囊括在内,境行果的相应,就是成佛之道的相应。

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故名行相应。果谓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诸功德法,更相符顺,故名果相应。

(二):天台宗的解行相应

如果要用一句话介绍天台宗 的特色,那就是“解行相应,教观双美”。

天台、华严、禅宗都是祖师大德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其中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偏重于直觉的参悟;华严宗谈法界安立,直显法性真义,偏重于果地的发挥;而强调解行相应的天台宗教观并举,因果齐摄,心境互观,凡圣融即,次第中有圆融之妙观,圆融中有次第之方便,由心观之实修,能使一切行人或顿或渐,直趣如来菩提果海,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明清之际的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是对解行相应的最好诠释。

教观二门,一解一行,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学习教理的同时,应当重视融摄会通一切教法而处处资助实修;在观行的实践中,又应不断开发悟智,体证方便,一切无碍。

解与行看起来是两回事,做起来有时候就是一回事,二者很多时候都是次第相生,互为增上的,所谓解行相应,本质上就是指解悟与证悟的交融。

对于敏锐的行人来说,偶有消息,便可依之而起观修;对于迟钝的行人来说,先沉下心来努力用功绝解起行,久而久之心光自然开朗,见地自然增上。

根据笔者观察。解行相应近年来屡屡被教界提及,这说明大家都看出来一条腿走路是行不通的。可解行相应这句话本身亦是言诠。如果不能落到实处潜心修证,也不过就是一句令人耳目一新的口头禅罢了。

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重视言教与观行的的互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如此,学习佛法才不至于沦为满足大脑饥渴感的智力游戏,否则就是求妙心於疮纸,付正法於口谈。纵使满肚葛藤,能问千转,於生死大事也无干涉。

附录虚云老和尚关于解行相应的一则开示:

“岑学吕老居士避倭乳源云门大觉寺,亲近虚云老和尚月余,寻徙连县。将别,叩请开示法要。云公笑曰:‘檀越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胸中佛法撑破肚皮,此时如盲人双目得明,路途已见,惟在自行。自若不行,谁负还家?        ’岑公悚然礼拜,驰书告瑛(汤瑛),瑛曰:‘善哉!云公这话,可谓一箭射一群!’”——(录自1963年《葛藤集拾遗》)


(三)如何净念相续?三业相应,受轻安乐,得不退心。

净土宗对相应的论述除了众生与弥陀的交感相应,最多的就是讲念佛时的三业相应,笔者在这方面略有一些心得。

很多时候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净念现前,但持续不了多久璇即退失,很多人简单粗暴的将其归因为定力不够,但其实这更多可能是你身口意没有相应的缘故。

有经验的人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念佛持咒时身口意越是相应,净念就越容易相续,反之三业越是各自为政,身心的消磨就越严重。比如佛七绕佛时,口业的称念、身业的步伐、意业的观照三者如配合统一就很轻松;反之心不在焉的走有气无力的念,就好似拖着铁球一般越走越累。

定力不够、业障太重这种扣大帽子的归因方式的确可以解释问题,但却不能解决问题。作为修行人,我们的归因应该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一般而言,念佛时三业相应的焦点都是在意业和口业的。

法师们也会告诉你在身业清净的前提下,更要注意口业和意业的相应。

因为声音对人的内心有一种无形的转化作用,特定的音声可以带来特定的心理体验,以音乐为例:轻音乐可以安眠,重金属则立令人燥郁。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如果我们佛号念的太急,内心也会随之浮躁;反之柔软之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自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正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

三业相应也有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如果意业喜悦安详,口业相续明沥,二者和合共振,身业也会随之百骸调适;

而口业的明沥,也要有身业和意业的收摄做保障。身心收摄一处,佛号方能明沥不断。

密宗讲三密相应,说的也是身口意,譬如手印是身密,咒语是口密,种种作意观想是意密。

总而言之,相应解决的是身心粗重、沉浮、不堪忍善法的问题。

如果三业相应没有割裂开来各自为政,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细微的轻安,有了轻安的愉悦感作开导,净念定会流淌的更顺畅,更容易相续不断。

我们人的所有活动倒是由欲推动的,求生西方、见佛闻法都是欲,因此念佛也不例外。

但这种欲不同于吃喝玩乐的染欲,是向上和积极的善法欲,轻安的喜乐和愉悦能最有效的激发善法欲。

祖师们对欲的讲解是:“于所乐境,希望为性”。轻安使人能感觉到身体的每个部份都非常舒适快乐。

一般是先感受心轻安,接下来进入身轻安,身调柔,心踊跃,调柔感和愉悦感彻骨彻髓,如大雨滂沱,从沟渠到池沼,到处甘露遍满。只有得了轻安,你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法喜充满,这种境界感受一次就足以终生难忘。

轻安这个概念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窥基大师的解释是“言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离重名轻”就是身心运转不动的那种感觉叫重,远离了这个重就叫“轻”;“调畅身心名安”就是把身心调的舒畅和轻快,能够担当起它的任务来,这叫做“安”。轻安很有点像心理学所讲的心流,但要比心流更高级。心流是精神能量没有损耗,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轻安时也是如此。

其实念佛也好,禅修也罢,所有的修持都是以轻安为其质变的转折点,在获得轻安初尝法喜后,你对佛法的认识会有更上一城楼,对佛法的修持也会获得更多意义感和幸福感。

所以有了轻安,净念相续就有了的动力,我们会自觉的专注维持这种相续,不希望被人破坏,而轻安的前提是身口意三业相应。

所以三业相应是达到净念相继最好的办法,也是所有修行方法的必由之路。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过好比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来是《略解相应》,但写到一半时又改成了现在这个标题,也算是对“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一种回答,而且这中肯定式的回答与祖师们否定式的回答并不矛盾。

知见上我们的确需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为免落入知见旋复的窠臼,要连一也否定;

而具体的行持中,我们仍需要一作为拐杖,依凭这个“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去。

搞不清楚这一点,就是解行不分。

其实修行之外,相应的作用也很重要,我们内心的烦恼大多来自与境界的不相应;身体的不适大多来自四大的不相应;所以我们可以先试着把当下的点滴小事做到相应,再讲这份相应增长广大,直至充盈全部身心,所缘之境自然无不相应。

总而言之,相应是你我生命中贯穿始终的命题,修道时,相应是指境行果与身口意的圆融不二;生活中,相应是身心、物我、主客、动静的浑然一如。

只要相应,你就能在一切境界中学到该学的功课。


法中王,最高胜, 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 信受之者皆相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法归一说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