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摘要(一)

一、源头一一先秦文学

广义,指秦统一中国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狭义,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反映一一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神话)

神话是对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初民的原始理解力,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并使之形象化的艺术结晶。

二、秦汉文学

“秦世不文”既是秦的文学特征,也是秦的政治特征。

一一出自文心雕龙·诠赋

秦亡之后,楚汉相争,纵横之风复起。这样的局面,虽不可能再现战国的百家争鸣,对汉初的文学却很有影响。

因为汉的“约法省禁”,行“无为之治”。黄老之学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黄老主张顺应自然,汉初文化学术因此具有相对自由的环境,又因汉初行分封之制,文人往来于藩国之间,思想也较少束缚。这时的文章议论时事,陈说利弊,尚能保持战国畅所欲言之风。

汉初楚文化的蔓延,对于一代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中原文化与南方的楚国文化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处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怀有深挚的感情。刘邦及其功臣起于楚地,在据有天下之后,对楚文化仍有本能的依恋。

汉书·礼乐志:“凡乐乐其所生,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

如此偏好,既有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对北方文化的傲视,也是尊崇汉家政权的政治需要。

其时,不独楚服、楚舞、楚声为汉人所重,汉人抒情写意,也大抵借助楚歌,汉世文人抒写贤人失志,也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

骚体赋上乘楚辞余绪而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文学的主流。

(“汉之赋颂,影写楚世”一一文心雕龙·通变)

汉初到景帝数十年间的经营,为武帝时代空前的统一和强盛奠定了政治和经济的基础。汉武帝借此雄厚实力开拓疆土,翦除诸王,发展经济,汉帝国由此进入鼎盛时期。这时的统治者,自我意识大异于前,狭隘的地域文化意识逐渐消失,在文化思想、人才使用方面,实行兼容并蓄的政策。

但随着汉帝国之入于兴盛,专制制度内部的弊病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并开始恶性膨胀。建元五年武帝正是罢黜百家,置五经博士,汉代的学术思想由此进入经院哲学时代。“(王充)著作之儒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文儒不若世儒。”汉代的文学自此沦为经学的附庸。

汉代的集权政治与经学的独尊地位,对当时和此后的文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武帝时代,文人面对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和以“经明行修”为标准的选士制度,士由先秦继承而来的干预意识便被具体化为从政意识,对现实政治的依附性,被具体化为对王权的皈依,并被描述为与生俱来的本性。

这时的文人,思想行为规范加强,个人意识相对淡化,其文化人格终于定型并绵延后世,成为古代文人正统精神的重要构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摘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