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都知道了有位60多岁的阿姨黄月,茶不思饭不想的要嫁给靳东。她在抖音上关注一个高仿账号,固执的认为里面假靳东对口型的视频,都是对她一个人说的情话。
很快,大家发现高仿明星账号是条灰色产业链。他们把明星的视频资料,加上各种配音。有对阿姨们嘘寒问暖的话语,还有引导大家点赞的话术。
这种低劣的吸引点赞的话术,还是有很多人信
新闻曝光后,有一条评论开玩笑说“我看谁还说快手土。”抖音给大家的印象,好像是高颜值小哥哥小姐姐的聚集地,跳舞、变装、搞笑……这次,却折射出中老年女性情感的匮乏。
不管是在抖音、快手还是其他社交网站,除了占据我们注意力的网红,还有许多刚接触互联网的人。他(她)们甚至不具备识别视频真假的能力,看着这些粗糙的内容也喜不自胜。
中老年用户真情实感的对“假靳东”表达爱意
这让我想起快手研究院出的一本书《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快手CEO宿华写的序言,专门提到了注意力。
“2018年,中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为13%,还有约87%的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从这个维度看,我们每天的所思所想、所关注的对象,偏差非常大,因此我们做了更多的选择,让那87%的人能更好地表达和被关注。
中国14亿人口,大多数人一生都得不到关注。
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能量,能够像阳光一样洒到更多人身上,而不是像聚光灯一样聚焦到少数人身上,这是快手背后一条简单的思路。”
如果我们的生活从不被人关注,会形成怎样的情感荒漠?很多网友在了解新闻中阿姨的生活后,看到她斩钉截铁的说“我这一生从未得到过爱”,都觉得很心酸。很多阿姨为家庭无私奉献了几十年,看到手机屏幕上的关心,就好像抓到了虚幻的星星。
(还有许多渴望爱的“黄月”)
无论年龄的大小,人都有表达自己和被他人认同的需求。谁没有孤独的时刻呢?我不定期会发自己的文章或者视频,基本不曾靠此获利,但每次看到有人评论或者点赞,内心就会有喷涌而出的成就感。也许,这就是被看见的力量吧。
生活是平凡而无趣的,人为的制造一些互动,生活好像就多了些彩色泡泡。
《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的主体部分,讲了很多快手主播的案例。有吹唢呐的、打渔的、教摆摊的、做菜的、开卡车的……都是个人运营起来的账号。
故事模式都是:本来我是干什么的,后来我遇见了快手,用上了,出名了,赚钱了,好开心,要好好经营。
作为他们官方编著的书,挑选的主播并不是超级大v。其中不乏只有6万或者十几万粉丝的人,目的是勾起读者的兴趣,觉得“他这样都可以,我也可以。”
我相信挑选的这些案例,他们的快乐是真实的。就像手工耿在第一个爆款视频过后,“我涨了10万粉丝,我们村只有5000人,10万粉丝对我来说真是相当大的数字了。”
手工耿应该想不到,日后他还多次被央视报道
当我们从图文时代步入视频时代,分享和发声的成本已经越来越低。我的做心理咨询的主播朋友说,有一次她直播连麦,连到了一位并不识字的倾诉者。
回到这次新闻事件中的阿姨黄月,她坚持“靳东”的短视频是在和她互动,那些话只是对她说的。在出现这些情况后,儿子带她去医院看是否得了精神病,她的老公说,“你又不是个美女,谁会要你?”
在此,我有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一开始黄月的孩子耐心教她如何用抖音,哪怕是拍最简单的对口型唱歌,或者是上传照片做成电子相册。看到别人给她的评论和点赞,也许黄月会及时认识到,抖音上的视频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多些平等的关心,这出闹剧大概就不必上演。
不知道这次“闻名全国”后,会不会对黄云的生活造成什么负面影响?我希望她不要就此放弃网络世界。不管是多大年龄,都有爱自己的权利。
可以拍一拍自己的生活上传,哪怕只是拍一朵小花儿,这世上还有很多爱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