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常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键盘的文章,里面提到我买了人生中第一件奢侈品——HHKB键盘,一个我认为足够好,可以让我对其他任何键盘失去兴趣的产品。由于这个键盘的键位比较特殊,我用了很长时间去习惯它,以致于后来用普通键盘都不好上手,老是按错键。
用这个键盘写作几年下来,我发现它的手感常常会有变化,当我手指力量比较充足的时候,打字会非常舒服;当我手指力量不足的时候(如长时间打字后感到疲劳),它的按压感偏硬,打字会比较费劲。
去年广东经受了一场十年不遇的寒潮,我的手指冻得僵痛,HHKB键盘使用起来特别不舒服。某一天我经过联想专卖店,心血来潮进去买了一个几十块钱的薄膜键盘回来顶着用。结果发现它的按感很接近我十几年前买的静音键盘,用起来非常舒服。
前些日子,我老婆突然想买一个蓝牙键盘供笔记本电脑使用,我随便买了一个青轴键盘给她。这也最我第一次用青轴键盘,结果又发现这个键盘的手感比新的薄膜键盘更好。我老婆不常用它,于是它很自然成为我日常使用的键盘。用过一段时间过后,我再尝试使用HHKB,发现已经回不去了,我现在对HHKB的硬压感已经很不适应。然后我又试用了一下几年前弃用的樱桃红轴键盘,发现用起来舒服了很多,于是我把樱桃红轴键盘带到单位去用。
啰嗦了很久,正式进入正题吧:这个换键盘的事件给我的感悟是感受的无常变化。几年前觉得很舒服的键盘,几年后会难以接受;几年前觉得很不好用的键盘,几年后又会觉得不错。还是那些键盘,它们一直没有变,变的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所谓的好坏对错,并不在于作为感受来源的键盘,而仅仅是于我本身对触觉的感受。
几年前我看过一个故事,某个音乐人想在音乐作品中加入一段鼓声,他对鼓声的表现非常挑剔,尝试了几十上百个方案之后还是不满意。某一天他在录音室午睡,助理整理鼓声素材,随机播放了一段,他听到后惊醒过来,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一直想要的效果。结果发现,那就是当初被他否决掉的第一个鼓声方案。
这个故事跟我对键盘的感悟很相似,并没有哪种方案是完美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审美感受作祟,它很不稳定,时常在变,完美跟缺陷都可能来自同一种方案。
我并没有后悔几年前狠心买了HHKB,在那个当下它确实是满足我要求的方案,几年下来用着也还可以——说不定几年后当我再用HHKB,又会觉得它手感一流。只是到了现在从过来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HHKB的追捧者夸大了它的表现,它确实是一款不错的键盘,但并没有那么出众惊艳——甚至对多数人来说,因为特殊键位的关系,它可能是一款体验很糟的键盘。
这让我想起某些严选平台,某些商品好评如潮,但自己买回来体验后会觉得不外如是。本质上,所谓的“好坏对错”只是一种主观感受。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还得亲自感受一番。而且,无常变动,几年前接受不了的东西,几年后再接触就可能会赞不绝口。我现在买东西不会追求达到一种极致完美的效果,只要不太差,能满足需求就可以了。
完美是虚幻的概念,完美的体验标准时常在变,因此无法在动荡的变化中追求一种恒常状态。同样一个人,同样的工作,周样的物品,对它们的感觉有时好有时坏都是正常的,因此不必要求对方改变,也不必要求自己改变,无常自然会调整,你躲不开,你也拦不住,一切随缘,坦然接受就好了。
关于快乐分值
首先在这里解释一下“快乐分值”,它是一个临时的概念,我们假设快乐的程度可以用分数衡量,一个人最快乐的感受100分,最痛苦的感受是0分,0-100就是这个人的感受范围。
以前我以为一个人的快乐没有上限,获得的东西越多,分值累积越高。但后来我发现快乐有上限,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大概的感受范围。一个人能感受到100分的快乐值已经顶天了,这个时候再给他们一些好处,他们也不会再有什么强烈的喜悦情绪。
当男生已经达到90分的快乐值,我以前以为送他一个女朋友,他可以达到120分的快乐值,如果不行的话,就再多送一个。但现在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朋友带来的快乐值可能只有7分,两个女朋友的快乐值只是8分,反正死活破不了100上限。如果这个男生正处于失恋的痛苦当中,快乐值只有30分,那么一个女朋友的快乐值就能有60分,让他瞬间跳到90分的强烈喜悦当中。
我开始理解,一些有钱人说自己不快乐可能真的不是无病呻Y,也许金钱所带来的快乐值已经非常低了。拥有的东西太多,那些东西就分薄了快乐值。以前可能一顿烧烤就能提升10分快乐值,后来可能要唱K宵夜直落大保J才提升5分快乐值。我开始相信,“一个乞丐可能比一个国王快乐”并不是一句装逼的话。
以前,当我面对一阵凉风心生欢喜的时候,我以为只要两杯咖啡下肚,我就能爽到飞出天际。但一次次的事实证明,那一阵凉风带来的喜悦已经接近快乐的上限,咖啡的助攻效果其实很有限——而且悲哀的是,咖啡喝多所产生的副作用还会在第二天大幅度削减快乐值。
现在我开始觉得,如果一个人在平常状态下大部分时间能停留在80分以上的快乐值,这已经是一个快乐的人。不需要再通过一些刺激手段让他提升到90分,那些刺激手段终会魅力渐减,长期下去反而把他的快乐值反向拉低。
我开始不再羡慕那些拥有很多东西却不快乐的人,我不再那么看重外在的拥有,而开始寻求一种可以将快乐值大部分时间维持在80分以上的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灵魂渴求而言,物质条件显得虚幻,内心感受显得真实。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让自己感到快乐自由。
关于生活的平衡
所谓平衡,其实就像天平的意象一样,这一边添一点,另一边减一点,调整至一种不极端的状态。
平衡并没有什么标准,而且平衡并不是要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某一个狭窄的点,而是很宽松的一段范围。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只要不极端,都可以认为是平衡。
在小说写作中,我经常跟学员说到这一点:在修正语法硬伤的基础上,你们可以随意折腾,只要不出现明显的违和,怎样写都只是风格的问题,而不是对错的问题。如果一个作者喜欢在文笔上表现,那么可以在文笔层面上尽情折腾体验,只要故事结构不至于乱七八糟;如果一个作者喜欢写峰回路转的故事,那么他可以在故事层面尽情折腾,前提是不要语句不通错字连篇。
如果一个人喜欢赚钱,那么他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工作赚钱,只要不忙到麻木无感,行尸走肉;如果一个人喜欢安然创作,那么他可以花多一些时间投入创作,前提是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平衡过程中各个方面添多少减多少,全看个人的接受程度。你要是工作狂,一天工作18小时还感觉良好,0-18小时的工作量就是你的平衡范围;你要是对物质生活要求极低,像蔡志忠一样一天只吃一碗粥就能过日,那么一天支出1-10块钱就是你的平衡范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想面面俱全,但往往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个人在每个时间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所谓的平衡就是看你如何分配这些资源,以达到一种不痛苦的状态。
因为无常变化的关系,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分配方案,生活中会经常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平衡方案随时可以调整。比如有一段时间工作比较闲,那么可以多一点时间用在创作上;如果某一段时间工作非常忙,那么创作可能要中断,多花一些时间在休息上。如果想要工作和写作两不误,有可能会因为逼自己太紧而痛苦,要么你尝试摸索出新的平衡方案,如早起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