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怎么这么快啊,自从默默给自己定下一个每年一记的阅读笔记计划之后,年底翻篇之时都会希望来的慢一点,但是谁让时间如此公平,所以,公粮还得按时交,这才能对得住这公平的时间。为了故作玄虚这次使用罗马数字给已读书目排序,XXV本,包罗了小说、工具书、传记、奇谈等等,有的用于汲取、有的用于打发时间,好了,下面开始瞎BB:
I《未来简史》 信“数据教”者得永生
《未来简史》属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的第二篇,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人来未来发展的历史。“未来的历史?”未来未到,哪里会有历史一说呢?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这本书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交代了人类过去发展的历史,然后慢慢探索出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这便是来自未来的历史。
在遥远的过去(7万年前),我们的祖宗智人成功入驻山洞,躲避了洪水等天灾,接着干掉了陆地上的巨型动物,甚至有可能顺道干掉了同是智人近亲的尼安德特人等,最后制霸地球。
又过了6万多年,老祖们学会了种植农业(按照书本原意应该是:人类被水稻等农作物驯服),进入了农业社会,有吃的了,我们就会开始胡思乱想,结果通过想象在现实中构建出了文字、神仙、国家、社会、军队这些东西,老祖们真是牛。
接着到了距离我们最近的时代,我们开始闹革命,“我们要自由,我们要人权,我们要发展”,果然科技技术开始在几次工业革命下迅猛发展,经济财富一路高歌猛进,社会制度日臻完善,终于,瘟疫、饥饿、战乱也被我们大致上干掉了(这里是以全球为基础的介绍,并非某一地区和国家),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那么,然后呢,我们就知足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下去了?不,基于人类“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特性,作者说:人类将会干掉自己,我们现在也许是最后的几代智人了。
作死的人类将会用大概以下三种方式干掉人类:
1. 生物工程,简单说,就是把DNA里最厉害的基因留下来,把最糟心的基因丢掉,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男变女,女变男,分分钟,以及会发光的荧光天才老鼠。超人在未来将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2. 半机械人,这里的半机械人可不是给残疾人装上义肢那么简单,虽然道理上都是“人类+机械”,可人类最终会把机械连接上大脑,通过脑电波来给机器下达命令,用脑电波上互联网,细思极恐,人类最后的隐藏在大脑中的感情隐私,也会被暴露的一干二净吧。
3. 无机生命,没错,机器人。机器学习可以使得机器最终完全脱离人类,一次次的数据更新,一次次的学习发展,机器人最后开始闹上人类的革命,而这次革的是智人自己的命。
所以别怕,信“数据教”者得永生,未来将依旧残酷,大量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而社会上底层的智人有可能会被历史淘汰,彻底淘汰,我们可以做的也就只有活在当下,除了不断学习以外,还要的就是保存那份,机器不曾拥有的来自人类特有的天马行空。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今日简史》已经加入2019年的阅读计划,于其要被取代,那就看看今日还能做些什么吧^ ^
II《杀死玛丽苏》 冲着玛丽苏三个字而读
此书为多篇文章收录而成,令我印象颇深的为一下两篇:
《杀死玛丽苏》:每个试图写书成为作家的人在写作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个问题,自己笔下的角色,特别是自己想要突出刻画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写的完美无缺,让女娲来造都不一定造得出那么完美的人,这是作家的特权。然而这一特权若滥用便会轻而易举地毁掉整部作品。
那什么是玛丽苏呢?一些作者使用特权将作品里面的人和情节描绘的十分理想,轻而易举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或者众帅哥追捧,嫁入豪门,高枕无忧,走向人生巅峰。然后一些可爱的傻白甜看着这些剧里的一幕幕就会假想“我应该就是那个幸运女神,那个主角”,然后停留在这个美好的想象中,出不来了!这大概就是“玛丽苏情节”。可现实并非如此!傻白甜切记注意!!!人生还有眼前的苟且,少看剧,多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扯远了,回到作品,为什么要杀死玛丽苏?
因为她,烦。
想象一个自己创造的角色,从你的笔下开始日臻美好,最后脱离了作者自己活了,出演一幕幕“玛丽苏情节”,而你怎么办?只有杀了她。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宁可自己笔下的人是有致命的缺点,也不想特有超乎现实的完美。
写到这,才知道为什么当年阿瑟·柯南·道尔要选择杀掉歇洛克·福尔摩斯。
《伊娃·玛莉·克罗斯》
真来自魔界的文章呐!有猎奇倾向的人推荐阅读。书里你可以找到你好奇的所有。
那声音仿佛天籁,每段弦音,每次击鼓,身体都可以随之共振,问曰:此器何物制之?曰:人。
III《亡灵之车》 以僵尸之名 惩军国之戒
亦如一般的僵尸题材的作品,核心是“我”在半路遇到因汽车抛锚而无法前进需要的蹭车赶路的一对恋人,他们一个是“我”曾经暗恋的对象和一个学生时代霸凌过“我”的男生,结果他们要结婚了... ...懦弱的“我”正在想着如何面对他们的时候突然撞到僵尸了。
这个剧情熟悉僵尸题材的小伙伴都会觉得“啊?就这?”,没错就这。但是《亡灵之车》的作者并没有将故事按照“打僵尸”的剧情继续,而是笔锋一转,在曾暗恋的对象还没有变成僵尸之前,竟和暗恋的对象谈起僵尸起源的问题。他们通过车载收音机得知僵尸灾难的重灾区是来自一个二战时期军事给水基地,而这个基地借以军事给水的名义暗地研发着生化武器,是的,作者就是在暗指日本二战时期的731部队。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基地废弃,一场地震使得基地内部的生化武器泄露,导致了大规模的生化病毒感染,每个平民都变成了毫无意识,只有攻击欲望的“敢死队”士兵。
读到这里才感到的作者的用心,僵尸并不可怕,人性的病态不才是心中住着的那个僵尸吗?
作品最后,那个霸凌过我的男生和“我”曾暗恋的对象都变成了僵尸,普天同庆,但当我最后消灭已近变成僵尸的暗恋对象时,出现了让我心怵的一幕... ...
IV《极简の生活》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简直不要太有名,是个牛嘴马脸的制造商都可以不要脸的说出这句话,气上头了吐槽一下。
此书的极简多为生活中的极简主义,作者认为:拥有物品,就等于将能量耗费在物品上,而物品每多增加一件,所付出的能量就越多,一个人一天的时间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和自己叫个什么劲呢,几年用不到的东西该丢就丢,纪念品虽然也纪念用不到,但是这个就别丢了,也许它代表了一段你的小秘密呢。此外,也不能极简到啥也不买,买!当然要买,怎么买?买对的,经典的,合适你的,哪怕价格贵那么一点,也总比买一堆地摊货用着舒心放心。
我读完的感受是:除了物品极简以外,其实内心也应该极简,内心堆满杂物,腾不出空间和自己相处,对话,那样太可怜了,所以做事只做那一件事的感觉其实也挺好的。
V《深阅读》 找寻心中清泉涌动的地方
一直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来自《肖申克的救赎》,安迪:“我不是独单的,我有莫扎特陪着我”。这是来自心灵的陪伴。
阅读这东西,不好说,一个不好便让听你说话的那个人认为你在吹牛逼,事实则是越牛逼的人越迫切需要读,说不清楚为什么,若要硬找一个理由,我深信文字这一信息的载体组成了我们的文化,每个文字都是一个基因,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有效的信息,过程中获取的方式便是阅读。
同样是阅读的碎片阅读,或者说浅阅读,是作者所摈弃的一种阅读习惯,因为这样无法做到与写书人的深层交流,看上去就像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深阅读这样的方式会让读者与笔者之间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观念上产生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这样的阅读是高效率的,也是作者推崇的。
我的观点:有的书,确实需要深阅读,甚至多次阅读,每一次阅毕的感受都会不同,像《金色梦乡》,而有的书,就算浅阅读也懒得读,另外,像《2018阅读笔记》这样的小软文,浅浅的读读也挺好的^ ^
VI《性文化史纲》 上帝不羞于创造 我们却羞于启齿
先说书,前三分之一阅读性挺好的,后面一般,总体一般。一到应用文献的地方仿佛口若悬河,止都止不住,又没点注释,差评。
再谈性。
不懂为什么,性这东西和做研究扯上关系之后,瞬间少了好多光泽,少了好多灵性。性这个东西,真的是比中华上下五千年还要悠久,贯穿了世界所有的历史,多少纷争、事件、诗歌、文学都是因它而起,而现在中国人对性的态度,多半不谈。
历史上,性由最早的生殖功能逐渐演化到权利的象征,看看宫斗戏里的三宫六院就知道,不管再怎么斗,那三千佳丽还是皇帝的女人,甭管皇帝他老人家是否有那本事享受。而这也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属,武则天就是朵艳丽的奇葩,你雄皇帝可以弄个三公六院,我雌皇帝照样!因此产生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朝廷众官争相给武则天推举男宠,标准很简单:器大活好(羞羞),所以在权利地位相等的情况下,男女对性权利掌控的欲望相差不大。
而历史的进程将这本来自然平等的事变的不那么公平了,女皇帝退出历史舞台,男权当道,是武则天之后的历史主流,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性基于对性的原始本能开始“把玩”女性,竭尽全力的将女性改造成男性的审美标准。
在西方,这个审美是紧身胸衣,用特制的胸衣将女性的腰收至40厘米左右,为的就是男人眼里的曲线感。在中国,这个审美是裹脚,三寸金莲,这样女性会走起小碎步,并且为了走稳步而必须把臀部紧提,当时的中国男人看见后会说这样的女性很性感,裹脚衍生了一门学问叫“莲学”,莲学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品味和甄别那些畸形的女性足部,别嫌恶心,这是真实的,没准谁家的祖上就干过这事。那时的女性为了迎合这样的性审美造了多大的孽啊,这大概性的史纲吧。
书里还介绍了更多内容,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一应俱全,等你发现,如果你不嫌文献读着无聊的话。
最后,当下国人对于性应该有的态度真的还是那句话:上帝不羞于创造,我们真的不用羞于启齿。
VII《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小学问 而非小聪明
今年来付费知识兴起,很多人调侃道,这些人能赚钱都因为是因为有的人智商不够,征收他们的智商税来赚钱的。我觉得很对。
很多人骂知识的碎片化没什么营养,但正如大多事都有两面性,有好也有坏,就像黄执中学长所说的知识“积木化”,所谓碎片化,其实都是积木化,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助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也许我们不需要样样都很精通,但是样样都需要知道点,不然指不定哪天就要交上更多的智商税了。
书里提到很多观点,让我当头棒喝,例如:“自律使我自由”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这样理解,因为我自律了,所以我会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因为我自律了,所以我的工作和生活才被安排的井然有序。事实呢?事实是因为想要获得健硕的体魄,而付出比常人跟多的付出,这需要毅力的支撑,所以他看上去很自律;因为不想将生活与工作混杂在一起,因而严格控制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所以他看上去很自律。用数学可以这样表达:自律≠你想要的结果,∵你想获得,又∵你出了努力与毅力,∴你看上去自律。
健身房是最早看破这个道理的人,打出“自律”的噱头,每个人看到后都会认为,只要我自律了,我就会减肥成功!所以,无数人得到的结果是,办了卡,交了几千块钱的年费,然后去了几次之后,累的满头大汗,心想:“嗯,我还会自律下去的,加油!”,接着又洗了几个舒服的热水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依旧快乐的胖下去。
除此之外,本末倒置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高速公路过节免费,很多人说,这有什么不好的,国家多为我们着想。是没有错,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没有问题,所以每当过节我们看开新闻看到的报道是“某某高速拥堵,路边村民卖泡面矿泉水,日进斗金”、“某某高速因堵车时间太长,车主们聚在一起打麻将”。你以为免费了,实际上花费了更多的钱,高速公路成为了一个大型停车场,完全丧失运输功能。要我看,节假日,高速继续收费,还要收贵点,这样有钱的坐飞机,没钱的坐火车,潇洒的开车,群众在腰包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出行方式,还会赌?
很可惜,很多部门,很多领导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本末倒置最可怕的地方是在于,它表面上看上去就像“伪善”一样,很美好,很理想,但这样真的很傻。
VIII《天地妖狐》 生而为狐 无尽头
妖狐先生,如今过得还好吗?
你曾害怕过死亡,祈求永恒的生命,但如今,作为妖狐的你,拥有了不死之身,你又幻想过无数种如何死去的方式,让自己得以解脱,死亡对你来说是一种奢望,你只能把自己的身躯严实包裹起来,无颜见人,要知道,人,那也是你原来的模样呐,出卖灵魂而获得妖狐之身的你,将会在无尽时间轴上慢慢品尝孤独,没有人能明白这样的感受。
但是,妖狐先生,请永远记住,那位触摸过你的人,就像你曾说过的一样,“感谢你的触摸,让我有了存在的意义。”
IX《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施暴的参与者
“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自己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
如果忘记掉作者林奕含的新闻,这本书真的算是一本很纯粹的文学作品,可以要做到忘记真的很难。一部遗作,一位91年出生的女生,结束了她的一生。
他插进来,而她为此道歉。在施暴者面前,受害者就如同牧羊犬面前的羊一般乖乖就范,她一定不会反抗,因为她知道,她说什么都是错的,才年仅十三岁的就敢女学生勾引老师犯罪,甚至还和老师谈恋爱,真是品行败坏啊,就连在床上的娇喘也要学着成人的模样,她就这么不会洁身自好吗?这都是她可能会想到的语言,所以她选择不说,她也不能说,有人会说,房思琪是不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症,爱上了这位强暴自己的人。不然她能怎么办呢?在自尊心的束缚和道德的枷锁下,她无法享受正常人的爱情,她只能努力做到爱自己,只能选择这样畸形的与施暴者的爱。
最后在遗作中,林奕含给了这个社会一个忠告: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X《仿徨之刃》 “正义”至上
读这本书时,每准备翻页,指尖都凝滞一会,法律的正义真的至上吗?
未成年人的生活往往充满了自私、无聊,寻找快乐是他们生活里的原动力。为了自己快乐,任何事都是次要的,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每当触碰法律时,父母们会表现出过渡偏袒,或者选择冷漠,只有法律选择保护他们,因为我们相信,他们还小,只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劳教他们会变好的,重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法律真的有站在受害者的立场思考过吗?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什么未成年就能因为他们还小就能难逃死罪,被奸杀的受害者就活该死去?受害者的家庭的痛楚就会因为罪犯的劳教而得到平复?
人之初,性本恶,我开始更坚定的相信了。
所以,绘摩的父亲选择自己手中的“正义之刃”来替女儿行使法律无法做到的正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因为女儿是的全部,当女儿遭难时,他的世界就崩塌了,法律没有给他该有的交代。
另外,书本给我带来了另一个思考,警察到底是在保护人民,还是在保护法律?
XI《中国人的德行》 21世纪还会有这样的书吗
此书是阿瑟·史密斯写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本书,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从中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文化特质。因为书名里有“德行”二字,所以会有这样的言论:“气氛,一个臭老外有什么资格对我们中国人评头论足!而且那时候的中国人又不是现在的中国人!这是国人之前的形象,早就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人了。”拜托,嘴长在别人脸上,怎么说你管得着么,这样的话真的很掉价。
以上的言论我认为是一种十分傲慢的态度,虽说日下中国综合实力远非昨日可比,但离复兴还需努力,这点我们处在当下的中国人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但是能够做到客观清醒地看清楚自己是件很难的事情,因此,我才十分佩服这位外国人,除了在言语表达上不由自主会渗漏出优越感之外,他真的能够做到全面分析那时候的中国,甚至一些方面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令人感到可怕。
真的希望在21世纪还会有一个外国人跳出来写一本《中国人的德行2》出来,我们需要一面镜子。
XII《胚胎奇谭》 和泉先生 请带我去迷路
很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读完一本书了,感谢《胚胎奇谭》,这感觉又找到了,直到满怀眷恋地合上最后一页。第一次阅读奇谭类的书,幸好,《胚胎奇谭》如此精彩,对这类书瞬间好感暴增。
一段江户时期架空的历史,特殊的人物设定,每一篇的亮点都让人无法自拔,婴儿、轮回、地狱、怨灵、人鬼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映像被赋予新的精彩,它们同在一件名为奇谭的外衣下,形似荒诞,但隐喻的道理难人寻味。
强力推荐!
XIII《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谁反驳老罗 那是个明白人
案例堆砌,《罗辑思维》文字版。
你真的想弄明白?出门左转,知识付费内容,请交智商税。
XIV《死神的精确度》 姓名:死神 性别:男 爱好:人类的音乐
又是一部天马行空的作品。天马行空,人们都喜欢看,佳作却不多,就因为天马行空,一个不好拉不回地面就写飞了。
我们是死神,我们可以任意变化自己的模样,我们也有自己上班的地方,有关部门会采集将死之人的信息,在他们死前一个星期派我们去接触他们,通过了解来判断这个人知否可以死,工作之余我们回去人类开的CD店听音乐,因为不需要休眠和补给营养,我们通常没日没夜的听直至店员把我们赶出来。
死神原来是这样的,有点搞笑啊,不是拿着镰刀的吗?
这就是《死神的精确度》里的死神,碍于国人对于死的忌讳,往往谈死色变,恐怖的象征,但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更好的了解死亡。作者用洒脱的方式告诉我,死,是一种成全,我让你死,你才能死,因为比死亡重要的事情太多了,那些精彩的部分还没有到,就别着急着去死。芸芸众生,愁云惨淡,此乃常事,或复仇、或挫败、或信仰、或亲情、或爱情这些都是死神考查你的指标,真诚对待,直到死期的降临,面对死亡的时候,心中或许会坦然一些吧,没准表现不错,感动了死神,死神也许会在“是否可以死亡”的选项中,圈个“否”字。
XV《杜月笙传》 布衣猛禽
一段历史绕不开的总有几个人,杜月笙当属其一。
照片上的杜月笙高瘦斯文,一看就不想打杀之人,成为上海黑帮老大,想必有他的伎俩,“一刀豆腐两面光”是他驰骋江湖的本领。
早年尚未自立门户的杜月笙(那时候应该叫杜月生,笙字是后来改的名字),投靠在黄金荣麾下,双亲已故,无亲无故,靠着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上沪达人,这对于今天无数独自北漂的都会有很多借鉴意义,虽然一方处于江湖,一方处于职场。
中国历来乱世出英雄,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当时的人会展现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能力及所为。历史,无对错,每个人都在艰难中生存,孰对孰错没有意义,总之,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已故之人,早已化为台前姑娘,任人粉饰。敬畏杜先生。
XVI 《鱼羊野史》“鲜”历史
大紧同学到底是个才子啊,不会说历史的吉他手不是好的导演,嗯,对,就这样。博学到说段历史忍不住要见缝插针的人,不然会被憋死,这种人可气!这种因为大量知识储备而任性地随意思维跳跃,无人能及。
历史千面,《鱼羊野史》里,大紧同学总是可以找到一个别致的视角看那段时光,大紧同学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大紧的任务就是找到那牺牲的亿万。
总之,《鱼羊野史》这个系列是非常优秀的枕边读物,这个音乐人和你慢慢你侃历史。
XVII《消失的动物:灭绝动物的最后影像》 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
一本由已灭绝的动图影像变成的书,没有血腥,只有它们瞳孔中的茫然。
关于灭绝,大致由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力量介入、生态破坏等因素导致。并非所有的灭绝都是因为人的因素,但是在灭绝之罪审判面前,人类始终逃脱不了干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再次通过影像来认识来认识我们今天熟悉的鸟类,和一些现在司空见惯的动物,那是一种苍白无力的表达,与其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它们来过的痕迹,那么真的希望在创世纪之时就哀求上帝不要把这些生灵创造出来,这样一来因为无知,我们还可以快乐一点。
万物皆灵,一些生灵存在的意义,我想人类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了吧,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XVIII《傅雷家书》 中国式家长独白
家书,是停留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想象了一下那个年代,也许只有实力不凡的家庭才能坚持用家书来保证联络吧。
这本书可以用很多个角度去看,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教育,和亲情关系这个角度去理解,毋庸置疑,作为家书,这两个肯定是中心思想。但是,读完本书,发现谈话内容中始终绕不开一个话题:钢琴艺术。绝大部分的信件内容都是关于如何处理钢琴艺术上的问题,如果是钢琴专业的同学,或者范围放大点,音乐专业的同学都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对于这方面的解读十分到位,并且不落俗套。果然,傅聪的钢琴技艺在家书的训导下日臻完美。
可是,我总觉得,他的压力很大。压力来自家庭,而非专业的瓶颈。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想象有一个如此望子成龙的父亲,我们能够做的,难道不是只有成功吗?这种感觉就像“失败”这个词从家法中屏蔽了一般,我们在家书的规劝下向左转向右转,或者直行,对,这样发生人生交通事故的几率会降到最低,但是,那孩子如果是位天生的漂移赛车手呢,他将终身与赛道无缘。
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不对,请包涵,理解望子成龙的心,每个家长都会有,但我想说这个尺度真的很难掌握。
XIX《失踪Holiday》 透明的温暖
直到最后
没有犯人,没有险恶,所有罪都被原谅
那感觉,形似小猫般幸福
在此,没有惊艳,只有疗伤
XX《菜根谭》 名利很无聊 贫贱其实也很无聊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是一种以人生经验的沉淀和累积,超脱、感慨、体会,是集儒家思想和佛家义理的一本书。
读后感:心旷神怡、一身正气、误入佛系、阿弥陀佛。
如今,厚黑学当道,我不知道,这般佛系,到底是池中物,还是变化龙呢?
XXI《你一年的8760小时》 不想听别家孩子的故事了
作者艾力,是我在《奇葩说》认识的一位辩手,其主业是英语老师,副业可以认为是上上节目写写书,书里的他在我眼里完全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书里提到的健身、工作方法,在读完之后我也真的有去试着去做,东施效颦的我在尝试之后,确定的说,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种人最气了!
若从内容角度出发,书里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其他成功学里找到,唯独“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大意是,将一天24小时分成若干个金币,在不同时间做的不同事,按照事情的内容和性质分类,也就是说,让你自己观察你一天的时间十怎么花费的,是学习了,还是工作锻炼了,或者虚度了,为了方便可以用手机下载这个APP,实时记录。
但最后,连记录都懒的记的我,APP也被我删掉了~
XXII《我所创造的怪物II》 乌托邦?少年?怪物?
我就知道会有第二部!第二部的封面又是个与内容牛头不对马嘴的漫画(一个少年在写黑板字?),什么意思嘛?果然这家出版社,问题很大啊。
内容衔接第一部,连创作水准也是衔接第一部的,厉害,大体上的意思,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闯入异邦人的故事,在第一部的时候,本以为在第二部会映射一些什么深层次的东西,结果,内容的发展大致还在意料之内,说不上好,但是读上去还是很流畅的,其实感觉没有要写第三部的必要了,大致的设定及内容走向好像就是这个样子了,如果有第三部,应该就是把前两部丢的包袱捡起来吧,只能看第三部怎么捡了,等第三部希望来个三百六十度剧情大转弯,同时期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会在第三部附上什么无厘头的封面。
XXIII《品质德国》 德意志的处世之道
难以置信,当今相对信奉“匠”精神的反倒是两个曾经的法西斯国家,这很令人费解。当然意大利排除在外。
德国制造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同。小到剃须刀、手表、家用刀具,大到汽车、联合收割机、航天飞机,“德国制造”给世人的感觉可以用五个词来形容: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这也是德意志民族所传承下来的精髓和经久不衰的秘密。
可是,“德国制造”一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其实是一个贬义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使得英国在当时处于工业主导地位,而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分裂的德国落后状态,直至19世纪40年才开始缓慢发展起来,当时德国制造的产品多以“山寨”工业强国的产品为主,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英国为了区分自己的优良产品和德国的劣等产品,强行要求德国出口的产品打上“Made in German”,以体现英国国产的尊贵。而现在我们都知道“Made in German”已经成为品质的标签了。在德国并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论调,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身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在“铁血首相”俾斯麦开创的“社会福利经济市场”的保护下,工人的权益得到有效地保护,匠们可以安心“智造”。中国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多数家庭的家长更倾向于将孩子的未来押宝在读书这一条独木桥上。
另外,汽车爱好者可以此书中酣畅淋漓地读完整个德国汽车发展史,超爽!
XXIV《众病之王:癌症传》 医学永恒的对手
首先了解什么癌,实际上是由体内的细胞不受控制,无节制的细胞分裂产生的病变,分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这个能量是超乎人体所能承受的,所以癌症患者看上去总是没有力气。在与癌症交手的这些年,因为我们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人的,这逼迫着我们的医学需要不断进步,从最早人们认为癌就是我们体内的“黑色体液”,在宗教的影响下当时人们会认为,做了对不起上帝的事情就会被“黑色体液”惩罚,逐渐发展到学会肿瘤切割,通过药物控制,再到现在运用放射性物质治疗。以上这些,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是癌指引了我们医学前进的路,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医学技术,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方法,都是医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
可我们这个对手实在强大,现在医学甚至发现,癌似乎是刻录在基因深处的。与癌对抗仿佛就像是在与我们自身对抗。医学发展日异月新,但同样,癌也在进化。这场战役还在继续... ...
此书,非常专业,很少接触医学的人,在碰到一些专业名词的时候,大概只能抓耳挠腮吧。
最后,祭奠那些为医学发展所付出的医者和病患,他们是替全人类去接近死亡的人。
XXV《知乎万赞集》 会答更要会问
社会不是乌托邦,充满残酷和未知的转机。更地气的讲述,更有力的回答。点赞!
以上,撂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