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着寓言故事外壳的心理学科普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齐帆齐微课打卡第260篇 1426字,累计379974字


趁着春节假期读完了这本畅销英国二十余年的经典心理疗愈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完直呼果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讲述一个富家子弟蛤蟆先生看完10次心理医生后走出重度抑郁症,重燃对生活的希望的寓言故事。

全书篇幅不长短短200多页,用词精炼简洁,叙事风格娓娓道来,对白发人生省。

它究竟好在哪里呢?为何能畅销多国且好评如潮呢?

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

01 创造手法别出心裁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

专业类的心理疗愈书籍会比较枯燥苦闷,而这本书却融入了故事性。

它借助来自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把4个动物注入了“人格形象”。

成长于祖父母卓越能干、父母严厉的富三代蛤蟆少爷,自幼就活得压抑而不快乐。

他的3位好朋友好脾气的河鼠、能干的鼹鼠、自大权威的獾。

全文重要另一角色,专业冷静、善于倾听和引导的心理医生苍鹭。

每个人物都非常生动形象,跃然于纸上。尤其是主角蛤蟆先生,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倒叙讲述过往经历,侧面的环境烘托让我们了解这位可怜可恨,聪明夸张的蛤蟆。

故事情节随着心理咨询的一次次推进,蛤蟆也在不断蜕变,整个故事进程紧扣人心。

02 所涉及内容专业权威

套着寓言故事的外壳,它实际是一本心理疗愈科普读物。

对于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也是第一次借助这本书来听说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这样的专业术语。

引用文中对儿童自我状态’的解释:

它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关键线索,这贯穿我们咨询的全过程。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每一个陌生的心理学概念在书中都借助了心理医生苍鹭的口来阐释清晰,读者通过上下文的情景就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

类似的概念在书中还曾多次被科普,因此看得出这本书的含金量,可见作者的心理学研究功底深厚。

03 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感

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作者写得多么优美华丽,形象生动。

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发了读者多少共鸣和思考。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男主人公蛤蟆身上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都和蛤蟆一样经历着被苍鹭医生点拨而去探索自我的童年,父母的教育和成长所经历的伤痛。

我们仿佛与蛤蟆一起来做这10次心理咨询,不断给自己的状态打分。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孩子不可避免的都曾遭受过童年或大或小的伤害,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这影响了我们成人后的性格及行为能力。

因此成人后一样会经历一场疗愈之旅,与蛤蟆一样,我们通过与过去尤其是童年的连接,走出怨恨和自卑,走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活出乐观自信的人生。

综上所述,它好评如潮在于兼具故事趣味性和专业心理疗愈科普,通过别处心裁的写作手法来带给读者强烈的共鸣感。

读完它不仅仅是读完一个故事,而是读完一段自我的疗愈之旅,难怪能成为英国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见证疗愈的奇迹。

此书特别推荐给容易有抑郁情绪,对生活比较悲观,渴望探索自我的朋友,喜欢就下手一本吧。

齐帆齐2022年度写作营打卡第3篇 1426字,累计469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罩着寓言故事外壳的心理学科普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