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GC基本点

全文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hVan3sshzK7l0sqbSTkw1g

GC面试方式友情链接:https://icyfenix.iteye.com/blog/715301

 

1、为什么需要垃圾回收?(防止世界被破坏(* ̄︶ ̄))

防止内存耗尽。

2、哪些“垃圾”(内存)需要被回收?

不可能再被任何途径使用的对象。

3、如何找到这些对象?

  • 引用计数法(Java 不采用这种方法)

      给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被引用时+1,引用失效时-1。任何时刻计数值为0的对象被回收。

  • 可达性分析法

       通过“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点,从这些节点向下搜索,所走路径为引用链,无引用链对象不可用。

        作为GCRoots对象:

  1.       虚拟机栈中引用的对象;
  2.       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3.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4.       本地方法栈中JNI(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4、引用有哪些状态?

  • 强引用,不进行垃圾回收,如new;
  • 软引用,有用非必要对象,在内存溢出前回收;
  • 弱引用,非必须对象,只能生存在下次垃圾回收前;
  • 虚引用,无用对象,垃圾收集时会收到系统通知。

针对可达性分析算法而言,一个对象的死亡需要经历两次标记阶段。

 

方法区的垃圾回收

回收废弃常量(常量池中无引用)与无用的类

7、如何判断无用的类?

  1. 该类的所有实例都已经被回收;
  2. 加载该类的ClassLoader已经被回收;
  3. 该类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没有在任何地方被引用,无法在任何地方通过反射访问该类的方法。

8、垃圾收集算法有哪些?

  •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

        这是最基础的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这种算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效率和空间,从效率的角度讲,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从空间的角度讲,标记清除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 内存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程序运行过程中在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 复制(Copying)算法

       复制算法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而出现的,它将可用的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经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性清理掉。这样每次只需要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不需要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需要移动指针,按照顺序分配即可。

       不过这种算法有个缺点,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这样代价太高了。现在的商用虚拟机都采用这种算法来回收新生代,不过研究表明1:1的比例非常不科学,因此新生代的内存被划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每次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用过的Survivor空间。

       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区和Survivor区的比例为8:1,意思是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当然,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当Survivor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依赖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

  • 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

       复制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的场景下要进行大量的复制操作,效率很低。万一对象100%存活,那么需要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老年代都是不易被回收的对象,对象存活率高,因此一般不能直接选用复制算法。根据老年代的特点,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标记-整理算法,过程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不过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

  • 分代收集算法

        现代商用虚拟机基本都采用分代收集算法来进行垃圾回收。根据对象的生命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然后根据各块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大批对象死去、少量对象存活的(新生代),使用复制算法,复制成本低;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进行分配担保的(老年代),采用标记-清理算法或者标记-整理算法。

        参考资料:https://www.oschina.net/translate/java-gc

 

垃圾收集器

       虚拟机提供了-XX:MaxGCPauseMillis和-XX:GCTimeRatio两个参数来精确控制最大垃圾收集停顿时间和吞吐量大小。不过不要以为前者越小越好,GC停顿时间的缩短是以牺牲吞吐量和新生代空间换取的。

 

GC日志

[GC [DefNew: 310K->194K(2368K), 0.0269163 secs] 310K->194K(7680K), 0.0269513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3 secs] 
[GC [DefNew: 2242K->0K(2368K), 0.0018814 secs] 2242K->2241K(7680K), 0.0019172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0 secs] 
[Full GC (System) [Tenured: 2241K->193K(5312K), 0.0056517 secs] 4289K->193K(7680K), [Perm : 2950K->2950K(21248K)], 0.0057094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0 secs] 
Heap
 def new generation   total 2432K, used 43K [0x00000000052a0000, 0x0000000005540000, 0x0000000006ea0000)
  eden space 2176K,   2% used [0x00000000052a0000, 0x00000000052aaeb8, 0x00000000054c0000)
  from space 256K,   0% used [0x00000000054c0000, 0x00000000054c0000, 0x0000000005500000)
  to   space 256K,   0% used [0x0000000005500000, 0x0000000005500000, 0x0000000005540000)
 tenured generation   total 5312K, used 193K [0x0000000006ea0000, 0x00000000073d0000, 0x000000000a6a0000)
   the space 5312K,   3% used [0x0000000006ea0000, 0x0000000006ed0730, 0x0000000006ed0800, 0x00000000073d0000)
 compacting perm gen  total 21248K, used 2982K [0x000000000a6a0000, 0x000000000bb60000, 0x000000000faa0000)
   the space 21248K,  14% used [0x000000000a6a0000, 0x000000000a989980, 0x000000000a989a00, 0x000000000bb60000)
No shared spaces configured.
  1. 日志的开头“GC”、“Full GC”表示这次垃圾收集的停顿类型,而不是用来区分新生代GC还是老年代GC的。如果有Full,则说明本次GC停止了其他所有工作线程(Stop-The-World)。看到Full GC的写法是“Full GC(System)”,这说明是调用System.gc()方法所触发的GC。
  2. “GC”中接下来的“[DefNew”表示GC发生的区域,这里显示的区域名称与使用的GC收集器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上面样例所使用的Serial收集器中的新生代名为“Default New Generation”,所以显示的是“[DefNew”。如果是ParNew收集器,新生代名称就会变为“[ParNew”,意为“Parallel New Generation”。如果采用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那它配套的新生代称为“PSYoungGen”,老年代和永久代同理,名称也是由收集器决定的。
  3. 后面方括号内部的“310K->194K(2368K)”、“2242K->0K(2368K)”,指的是该区域已使用的容量->GC后该内存区域已使用的容量(该内存区总容量)。方括号外面的“310K->194K(7680K)”、“2242K->2241K(7680K)”则指的是GC前Java堆已使用的容量->GC后Java堆已使用的容量(Java堆总容量)。
  4. 再往后“0.0269163 secs”表示该内存区域GC所占用的时间,单位是秒。最后的“[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3 secs]”则更具体了,user表示用户态消耗的CPU时间、内核态消耗的CPU时间、操作从开始到结束经过的墙钟时间。后面两个的区别是,墙钟时间包括各种非运算的等待消耗,比如等待磁盘I/O、等待线程阻塞,而CPU时间不包括这些耗时,但当系统有多CPU或者多核的话,多线程操作会叠加这些CPU时间,所以如果看到user或sys时间超过real时间是完全正常的。
  5. “Heap”后面就列举出堆内存目前各个年代的区域的内存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基础,java,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