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现代空间的纯粹是诗

超越现代空间的纯粹是诗

——评方舟诗《这的位置学》《夏至北岛》

作者:曾俊炎(中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指导老师:聂茂(中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方舟的诗歌给人以明显的现实感,我们仿佛能从他的每一句诗中听见时代的心跳,但在现实之上,又笼罩着一层厚重的诗意。诗人没有选择彻底打碎现实的“黑洞”,而是自信的散发着自己的光芒,试图以诗的纯粹作为自身对于现代空间的超越。无论是勾勒城市的面貌,还是自然的江岛,诗歌自身的纯净、优雅和崇高,就如同诗人的心魂,永远有着自己对于自己的坚守。

《这的位置学》蕴含了某种现代空间对于私人空间以及文学语言的入侵和改造,而最为可怕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倘若也在其中被彻底地“格式化”,那么被深渊吞噬的不仅是他的躯体,更包括他散发光辉的能力。诗人并非否认现代空间的进步性,而是呼吁生命个体永怀有自己的本真和对美的向往。


我们都在说:这,这里

语法在减,速度和神气在减

注解、引文、旁征和补白

已经多余


那就以物理的方式说出

譬如一个广场的四角

一座酒店的楼层数

一座公园的售票处

一个拥有著名药店的

街道的转角


直接,垂直,立得快

高德和百度地图搜寻

语音留言、天眼查找

追踪器发达的年代

你约等于赤体裸行


“这,这里”是现代人依赖科技对于位置的表达,这样的话语不仅少了丰富的语法结构,而且少了“神韵”。古时文辞表达的种种,在今日已然成为“多余”。位置的说明是以一种“物理”的方式,当然是“直接,垂直,立得快”了,但难道“非物理”的形容话语就真的应该被视作落后而淘汰吗?诗人一方面惋惜于现代人文化语言亲切感的脱落,另一方面深刻揭露了现代“追踪器”般高科技之发展对于私人空间的干涉,我们仿若“赤体裸行”,似乎无论何处都是“公共空间”,个人私密领域被挤压在极度狭小的位置。而这种过分的“暴露”或许隐含了公共权力过度膨胀与个人权力受侵扰的隐忧。


不同参照物让位置感

剩下了物质的本身

以及形容的陈列状

和太阳的阴影、星星的照耀

雨水的浇灌没有关系

和春天的燕子、水井边的树

消失的渡渡鸟没有关系


城市在手臂上长出网络

高速的交通器在体内奔驰

相似的道路日益盘结

联通了落日的绯红的问候

世界高仿的门禁识别系统


这,这里,都是遗失的地址

一个巨大而相似的数字邮箱

一个黑洞,一片教养的叶子

正明亮地坠入深渊


当作为现代主体的人只把视角关注在物体的具体位置之时,“参照物”也只剩下了“参照”的意义,同时,我们获得的所谓“位置感”,也仅仅是某个特定物体本身位置的存在,那诸般“形容”成为了没有“生命力”的“陈列”——此时表达主体不会把心思放在作为形容的内容上,仿若一句比喻缺失了作为修饰词的定语,又仿若一段朗诵少了抑扬和顿挫。于是,现代空间里不再有任何“诗意”的位置,现代主体也不会看到“太阳的阴影”、“星星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不会发现“春天的燕子”、“水井边的树”和“消失的渡渡鸟”。在这些定中结构的形容陈述中,诗人实则已经把自己对于“诗”的认知或者借助“文学语言”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追求蕴含在其中。他的这些富含诗意的语词,实则就是对于前文毫无生机的陈列的否定。在诗人眼里,“位置感”理应是多姿多彩的,它不仅仅只有物质和陈述,而应该如同生活一般丰满:“太阳”、“星星”和“雨水”是位置背后的时间,“燕子”、“树”和“渡渡鸟”则是位置经历的故事,它们都是处于位置中的那个人对于环境的感受,更是一颗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抗拒单调,追求“诗”美的敏感而丰富多彩的心。

现代空间里,人的血脉仿佛是“城市”长成的“网络”,流动的血液是交通器的“奔驰”,千篇一律的“道路”自然是“相似”的,“盘结”在一起,像一张“网”把我们给束缚起来。我们那些自然与纯朴的存在,似乎都被种种现代化的东西给取缔了。“落日的绯红的问候”与“高仿的门禁识别系统”两句诗极为精妙,前者不仅承接“道路”,而且我们还可以把它看做是门禁上闪烁的红光,世界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门禁”,这一方面这表现出现代空间对于我们生活世界的改造,它把我们诗意的、美的生活给“困”住了,另一方面这个“问候”又是亲切的,在这样一种现代空间侵入下,作为传统性的“落日”并没有选择致以恶意,而是依旧自己的模样。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绯红色的落日”就如同一个人瞳孔中闪着的光亮,而门禁识别系统也是需要对照“虹膜”进行分辨,此时诗人把“落日”拉入自己的视角,他的面前是读取他身份的“识别系统”,诗人作为“被看”的对象,实则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看”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并从中思考生活、诗歌的本质。

“这,这里”在现代上看是更为“具体”的表达,但在传统性的视角下,它也象征着一种充满生命力和诗意的位置的“遗失”。世界仿佛是一个“巨大而相似”的“数字邮箱”,所有位置与作为现代主体的人都不过是一个个“数据”般的存在,被“黑洞”所吸入——其力量是难以抵挡的。诗人尽管承认“坠入深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作为“教养的叶子”,他依旧可以坚持绽放自己的“明亮”——他的追求,他的如同诗一般美丽的心与灵魂,是永恒不会熄灭的光。


《夏至北岛》一诗也是诗人在现代空间中“重返”诗意的表达。


太阳继续向北攀升


在道滘镇蔡白北岛

一条河不肯作为活页

委身于附近的狮子洋

它有自己命定的

族谱流水和曲折的笔画


分水、汊出再合流

放缓、凝视以及流连

一撇一捺,先横后竖

仿佛一个在江心练字的

外乡人,先析出衣服里的盐

再向胸口提按,划出弯钩


“向北攀升”的“太阳”,既表示了夏天的时间,也象征着一种“上升”与“发展”的存在,该诗成于东莞,从其反映的地理位置上看,“太阳”也可能喻指着现代化的城市。河流注入汪洋,是因为它不愿意如同“活页”一般被随意拆移,于是“委身”之择。这“河流”仿佛就是诗人自己,他一方面不愿意“漂泊”,另一方面又无法彻底融入如“狮子洋”一般存在的现代化都市。“命定的族谱流水”明面上写自然的水系,实则暗指了“河流”不可摆脱的“文化积淀”——一种像“诗语”一样的传统性文化,而“曲折的笔画”也并非仅是河流蜿蜒之姿,实则也指向它“坎坷”的一生。这样一条“河”,是诗人,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永远在“现代”的“命运”中“曲折”。

河流的变化似乎是“外乡人”在江心练的字,“外乡人”无疑是诗人的自指,“析出盐”与上文的“太阳”及时节相照应,这盐不单单是“河流”的析出物,更是诗人自己的析出物,先把身上的“杂质”给排除,留下一个纯粹的自我,然后“再向胸口提按”,进入自己的内心,把最真实而干净的情感表露。


几条闭环的小水系被凿出

鸣蝉诜诜和螽斯振振

左岸安上稻椒、香瓜、草寮

右岸邀请紫荆花和火焰树


太阳正从黄经的临界高点

垂直甩出火辣辣的一巴掌

一位中年散步家,身着便装

渐渐重返广大的月色和想像


“闭环”、“小”说明了该水系的“独自一隅”,“不引人注意”,而恰是这样的“小水系”,拥有着最为美丽的自然,有着悦耳的虫鸣,也有着左右岸的种种树植。它是诗人的自喻,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现代化都市之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和诗意栖居之所的愿望。

“太阳”给了诗人“一巴掌”,使诗人重返“月色”与“想像”。这几句诗首先说明了现代空间不是“诗美”的“归宿”,同时,这“一巴掌”,是帮助诗人“诗性”成长的动力,使得诗人“清醒”,并投入如月色般纯净且充满“想像”的“诗”之中。另外,宕开一笔谈谈标题“夏至北岛”,笔者了解到诗人初期创作确受朦胧诗的影响,故而“北岛”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在现代空间中寻求回归诗歌的“原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越现代空间的纯粹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