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305

六入处经:本经叙述由于不如实而知见眼,乃至不苦不乐受,而染着之故,会有生,乃至纯大苦聚之汇集,反之而如实而知见之故,生乃至纯大苦聚会灭,而正道等成满。

(三零五)六入处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六分别六入处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谓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着。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生染着。如是染着相应.愚闇.顾念.结缚其心①。长养五受阴。及当来有受②.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坏烧然。身心炽然③。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④集

诸比丘。若于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见已于眼不染着。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着。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实知见。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于意不染着。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不染着故。不相杂⑤.不愚闇.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当来有爱.贪.喜。彼彼染着⑥悉皆消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⑦.四如意足⑧.五根⑨.五力⑩.七觉分修习满足

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⑪。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⑫者。悉皆作证。若法应知.应修习者。悉已修习。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⑬。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⑭。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眼.解脱。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正观⑮。若比丘于此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知.悉证。若法应知.应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诸比丘。是名六分别六入处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结缚其心:烦恼绑住他的心。「结」指烦恼,又译为「结使」。

② 当来有爱:对未来存在的渴爱;导致来生的渴爱。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③ 炽然:猛烈燃烧的样子,这裡形容烦恼像火一般燃烧身心。

④ 纯一大苦阴聚:全是大苦的积聚。又译为「纯大苦聚」、「纯大苦聚阴」。其中「阴」是「积聚」的意思,与「聚」是同义複词。

⑤ 相杂:互相混和;被束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被束缚」。

⑥ 彼彼染著:到处贪染、执著。

⑦ 四正勤: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⑧ 四如意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⑨ 五根: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⑩ 五力: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即:(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⑪ 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那些应该证知、应该了知的法,都证知、都了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的这二法和合俱行:止与观。他以证智遍知那些应该以证智遍知的法」。

⑫ 作证:亲身体证。

⑬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四阴,加上「色」阴,也就是五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取蕴」。

⑭ 有爱:对存在的渴爱。这裡的「有」即是十二因缘中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⑮ 止:心定于一处(或一境)而不动。音译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⑯ 观:洞察。音译为「毘婆舍那」。

[对应经典]

南传《中部尼柯耶》〈六处品5〉第149经大六处经。

---------------------------

翻译:

三零五、六入处经:本经叙述由于不如实而知见眼,乃至不苦不乐受,而染着之故,会有生,乃至纯大苦聚之汇集,反之而如实而知见之故,生乃至纯大苦聚会灭,而正道等成满。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拘留搜的调牛聚落。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会为你们说法,是初、中、后都均为是善的。是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六分别、六入处经。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当会为你们说。

甚么叫做六分别、六入处经呢?所谓对于眼入处,不能如实而知见的话,则对于由于色境与眼根,和眼识而生眼触,而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等事,不能如实而知见。由于不如实而知见之故,在于眼,会染着。如由于色境与眼根,以及眼识而生眼触,而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等均会生染着。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等根,或者与法境,及意识,而生意触。而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都不能如实而知见。由于不如实而知见之故,就会生染着。像如是的染着的话,就会有其相应(相应于染心的心用。所谓无明之持续的作用),而会有愚闇、顾念,来结缚其心,受长养五受阴,以及当来会有爱、贪、喜等,均会增长。身心会疲恶,身心会烧燃,身心会炽然,身心会狂乱,身会生苦觉。由于彼身生苦觉之故,在于未来世,会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统统会增长。这名叫做纯一大苦阴聚之集。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眼,能如实而知见,如由于色境与眼根,及眼识,而为眼触,而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等事,能如实而知见的话,则由于如实而知见后,于眼就不会染着。如由色境与眼根与眼识而为眼触,而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

(舍受)等,都不会被染着。像如是的,由于耳、鼻、舌、身、意等根,与法境,如实而知见。如由于法境与意根,及意识而有意触,而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都能如实而知见的话,则会由于如实而知见之故,对于意,就不会染着。如果由于法境与意根及意识而为意触,而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等都不染着,就会由于不染着之故,不会相杂(不相应)、不会愚闇、不会顾念、不会系缚,而会损减五受阴。以及对于当来之有的爱、贪、喜,彼彼(各各)染着等事,均会消灭。而身不会疲苦,心不会疲苦,身不烧(不被苦痛燃烧)、心不烧(不被烦恼燃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会觉得安乐,心会觉得安乐。由于身心会觉得真正安乐之故,对于未来世之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事,均会消灭。像如是的纯大苦聚阴,会寂灭。

作如是之知,如是之见的话,名叫做正见之修习已满足。而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以及前面曾经说过的正语、正业、正命之清净之修习,都满足。这名叫做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八圣道修习满足后,四念处也会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都会修习满足。

如法之应知、应了的,都悉知、悉了。如法之应知、应断的,都悉知、悉断。如法之应知、应作证的,都皆作证。如法之应知、应修习的,都均已修习(以上乃提示知、断、证、修之名目,下文为其目的)。

甚么法为应知、应了,悉知、悉了呢?所谓名色(名为心,指受想行识。色为物,指色身。故名色为身心合一的五阴)。甚么法应知、应断呢?所谓无明及有爱是。甚么法应知、应证呢?所谓明、解脱

是。甚么法应知、应修呢?所谓正观是。

如比丘对于此法,应知、应了的都已悉知、悉了。对于此法应知、应断的,都已悉知、悉断。对于此法,应知、应作证的,都已悉知、悉证。对于此法,应知、应修的,都已悉知、悉修。这就名叫比丘之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诸比丘们!这就是名叫六分别、六入处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

南传《中部尼柯耶》〈六处品5〉第149经大六处经。

中部

萧式球译

一四九.大六处经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说: “比丘们,我要对你们说 ‘大六处’ 的法义。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我现在说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说: “比丘们,一个人对眼没有如实知见,对色没有如实知见,对眼识没有如实知见,对眼触没有如实知见,对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没有如实知见,便会染著眼,染著色,染著眼识,染著眼触,染著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对此染著,受此束缚,对此迷痴,对此常常随顺味这方面来观察的时候,将来的五取蕴便会得到积聚,使人对各种事物產生爱喜及带来后有的渴爱便会增长,身心的躁动便会增长,身心的折腾便会增长,身心的热恼便会增长。他会经歷身心的苦。

  “……耳……声……耳识……耳触……受……

  “……鼻……香……鼻识……鼻触……受……

  “……舌……味……舌识……舌触……受……

  “……身……触……身识……身触……受……

  “比丘们,一个人对意没有如实知见,对法没有如实知见,对意识没有如实知见,对意触没有如实知见,对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没有如实知见,便会染著意,染著法,染著意识,染著意触,染著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对此染著,受此束缚,对此迷痴,对此常常随顺味这方面来观察的时候,将来的五取蕴便会得到积聚,使人对各种事物產生爱喜及带来后有的渴爱便会增长,身心的躁动便会增长,身心的折腾便会增长,身心的热恼便会增长。他会经歷身心的苦。

  “比丘们,一个人对眼有如实知见,对色有如实知见,对眼识有如实知见,对眼触有如实知见,对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有如实知见,便不会染著眼,不会染著色,不会染著眼识,不会染著眼触,不会染著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不对此染著,不受此束缚,不对此迷痴,对此常常随顺患这方面来观察的时候,将来的五取蕴便不会得到积聚,使人对各种事物產生爱喜及带来后有的渴爱便会断除,身心的躁动便会断除,身心的折腾便会断除,身心的热恼便会断除。他会经歷身心的乐。

  “有这种如实见的人就是有正见的人,有这种如实思维的人就是有正思维的人,有这种如实精进的人就是有正精进的人,有这种如实念的人就是有正念的人,有这种如实定的人就是有正定的人;加上他之前已经净化的身业、口业、活命方式,这个人的八正道便修习圆满。当八正道修习圆满的时候,四念处便修习圆满,四正勤便修习圆满,四神足便修习圆满,五根便修习圆满,五力便修习圆满,七觉支便修习圆满。这时他的止和观连在一起来运作,能以无比智遍知那些应要遍知的法,能以无比智断除那些应要断除的法,能以无比智修习那些应要修习的法,能以无比智证得那些应要证得的法。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遍知的法呢?这称為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遍知的法了。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断除的法呢?无明、有爱。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断除的法了。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修习的法呢?止、观。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修习的法了。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证得的法呢?明、解脱。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证得的法了。

  “……耳……声……耳识……耳触……受……

  “……鼻……香……鼻识……鼻触……受……

  “……舌……味……舌识……舌触……受……

  “……身……触……身识……身触……受……

  “比丘们,一个人对意有如实知见,对法有如实知见,对意识有如实知见,对意触有如实知见,对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有如实知见,便不会染著意,不会染著法,不会染著意识,不会染著意触,不会染著以触為条件而生起的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不对此染著,不受此束缚,不对此迷痴,对此常常随顺患这方面来观察的时候,将来的五取蕴便不会得到积聚,使人对各种事物產生爱喜及带来后有的渴爱便会断除,身心的躁动便会断除,身心的折腾便会断除,身心的热恼便会断除。他会经歷身心的乐。

  “有这种如实见的人就是有正见的人,有这种如实思维的人就是有正思维的人,有这种如实精进的人就是有正精进的人,有这种如实念的人就是有正念的人,有这种如实定的人就是有正定的人;加上他之前已经净化的身业、口业、活命方式,这个人的八正道便修习圆满。当八正道修习圆满的时候,四念处便修习圆满,四正勤便修习圆满,四神足便修习圆满,五根便修习圆满,五力便修习圆满,七觉支便修习圆满。这时他的止和观连在一起来运作,能以无比智遍知那些应要遍知的法,能以无比智断除那些应要断除的法,能以无比智修习那些应要修习的法,能以无比智证得那些应要证得的法。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遍知的法呢?这称為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遍知的法了。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断除的法呢?无明、有爱。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断除的法了。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修习的法呢?止、观。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修习的法了。

  “比丘们,什麼是应要以无比智证得的法呢?明、解脱。这就是应要以无比智证得的法了。”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比丘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阿含经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