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敌、万人敌是不存在的——在古代一人一战的杀敌记录是多少?

文章开篇先自设一问:古代武将中杀敌数量最多的是哪位?

可能会让有些朋友脱口而出的答案,自然就是李元霸了。

能拿得动李元霸这对铁锤的,都能在奥运会上整个举重冠军了

按照《说唐演义全传》中的说法,这位隋唐第一条好汉擅使一对重达800斤的铁锤(擂鼓瓮金锤是《兴唐传》里才有的),胯下骑乘追风白点万里龙驹马,能日行一万、夜走八千(平均时速约375km/h,比复兴号运营车速还快),头戴一顶束发乌金冠,身穿一副铁水穿成宝甲,在隋末唐初那个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的年代可谓是见神杀神、见佛杀佛——什么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扛得住李元霸一锤还没死没伤的,这个牛都能吹一辈子。

英雄豪杰尚且如此,那些杂鱼小兵就更不用提了。在四明山一战中,李元霸单人独骑击败十八路反王麾下的230万人马;紫金山一战中又匹马双锤直面180万大军,两柄铁锤简直化身战术核武器,将180万军队杀得就剩下65万……

话说中国历史王朝中养兵最多的北宋,巅峰时期全国的正规军也不过140万出头,差不多就够李元霸一天打的;再做另一个比较——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时的全国人口总数大约是4600万人,10年后的唐武德年间就剩了不足800万,我们取其中间值2700万作为紫金山之战时的人口总数,那么就意味着李元霸一战杀掉了大隋朝全国人口的4.3%……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迹,也只能存在于小说中或异世界里,所以以上只能算是个笑谈。

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乐呵一下就行,当真就不必了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里,人类这种生物是有能力上限的。那些在很多人印象中“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名将、悍将,真正在战场上的杀敌数量其实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别说什么万人敌、千人敌了,要是在纷乱的战场上,在没有重重护卫以及坚甲利兵的加持下,还能在几个敌人的围攻之下全身而退的,都是顶了不起的英雄豪杰了。

而一人一战杀敌最多的记录,也不过“区区”数百人而已。


01

在秦末楚汉争霸的那场著名的鸿门宴中,猛将樊哙凭借着挺身救主和狂啃大猪肘子而名垂青史。话说在汉太祖刘邦的麾下,百战百胜有韩信,出谋划策有张良,打理后方有萧何,阴谋诡计有陈平。但要是到了撸起袖子直接开掐的场合,汉军上下有一个算一个,还真没谁敢说自己比樊哙还猛的。

可以说在秦末汉初那个时代,要是单拼武力值的话,除了项羽外恐怕也没谁敢跟樊哙硬刚。

说樊哙是汉初最能打的,除了已死的项羽估计别人没意见

那么这位汉军第一猛将戎马一生到底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战绩?幸好太史公在百忙之中抽空记了一笔:

“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也就是说樊哙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开始,到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基本退居二线为止,在他15年的征战生涯中共亲手斩得176个敌人的首级,抓了288个俘虏;在他独自领兵的战役中,还曾打败过7支军队、攻破5座城池、平定了6郡52县,俘获丞相1人、将军12人,其他杂官11人。

看到樊哙的战绩,会不会有人突然觉得自己“也行了”?或者是不屑一顾的吐槽一句——汉初第一猛将,就这?

好吧,樊哙的杀敌数量看上去有点拿不出手,那就换西楚霸王项羽试试?

毕竟排除掉那些在小说和传说中被无限强化甚至是编造出来的变态人物,项羽是在正史中公认最能打的第一条好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读史管见·卷一》)嘛。

只可惜太史公给项羽作传时,没有像樊哙那样对其战绩做出一个全面的统计(估计也不可能搞到这个数据),但在字里行间还是能让我们感受到项羽非人般的强大。

在真正的历史上,敢说自己比项羽能打的,基本都是在吹牛

在垓下之战惨败后,项羽逃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麾下仅余28骑,而汉军的追兵则有数千人之多。

正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绝望的局面,正常人都会产生绝望的情绪,继而投降或是自我了断。可项羽毕竟不是正常人,在他眼中看到的不是必败的结局,反倒是还可一战的良机。于是项羽不但决定反击,而且面对百余倍之敌居然还敢分兵,然后单枪匹马杀入敌阵,亲手斩将二员、杀敌百余,而己方仅阵亡二人而已: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即便在乌江边那个真正的绝境中,项羽垂死挣扎,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而自身仅“身亦被十余创”(引用同上)。可能是杀人杀过瘾了或是杀腻歪了,项羽这才横剑自刎。

项羽就如同一头雄狮,而作为他的对手,就只能接受自己是头绵羊的现实。

而像这样一战杀敌超过百人的战绩,项羽共有过3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故此项羽在正史中的地位极高,堪与其并列的唯有远古战神蚩尤。

项羽3次“百人斩”的战绩无人可比,能在一生中一战杀敌百人以上的例子其实也极其少见——恕我才疏学浅,翻了半天资料,有确切记录的也只找到了两人而已。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一身是胆”的赵云在当阳之战中为救少主刘禅在曹营中反复冲杀,“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名将都干掉了50多,杂鱼小兵起码得10倍于此不止吧?那么赵云岂不是比项羽还猛?

赵云在曹营杀个七进七出的故事,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过

但在正史中,这一切都没发生。赵云固然保护了刘禅,顺手还捎带了个甘夫人,但他在战斗中的表现也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而在曹魏郎中鱼豢撰写的《魏略》中,赵云甚至连护卫少主的事迹都是不存在的——大耳朵爸爸自己撒丫子跑了,小耳朵儿子压根没人理睬。于是倒霉的阿斗不但被人贩子拐卖到了关中,还在当地娶了媳妇。后来直到刘备拿下了益州,才通过张鲁牵线找回了儿子。

但赵云在敌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的事迹还是有原型的,那就是曹魏及西晋名将文鸯。

文鸯,本名文俶(在《三国演义》中叫文淑),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素有骁勇之名。嘉平六年(公元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时任镇东大将军的毌丘俭和文钦等人起兵勤王,遭司马师亲率大军镇压。当勤王军战败、司马师穷追不舍时,文鸳的表演开始了:

“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第八》)

文鸯是真猛,堪比没被逼疯的项羽,但相比小说中的赵云还是差了点意思——毕竟子龙兄怀里还揣着个拖油瓶不是?

真正马踏敌营如入无人之境的,是文鸯

而能跟“狂化”状态的项羽相比的,则是北宋名将杨业。

没错,就是那个在小说中“杨家将”的开山鼻祖,他也堪称是史上唯一一个在现实世界里跟故事传说中一样凶猛的大狠人。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炅分兵三路北伐契丹,欲一战收复燕云十六州。其中西路军分别以名将潘美和杨业为正副主帅。

结果因为东路的曹彬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导致宋军全线后撤。又因潘美错误判断战局以及王侁争功擅动,导致杨业被围陈家谷口,最终战至力竭后重伤被俘,绝食而死。

在人生的最后一战中,如同项羽般陷入绝境的杨业可能是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爆发出超人般的强大战斗力,杀起契丹人来如同砍瓜切菜般酣畅淋漓: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契丹国志·卷七·圣宗天辅皇帝》)

话说在热兵器时代一个士兵蹲在战壕里抱着杆步枪,理论上只要没被干掉就能打到地老天荒——毕竟扣动扳机又能消耗掉多少力气?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则截然不同,每杀死一名敌人,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去挥动刀枪砍刺。即便是远程攻击也没什么两样,一名训练有素的弓箭手要是连续射出十几支箭的话,胳膊基本也就废了。

所以古代军队打仗,也许能连续打上一整天,但那是建立在不断的指挥调度,对兵力及时进行轮换的基础上的。可杨业被契丹人四面围攻,哪有多少轮换休息的本钱?“自日中至暮”怎么说也得有4、5个小时吧,那就意味着杨业在不断的战斗厮杀中,差不多一分钟就能消灭一至两名敌人。

“杨无敌”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那是真的猛

要是换成我这种废宅,估计抡出去一刀身体就得被掏空,用不了一分钟就得口吐白沫全身脱力,可想而知杨业之骁勇善战、之耐力悠长是有多么的非人——如果叶隆礼(南宋人,《契丹国志》的编纂者)没有夸张的话,杨业可能是信史中唯一可与项羽相提并论的猛将。


02

像项羽、杨业乃至樊哙、文鸯这样的猛将能在战场上化身杀神、以一当百,最关键的因素却并非是他们的天赋或者是战斗技能,而是“外挂”。

一名将领全身上下的行头足以装备几十名士兵不止,能以一敌十、敌百是应该的

简单说,就是护卫、坚甲和利兵这三样东西。

事实上即便项羽和樊哙在战场上相逢,像影视或小说里边司空见惯的“斗将”情节发生的概率也是极低的。在千军万马中二人就算撞到一块,估计也就有过个一招半式的机会,别说分出个胜负了,没准连对手是谁都没看清就交错而过了。

哪怕二者实力相差悬殊,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毕竟身为一方势力的重要人物,都享受很高的安保措施——在侍卫没死绝的前提下,哪能让主将先跳出去打生打死?

比如项羽和韩信,前者的武力足以秒杀后者,但谁敢说韩信打仗不如项羽?

所以说是否为名将,其实跟武力值关系不大。那么那些所谓“智勇双全”的名将本身的杀敌能力又有多强?

在这里可以拿三国时的蜀汉名将姜维做个例子。

在游戏《三国志14》中,姜维的各项基本参数非常均衡,比如统率91、武力89、智力90,堪称“六边形战士”。即便是个人战力,也能位列准一流行列。

在游戏中,姜维的武力值算得上是准猛将了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伐蜀,刘禅不但自己降了,还下令姜维不得抵抗。后者无奈之下,选择向心怀异志的钟会投降。

然后姜维就不断撺掇钟会造反,结果事情败露。在最终的殊死一搏中,往日擅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姜维也不得不亲自上阵厮杀,终于在史书中展露了一把砍人的本事: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三国志·卷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在殊死一战中“手杀五六人”——这就是在游戏中武力值89的水平。

而且这种对决在理论上还是不公平的,因为姜维相比对手自带“外挂”。

简单的说,这个外挂就是甲胄。

话说甲胄这玩意看起来平平无奇,在许多影视剧中只要是一片箭雨落下,甭管你穿着铁甲皮甲,都得跟纸糊的一样死满一地。但事实上,这纯粹是胡诌八扯。

不服的,“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了解一下?

在冷兵器时代,刀剑、弓箭等兵器在大多数王朝中并不禁止民间私有,长矛大斧等重型武器虽在禁止之列,但对犯禁者的处罚往往也并不严厉。真正受到重视、一旦私自持有就有掉脑袋风险的,唯有弩和甲胄,尤其是后者。

拥有一套制作精良的甲胄,在战场上就是无敌的保证

因为古代糟糕的技术水平,像唐宋等强大王朝10年的钢铁产量,都赶不上现在的一个村办钢铁厂,这就导致相较兵器更加耗费钢铁的甲胄变得极其昂贵和稀缺。事实上哪怕像汉唐这样以军功赫赫驰名古今的强大王朝,其正规军在鼎盛期的披甲率也很难超过50%的水平(强调一下,不讲防护面积的披甲率就是在耍流氓),否则当时的政府财政根本负担不起。

那么披甲与无甲,或者披挂了精制甲胄与凑合事的烂甲之间,差距究竟有多大?在隋末唐初的虎牢关一战中大放异彩的唐将李道玄就曾亲自下场给我们做过一把示范:

“淮阳王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蝟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第五》)

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敌我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仍然敢主动发动进攻,凭恃之一就是其麾下的3500名玄甲骑兵装备精良,堪称武装到了牙齿,根本就不是窦建德手头那10多万乌合之众能比的。像那位李世民的堂弟、大唐淮阳郡王李道玄在敌阵中杀了个几进几出,浑身上下中箭无数,形同刺猬一般,但在甲胄的保护下依旧活蹦乱跳。相反他以弓箭回射,则是射中一个挂一个。

你打我没事,我打你必挂——这仗让老窦同志还怎么打?

这就是甲胄的威力。事实上让一个普通士卒披挂上精制的铠甲,打出如姜维那般“手杀五六人”的战绩其实也没啥难度。相反要是把将领身上的这层“外挂”扒掉,那些所谓猛将、悍将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

三国时曹魏的头号猛将典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典韦之死就是吃了“裸睡”的亏

典韦之于曹操,形同樊哙之于刘邦,皆是两军中的头号打手。像在濮阳之战中,曹军面对吕布的三面围攻陷入颓势,典韦率数十壮士慨然应募破阵,提出的要求只有两样——人均披挂两层重铠,武器只要长矛大戟。正是在这样的坚甲利兵的加持下,典韦形同杀神降世,打得吕布大败而逃: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三国志·卷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可是到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反叛并夜袭曹营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当时典韦为了掩护曹操逃走独守营门,可能是因为仓促应战等原因导致甲胄不全,尽管那对重达80斤的铁戟仍然在手,但一接战便“被数十创”。此后典韦虽奋起余勇“前突贼,杀数人”,但终因伤势过于严重而当场阵亡。

试想要是典韦甲胄齐全,甚至能像在濮阳时那样“重衣两铠”,说不定还真能守住营门。甚至弄不好反杀出去、破了项羽的杀敌记录也未可知。

因此在古代当大将的,要么被重重护卫以至于敌人根本够不着,甚至可以“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打完一场又一场的大战,要么就是有坚甲利兵加持,天然的占尽优势,一仗下来不能“手杀五六人”的,基本都属于没脸见人的货色。


03

在一场兵力、士气、装备和训练水平大致相当的战斗中,想亲手杀死一个敌人其实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我没见过杀人,但见过杀猪。

杀猪和杀人不是一回事,但并非全然没有可比性

5、6个膀大腰圆的汉子,面对一头垂死挣扎的肥猪居然没能按住,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满院子追。最终在束手无策之下只能乱刀齐下,倒霉的肥猪“被数十创”仍豕突狼奔,直到血流光了才挂掉。

于是那一年杀猪没吃到血肠,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头肥猪活着时极其佛系,我踹它几脚都懒得动弹一下。可一旦面临生死大劫懒猪就变得勇不可当,估计真想秒了我都不费啥劲。

猪如此,人其实也没啥两样。在战场上这条法则就可以简单总结为“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比如商鞅变法后被军功授爵刺激到了的秦兵——在他们的眼中,敌人已经不再是敌人,而是一颗颗可以换取爵位、田宅、钱财和老婆的首级,像熟透了的果子等待他们去摘取。于是脑子里只剩下“战功”二字的秦人一到了战场上,就化身成为山东六国口中的疯子,连盔甲都嫌累赘,光着膀子嗷嗷喊着就发起不要命的冲锋:

“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而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资治通鉴·卷三·周纪第三》)

在这样的秦锐士的戈矛之下,所谓的魏武卒、齐技击、赵边骑、韩材士、楚舟师、燕死士不过是土鸡瓦狗、待宰羔羊罢了。

在秦人脱光膀子的那一刻,他们已经不可战胜了

在这样的秦锐士面前,哪怕把项羽、杨业、文鸯、樊哙、典韦这样的杀神集体穿越过去,也根本无法再复制他们那些逆天的战绩。

而历史上那些一战杀敌百余甚至数百人的战绩,其实也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和运气的成分。

比如让文鸯一战成名的“七进七出”那一战。这一战的起因本就是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导致毌丘俭和文钦等人愤而勤王,这就导致了正宗的魏军心有疑虑、士气低迷,而叛乱的魏军反倒是众志成城,心气十足。同时司马师也倒霉催的“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晋书·卷二·帝纪第二》)——主将的眼珠子都爆了,还咋指挥?正是有了自乱阵脚的魏军配合,文鸯才能形同闲庭信步般在敌营中进出自如,而自身毫发未损。

相比之下项羽的运气就没文鸯那么好,但追击他的汉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话说自垓下之战后,楚汉相争的结局已经注定,只要再把项羽抓住或弄死,就算大功告成。

七十二拜都拜了,就差最后一哆嗦了的时候,汉军的想法反而多了起来。

有的想在项羽身上抢功,有的不想死在胜利来临前的最后一刻,有的可能已在谋划战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生活,有的也许只想摸鱼……于是在项羽生命的最后一刻到来前,他面对的敌人其实已经形同一盘散沙。

也正因为如此,狂化的项羽才能完成杀敌数百人的壮举。也正因为如此,在项羽死后为了争夺他的残尸,汉军自相残杀又死了好几十人。也正因为如此,若非项羽麾下就剩下了28骑,而是28000甚至2800人,没准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项羽临死前的大爆发,也有汉军配合的功劳

杨业能在陈家谷口大杀四方,除了决死的意志外,也有契丹人自乱阵脚的因素存在。

在北宋的一头一尾,都跟契丹人打得不可开交,而且负多胜少,给人以宋弱辽强的印象,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起码在北宋开国之初,宋军的实力没差到哪儿去,相反其布防严密的步兵大阵却让契丹人十分头疼。

在蒙古人崛起之前,无论是匈奴、鲜卑、突厥还是契丹等游牧民族打仗都是老一套,即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优势玩骑射。要是射赢了就穷追猛打,要是射输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要是一时难分胜负就放风筝,争取在运动作战中将以步兵为主的汉人军队拖累、拖瘦、拖垮,然后再痛打落水狗。

如果汉人军队不为所动或者拖不垮,那么这帮游牧骑兵其实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纵马抡刀近战肉搏?对不起,除了渔猎牧耕啥都会一手的女真人外,还真就无人奉陪。为啥?别看这帮吃肉喝奶长大的胡人看上去彪悍强壮,但因为生存环境恶劣以及人口稀少等因素,导致他们惜命怕死得很。见势不妙撒腿就跑才是他们的本能和看家本领,即便被逼上绝路后第一选择也是投降,殊死抵抗、困兽犹斗什么的,纯粹是想多了。

更何况跟纪律严明、服从性强的汉人军队正面硬刚的话,天生散漫且缺乏集体意识的游牧民族很难取得上风,更不会去做这种傻事。

所以在汉唐等强势王朝,汉人军队最头疼的从来不是怎么打赢胡人,而是如何找到并追上这帮比兔子还能逃的家伙。而到了两晋以及五代十国这样的弱势王朝,胡人才能耀武扬威,显得很厉害的样子。

胡人真正擅长的是骑射和逃命,正面硬刚从来都非其所长

契丹人其实也是这副熊样。岐沟关之战就是耶律休哥不停的风筝曹彬,待后者冒进粮绝导致士气低迷时再设伏取得大胜。而等杨业被围陈家谷口时,已是内无粮草外绝援兵,看上去毫无活路,于是契丹人就飘了,放弃了擅长的骑射,又是一拥而上试图争功。

话说打仗可不是街头斗殴,杨业也并非孤身一人,有军阵加持和坚甲利兵护身,打出很高的交换比并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而无论项羽也好,杨业也罢,要是刨除一切外部因素让他们再来一次以一敌数百,哪怕开再多的外挂也是没法打赢的。

毕竟现实不是异世界或小说,人力有时而穷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人敌、万人敌是不存在的——在古代一人一战的杀敌记录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