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城乡教育差异

偶感城乡教育差异

            来到政通路小学的这段时间,通过和学校校长、老师、以及学校环境的粗浅的接触,首先深刻的感受到的是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我从一个只有200名学生的山区小学来到了这所有1400多名学生的城市小学,从人到建筑物,从老师到学生,从家长到社会环境,各种差异无处不在。

            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这种地域差异也造成了学校规模的差异。城市人口集中,农村相对人口居住分散,所以在一定区域内,政府对城市小学的投入也相对集中,相对较多,这种首先是学生的多寡更加加深了城乡的差异,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如火如荼,更是加剧了这种鸿沟,农村的生源越来越少,政府的投入就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在城市里,每个学校都有宽敞的教学楼,每个学校都有宽阔的合乎规格的橡胶操场,教教室里有空调,冬暖夏凉,学校里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很充足,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学生的身心在这个更加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舒展。但是广大的农村可能许多的孩子还坐在亟待改造的危楼里上课,不要说开足开全课程,有的地方甚至找个合适的能正常教给他们语文数学知识的哪怕是年龄有点大的老师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学校的操场,有个合适的一块空空的黄土地就不错了!至于像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体育设施,等等硬件设施更是觉得更是天壤之别了。

            从师资水平上,城市里学校的老师不是师范的学生也是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基本素养好,年轻,干劲足,起点高,环境优越,成长的也快,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郑州的许多城市小学成长的速度也是飞快的,补充的新鲜血液也多是年轻的老师,就像我所在的政通路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才27岁,一个多么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集体呀。但是在农村,许多老师还是民师转正的一批人,一手握锄头一手握粉笔熬出来的,而且已经年龄偏大了,好多年师范毕业生不再分配以后,年轻教师已经好像形成了一个断层,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时候,能够弥补的是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代课教师。

            存在差异的还有学生的素质,连带的是家长的素质,进而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首先应该讲的是家长的素质,城市里的家长有较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对正确的方法并能主动参与。在农村,很多家长也许文化水平不高,学生的作业根本辅导不了,另外存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注重家庭教育,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情,对学校给予过高的期望值和要求。把孩子的问题全部推到了学校,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也加大了心理负担。学生的差别当然也很大,在城市里孩子的口语表达和见闻还有阅读量都远远大于农村的孩子,喜欢表达,并乐于表达,和老师的关系比较平等融洽。农村的孩子面对的都是老教师,一般还是师道尊严,和老师的沟通的很少。孩子也不喜欢过多的表达自己。

           学校的导向和办学理念上也有巨大的分歧。城市的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有一套很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的支撑,学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或者兴趣小组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的学校提出的“小学是美好的童年”“童年,梦起飞的地方”这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使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课业负担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的较为轻松。在农村由于多种因素,许多学生和老师还禁锢在主课成绩评比的泥潭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单调,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的厌学情绪也较严重。当然这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也和直接的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导向是分不开的。

             城乡教育存在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种差异。首先,这是作为现实客观存在的;其次,全世界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这种差异,这是普遍存在的;再者,作为互为补充,这也是合理存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感城乡教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