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悦读 | 当你做对了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发生。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每个人的认知都在经历颠覆、反思和重构。在空前的不确定性面前,企业管理者会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有些企业的主要精力用于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四处灭火;有些企业关注重新反思战略目标,转危为机;

每个企业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性思考,但却总是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以上两种情况分别代表了两种思维:下游思维和上游思维

如果我们在下游解决问题,通常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反应,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上游思维则是主动地“治未病”,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问题发生后的解决总是立竿见影、清晰明确,力挽狂澜更能得到外界的认同和感激;而上游主动预防的成果则是问题没有发生,也就无从评估主动预防的价值所在,即“当你做对了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发生”。诸如像新冠肺炎这样代价沉重的一课,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我们最应该学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样的道路却是困难重重的,对眼下紧急事项的关注是人们思维的默认功能,更多人是在下游徘徊打转,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也不例外。

要想向上游挺进,就要走出“隧道”,关注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用时间管理四象限的方法论来分配日常的时间,就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时间主要花在“很重要很紧迫”、“不重要很紧迫”两类事情当中。“很重要不紧迫”的事,才是提升持续效能的根本所在--对于个人的学习、健康、人际关系等,对企业而言的战略制定、人才队伍建设、产品研发等。如果我们被困在下游,这些上游问题的恶化最终将变成“很重要很紧迫”的问题使得我们应接不暇,陷入恶性循环。

01、企业中上游思维和下游思维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处于救火状态中,管理在降维:高层在做中层的事,中层在做基层的事,有些人甚至沉迷在八爪鱼模式带来的即时成就感中。组织整体向下游滑落的背后,正是系统思维和顶层目标的缺失,以及流程化、制度化的滞后,它最终将导致中层目标和底层目标的冲突,让更多的问题堆积在下游。管理者不得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时间和精力分配的优先级,细水长流式持续发力,将眼光投向上游,投向系统的改善提升。

在组织战略层面,“治未病”就是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回溯并审视更高层次的目标。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家传统制造型企业,大量的95后基层员工离职,企业一把手没有把问题反馈给人力资源,而是亲自和每一位离职员工深谈,了解背后的原因。他发现,离职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基地大多在四线城市,娱乐生活缺乏。于是他主动在员工宿舍楼里配备了电影院、体育活动中心、电竞馆,后者后来独立发展成了新兴业务,迅速覆盖了十多个地市。这就是系统性思维的价值,它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隧道视野,突破了解决内部问题的范畴,催生了新兴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在后疫情时代,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韧性越来越重要。个体层面的韧性是组织和社会韧性的基础。面对疫情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冲击,韧性也是一种上游行动。在企业层面上,组织韧性的打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人进行认知和行动的自我革命。在这个意义上,上游思维给了我们重要的参考方式,让我们正视自身的惯性和惰性,也给上游领导者冲破阻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改变思维模式是以自我的行为改变为基础,任何一段经历若是没有反思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上游行为的努力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却恰似静水流深,却是让世界持续美好的力量。比如,你看下面的案例。

02、司空见惯的上游思维和下游思维

有两名警察,一名警察在执勤的过程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站在一个事故高发区的街角。路过的司机看到有警察在执勤,都是小心翼翼地驾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预防了碰撞事故、交通堵塞的发生。另一名警察则在拐角处,以违反禁止转弯和随意停车为由没收车辆和贴条。到了月底的时候,前一位警员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但事实是,只有最后一位警员会得到嘉奖,因为他手里有大量的罚单可以证明他这个月做出的努力。

这就是我们倾向于被动应对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下游的工作更加清晰可见,更易于衡量,而上游的努力却模棱两可,难以量化。某一天,因为警察的出现使得司机更加小心谨慎驾驶,从而避免车祸和交通拥堵的发生--但其家人永远不可能知道那个从未出现的结果,警察本人也不会知道。你要如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呢?身为警察的领导,你唯一的希望就是完好无损地保留撞车事故和贴条的证据,这样当事故开始下降时,你就能证明自己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即使你信心满满,认为自己辛勤地付出有所回报,你依然对自己到底帮助了谁一无所知。你只会在统计页面上看到一些数字降低了。你的胜利是用数据书写而成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是那些拯救了无形受害者的无形英雄。

上游行为的迷人之处,在于它能同时反映人性中最好和最坏的一面,选择上游就是对自主权的一种宣言“我不必受这些力量的支配,我可以控制它们,我也可以改变它们”,这一宣言无形中孕育了英雄主义和傲慢自大的障碍。

03、培养上游思维常见的障碍

我不觉得这有问题

如果根本看不到问题的所在,就无法解决问题。比如在日常的运动中,我们都会听到教练说这句话“运动过程中受伤是在所难免的”。而大多数的受伤都是训练不当所致的。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共识,运动的目标是使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强壮。虽然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所采用的运动方式不同,但是动作基本雷同。而不顾具体情况一刀切的运动方式是不可取的。作为运动教练,首先要重点关注哪些肌健最容易受伤,进行力量测试,观察学员的动作习惯,寻找肌肉间的不平衡点。基于一系列的评估,将学员受伤风险的程度划分分组,为中高风险学员安排非运动期间的强化训练,以便针对在学员身上的肌肉警告进行相应矫正。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着坏事发生,而是应该寻找风险的信号,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因为一旦坏事发生了,你将无法把一切恢复原貌。“只要是运动就肯定会有人受伤”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无视问题,即相信消极结果是自然而然或不可避免的,超出我们的可控范围。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视而不见的时候,我们就会像对待天气一样“下雨了我能怎么办”。

上游思维倡导我们“虽非系铃人,仍做解铃人”

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

如果没有人愿意负责这个上游的工作,那潜在的问题也就没法解决。这种责任感的缺失就是让我们始终处于下游的障碍之一。即使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各方都会说“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缺少“责任”人的问题,有时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有些是觉得自己不具备资格。

我现在没办法处理这个事

当大家都疲于应付诸多问题时,他们就不再试图解决所有问题了。他们的眼光会变得缺乏长期规划,变得狭隘,也没有对各个事项进行战略上的优先级排序。

人们常说一系列糟糕的决定会使人陷入贫穷。事实上,在这里我们都颠倒了因果关系。贫困才导致了目光短浅的决策。稀缺,让我们缺乏洞察力、前瞻性和控制力。贫穷的经因削弱了人的精力。当资源稀缺时,每一个问题都是压力的来源。穷人又没有办法用钱来解决问题,生活就像走钢丝一样步履维艰。

忙着挖掘隧道,局限于隧道视野的人无法进行系统性思考,他们不能预防问题,只能疲于被动应对。隧道视野会让你推迟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做好产品规划、做好人才培养、坚持运动、学习......,这些事情被容易被忽视。做这些事的成本近在咫尺,也容易拖延,而收益则似乎遥不可及,远在隧道的视野之外,所以,人们就总想等到紧急任务都应付完再做打算。其实,紧急的事情是做不完的。一旦陷入无法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就会注定陷入被动应对的循环中。这个时候,隧道只会越来越长,视野变得越来越窄。

当有人在最后一刻力挽狂澜时,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荣耀感,各种陈词滥调开始不绝于耳“我们应该为 XXX送上热烈的掌声,感谢他帮我们灭火/挽救了大局/帮我们摆脱困境/拯救我们于水火......”力挽狂澜让人感觉飘飘然,英雄主义让人欲罢不能。就像我们身边的同事,他们似乎真心享受那些在期限之前通宵赶任务的疯狂经历。这种对英雄主义的需求恰恰证明了系统故障的存在

04、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

被动应对的成功在于问题出现后得到解决。主动预防的成功在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呢?

这是问题是不是很难回答。其实不然,为上游行为寻求付费模式,无非就是在回答三个问题:代价高昂的问题出在哪里?哪些人具备防御问题的最大优势?如何激励这些人采取预防措施呢?

这不正是诸位产品经理正在做的事情么!!!

团结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人组成团队将问题包围起来,告知客户他们问题所在,协助团队人的努力,防止问题发生;

改变系统:上游行为的目标就是要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因此,每一项工作必须最终落脚在系统性变革上,改变系统就是去改变支配我们的规则或影响我们的团队文化;

找到关键抓手:上游的改变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的弄清哪些执行方案是可行的, 哪些是有风险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以及各自需要满足的实施条件;

风险预警:预见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

成功标准:谨防三种幽灵式胜利(1)宏观因素的帮衬;(2)衡量指标与终极使命不一致;(3)衡量指标成为了使命本身;

避免造成伤害:明智的领导者都会试图预测他们手头上的二阶效应,需要依赖及时的反馈回路作为行动指南;


参考资料

●《稀缺》

●《上游思维》

●《NPDP战略级产品经理认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悦读 | 当你做对了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发生。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