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作为我国浩瀚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同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同步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随同社会的发展几经跌宕,但却经久不衰,日臻发展和完善,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彼此具有多样性和很好的兼容并包性,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思想和哲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这些思想的发展和进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术”,在语言学和哲学两方面都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和思想,其后的文化内涵对现在的做人和做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术”一词的文化含义来说,我们一般不会太多的去深究它本来的汉语意思,当然,这项工作的进行是有必要且极具意义的,现在更多的来学习和发展“术”的哲学意义和思想价值,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和生活更具指导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要是我们单独的去研究“术”在语言学中的意义,就会发觉,它的词义是从实体的“道路”慢慢演变成了充满人类智慧的“智谋和策略”,逐渐进化为一种兼容并包治国处事的“方法”。这一发展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那个中国文化特殊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各种思潮、各种学派竞相创立、发展、传承。“术”这一词,开始慢慢的高度抽象化,渐变为一种特有的文化,上升至哲学思想的高度。“术”文化的本质,概括性的来讲,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追寻“术”本源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中,“术”的含义纷繁复杂,单就从语言学的这一维度说,“术”,这一词条便极具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底蕴,就目前在我们所生活的语言环境中,“术”长期以来被组成各种词汇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中,诸如“武术”、“技术”、“算术”等,但其单独拿出来运用的情况却非常少,所以人们往往对“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术”组合起来的词的意思,并不知道“术”本身在该词语中所代表的最朴素、最本源的意思。就目前而言,我们对“术”这一词条的含义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各种字典和词典上。
对“术”这一词条进行详细地解释,在罗竹凤编写的《汉语大词典》中共有十三个意思:1.道路。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对“术”的解释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解里写到:“邑中道也。邑,国也。”再如《汉书》中“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 的“术”也是道路的意思;2.方法、手段。刘向《战国策·魏策》中记载“臣有百胜之术”。清代方苞的《狱中杂记》中记载:“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这里的“术”就是方法、手段的意思;3.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的记载。这里的“智术”指的便是君主管理人才的方式和策略;4.权术、计谋。在《韩非子·难三》中有“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的论述。在法家的思想里,“法”、“术”、“势”三维一体,其“术”便是君王治理天下,驾驭人臣的权术和计谋;5.技艺、业术。北宋苏轼的《教战守》一文中记载了“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的事件。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战事类》中亦记载到“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的人物。无疑,在这儿,“术”是技艺,业术的意思;6.思想、学说。司马迁的《史记》中用“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来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唐代韩愈在《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坑术士”、“术业有专攻”中的“术”一词都是思想、学术、学说的意思;7.方术,指医、卜、星、相等术艺。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人间训》讲“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就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的句子。这里的塞翁便是一位“懂方术”的人;8.学习、效法。《礼记·学记》中用“蛾子时而术之”来告诫人们要经常学习;9.通“述”,记述、陈述。《墨子·非命下》中“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之”的“术”便是复述的意思;10.通“殺”,等级;11.通“聿”,用于句首或者句中,表示语气;12.通“遂”,古代行政区划分;13.姓氏。在做姓氏时,发音为“zhu”。[1]
就其语言的发展角度来看,“术”的含义在《汉语大词典》中达到巅峰,结合《康熙字典》以及《古代汉语大词典》来看,术一词共有的含义有“道路”“方法”,“学术、学说”,“技术、技艺”几类。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术”在和别的字词组组成词条的意思也是这几类居多。[2]诸如,“剑术”“马术”“战术”等词。故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到今天,“术”这一词条的发展已经到一个相当完善的高度,但“方式、方法、技艺、技术”等意思用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但“道路”这一意思在现代汉语和口语中使用的频率倒是越来越少了。
二、“术”的哲学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将相在治国理政、驾驭人臣、外交军事、修身养性等方面虽各有不同,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哪家是“显学”的说法,换言之,在这个时期,各家各派思想中所包含的“术”论观点就代表了不同学派对治国理政实施方略的理解和观点。这个时期,各诸侯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事,治国理念的选择,便是重中之重,这样的选择,往往只注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但是,在治国思想确定的前提下,处理国事的方式却是各种各样,这样,便给“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环境,创造了相当好的发挥空间。但究其根源,“术”作为一种政治艺术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具体哪一家的专利,而是从事各种政治实践活动所必须要遵从的原理和规范。
古代治国理政,古代政治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人治”的艺术,一种管理的艺术。不管其改朝换代或是世袭罔替,统治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便是要维护自己国家、子民的利益、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故而,“术”作为古代治国理政的方略、手段和智谋,面对对内治国治军御民,外交经济文化等事宜,统治者往往结合当时的实际国情,采用不同的“术”:军事,用兵家的思想,在行军打仗中用兵家之“术”;外交,用纵横家的思想,在外交谈判中用纵横家之“术”;刑法典律,用法家思想,在刑事诉讼中用法家的“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究“术”,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当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最具影响力,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单单从哲学角度来讲,这几家“术”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便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儒家的“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的思想,是一种以仁义为主干的思想,“仁术”是其最为广泛,最为直接的一种“术”,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黔首白丁,在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汉武帝时代,董仲舒为了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建言,使得“儒术”成为“显学”,自此以后,“儒术”便成为影响我国思想和价值观最为广泛,最为深远的“术”。可以说,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和影响下,且儒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术流派,儒家的“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发展最为蓬勃的一种“术”。
2.道家的“术”。“无为而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为人、处事的理念,汉高祖初建大汉,国家贫穷羸弱,“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景之治”的治国思想和治国理念便是以“黄老学说”为主线的“道家之术”,文景时期,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为”,道家的术,是一种无为而为之术,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术,这种“术”给统治者阐明了驾驭臣民的法术,在统治者加强权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想。
3.法家的“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韩非子·定法》)这是法家“术治”的中心思想,法家公开倡导“术”的运用,法家韩非子强调“法、术、势”并用,其有言“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定法》)法家的“术治”,虽然也是为了统治者所服务的,但作为平民政治的代言人,从根本上动摇了贵族政体。法家的治国理念,除了“以法治民”外,还有“以术治吏”。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要巩固封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既要“法”,也要“术”,二者是君主用以治国的重要手段。[3]古代的变法图强,大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明法立律,才使得改革成功,其中秦国商鞅变法就是最为鲜活的例子。
4.墨家的“术”。“天志、明鬼、兼爱、非攻、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尚同、尚贤”是墨家的十大观点和主张,也可称之为“十术”。墨家的这“十术”形成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社会管理理论体系,依据这“十术”,墨家将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的目的和效果。
“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思维。诸子百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术”文化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全面和正确的把握“术”文化,也就不能全面认识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4]然“术”文化并不是一尘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思想的进步和发展,“术”文化也是在慢慢的发展。我们要在对传统文化的“术”正确批判的继承下,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术”,用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