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寻泉:布依族高荡古村选址之谜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西南12公里处黄果树上游梭椤河畔,座落着贵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高荡村。有着600多年建筑历史的高荡,古物、古桥、古堡,均以石筑建,被誉为贵州布依文化“活化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门一树都有自己的故事,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历史盛衰,这里的悲欢离合。高荡恰如一本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书,让古寨人读了千年。

姑娘床头有个石头箱

石瓦、石墙、石井、石巷、石器……走进高荡村,犹如走进“石器时代”。高荡是石头建筑的博物馆,贵州的“八大怪”之“石头当瓦盖”说的就是布依族。作为中国目前为止保留最为完整的布依族村寨,高荡村以前吃饭用的碗都是用石头做的。更加神秘的是,每个姑娘床头都有一个神秘的石箱子放置物品。这里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这种薄片石来源于水成页岩。当地布依族石板房就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总之,除檀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钵、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头凿的。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块堆垒而成的屋子,竟没有发生一起倒塌事件,其物理受力原理连专家也称赞不已,也是今天的工匠难以企及的。

“山羊寻泉”定下村址

高荡村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但村寨历史被村民熟知,并世代口耳相传。高荡村有新、旧址各一处。旧址位于梭啰河一岸,因河得名,旧时称梭啰寨。据村民口述,迁寨已有大约200年历史。迁寨之前,杨、伍二姓居民虽有姻亲关系,但杨姓祖先居住在稍远村寨,伍姓村民居于梭啰寨旧址,并长期在河边耕种放牧。一日,伍姓祖先在山间放羊,几只山羊脱离羊群,向高荡新址方向跑去,伍姓祖先无法将山羊赶回羊群中,只得跟在山羊之后。绕过一座山峰后,山羊停在一处泉水边饮水。此泉水源源不绝,清凉甘甜。泉水周围地势平坦,环境优美。祖先认为,这是山羊显灵,回寨后便将这一发现告知乡亲。随后,伍姓村民由梭啰寨搬迁到了如今的高荡。然而,伍姓一族势单力薄,为了防止外族攻击和土匪抢夺,便邀姻亲杨姓氏族一同居于高荡。由于伍姓村民先迁至高荡,占据更加有利于退守的缓坡,背靠大山面朝农田建房,而杨姓村民则居于偏低的区域。

迫于“苗乱”和匪患

有清一朝,贵州少数民族反抗中央政权的事件不少。少数民族反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夺还苗地”以求生存。这些起义被朝廷通称为“苗乱”,其中比较突出的四次分别是:“雍乾苗乱”、“乾嘉苗乱”、“嘉庆南笼苗乱”和“咸同苗乱”。《清史稿》多处对四次苗乱进行记载,如“(同治)十二年,古州苗叛,扰清江,旁寨响应”等。村中老人至今清晰记得祖祖辈辈告诉他们是“黄大苗闹事”的时候,这实际上是指咸同年间的贵州苗民起义,即1855-1868年前后。由此可以推测,伍姓祖先极有可能因为时局的混乱而迁往环境封闭、易守难攻之地居住。除了苗乱,威胁全村安全的还有匪患问题。匪患之严重,从史料记载的剿匪事件可知。高荡村的古堡、大屯、营盘等建筑颇具军事功能。古堡作瞭望、防御之用,大屯作练兵之用,营盘作避敌之用,无一不显示出村庄当时的警备状态。所以,高荡村民迁至高荡这个天然军事屏障中也就有据可依,避免战乱和匪患是迁居后最直接的益处。

揭开高荡选址的谜底

民间素有“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客家住街头”之说。仲家,即布依族先民。事实上,导致村民定居高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旧梭啰寨炎热潮湿的条件,人们容易因潮湿的环境而患瘴疠,而高荡气候环境更适宜居住。其次,高荡的土地、林地、水源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有战事祸乱之时,可以做到既隔绝外界联系,又保证全村安全与生计。再次,高荡的地形地势是天然的护寨屏障。高荡村四面环山,寨门开于南面山峰西侧山脚,南山既是天然的“照壁”,又成为有利的“瞭望台”。南山与住宅区隔田相望,田地成为外人进攻时的缓冲地带,使村民有充足的时间躲藏或转移。北面靠山林木高大,于上修有营盘,可供老弱妇孺躲避战祸,也可供战时与敌人周旋。北山北面是梭啰河水流湍急,可防止外人从北面进攻。东面山脚是通向旧址梭啰寨的小路,沿梭啰河岸向西北、东南又可通往别的村寨。故而,高荡的天然环境使其在军事战略上成了一个可进可退、易守难攻之地。

百年“儒林村远近闻名

高荡村由原高荡、旧苑、元总、贡寨四个村寨合并而成。因寨子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布依语称“瓮座”,汉语意为“高荡”,村寨故此得名。高荡村不仅历史悠久,还是镇宁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时期,高荡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不间断。这里,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会送子弟入塾,曾经产生过秀才9人,举人1人,有7名黄埔军校毕业生,1名国立师范毕业生。在过去的60年,全村被大学、中专录取读书参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学生。高荡被1985年《贵州年鉴》记载,称之为“文化村”,这在镇宁自治县绝无仅有。知书达理的高荡村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穿在身上的文化遗产

村里有重要事情发生时,妇女们都会穿上本民族的盛装,以示对贵客来临表示尊重。布依族的服装不像苗族哪样艳丽,没有耀眼的银饰,但那些精美的刺绣和蜡染图案,无时不在显露出布依人的自豪。布依族民间自古沿袭精湛的蜡染技艺,蜡染制品古朴雅致,远近闻名。蜡染需使用纺车制成,织成一段30厘米宽50厘米长的布大约需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可谓丝丝缕缕皆辛苦。蜡染绘制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之后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点蜡花,在不需要染色的地方涂上蜡,正反面各涂一次。这是关键,蜡要涂得均匀,如果涂得太厚,蜡与布中间会产生空隙,染料会从空隙中浸入;如果涂得太薄,就起不到涂蜡的作用。做这个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耐心,花二三个小时是很正常的。

走遍56个民族活动

这是一场发现之旅,团结之旅,爱国之旅,美食之旅,圆梦之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从崎岖坎坷的云贵高原到碧海蓝天的椰林海岛,从波涛汹涌的黄河两岸到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从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到牛羊遍野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那么多,我们去看看!能走遍56个民族核心聚集地,是众多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我们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之宗旨,由中国走遍56民族、吃遍56民族、写遍56民族美景与美食第一人与我的兄弟姐妹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策划,带您走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长征”,整个活动将跨越近十万公里,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和原生态地区探寻秘境中的秘境,品尝最地道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美食,亲身感受56个兄弟姐妹绚烂多姿的风情和文化。当您走遍了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后,一定会因为感受到不同的民族大美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变得更加包容,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更能够伸出双臂来拥抱这个美丽的世界。中国梦,民族梦,我们的梦!心动不如行动!Let’s Go!我们一起出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羊寻泉:布依族高荡古村选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