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会带来什么?——新课标我先说

今天看到了有关课标已经修改成熟的消息,认真看崔允漷所长的介绍,真的改了不少:核心素养关注课程素养,学科教学基于大单元构思,教师要学会撰写孩子的学历案,在学科学习标准后面还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

作为一线教师,可能更关注大单元教学。

以前我们可能只知道单元教学,也就是将一个单元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比如拟制单元的教学目标,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最后设计单元的教学进度。其实,语文学科中目前在使用的统编版教材就是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结合起来进行单元编排的,在编排的过程中,第一篇课文一般详细介绍本单元的主题(人文、语文要素)是怎么回事,怎么落地;第二、三单元往往更强调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感受单元主题,到了第四篇,往往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强调孩子对单元主题的吸纳和夯实。也就是教材本身就有了单元教学的提示。

那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大”单元是什么意思呢?崔允漷所长明确地指出来,新课程标准所谓的“大”单元学习包括:第一,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第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第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第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第一点,应该跟以前有点相似,以前其实也是以素养为本位的,只不过是跟着教材走,而且很少明确说出来而已,以后是不是也跟着教材走呢?我想当然也是的,让老师确定一个素养,然后进行单元设计,大部分老师可能做不到,但以后老师的素养意识可能要更加增强了。

第二点,就涉及到教学策略问题了。首先是真实情境。比如语文教学,真实情境会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跟生活联系的一种情境吧,也就是更可能倡导语文生活化了。比如《祖父的园子》,可能要跟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真实联系起来了,这在以前还是很少见。萧红的童年以及她的语言文字是她的,我们如何感受童年生活呢?或许萧红只是一个可资借鉴的同伴而已了,更多的是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其次是“深度学习”,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某一个只是的深层次理解,比如语文学习,对某篇课文语言现象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另一种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当然这里的“大数据”类型是很多的,在语文方面可能就是要占有更多的语言现象,从而对语言规律发生更深刻的体验吧。这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的语文生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大”吧。

第三是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老师要能在不同阶段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测评或者评价,或者评估孩子给予的反馈,最后可能还要对孩子进行一个总的评估。那么,这个评估是不是类似于作文练习、口语交际练习或者阅读方法的使用测试呢?这可能使教学更具有目标导向。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孩子们是否能够进行某个问题的解决,比如像萧红一样回忆自己的童年,感受自己的童年。这可能倒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第四是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这可能是一个趋势,孩子将不仅有线下的任课教师为主导的学习,可能还有线上的教师进行点拨,不仅有线下获得的学习资源,线上的资源更加丰富;不仅线下接受问题解决问题的测评,线上的测评可能更有意思、更有效。

总的来说,大单元设计确实超出了以前所谓的“单元教学”,更指向终身素养,更指向现实情境,更有目标导向,更注重资源共享,孩子可能在那样的综合情境下更好地获得素养的培育!

看起来,新课程标准更有一种后现代的感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单元教学”会带来什么?——新课标我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