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个孩子

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松隆子的《告白》是我前几年看过,并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如今之所以想起来,是因为这两天看了丹麦的高分电影《狩猎》。无独有偶,跟《赎罪》一样,这些电影都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看似单纯的孩子所犯下的无心之时可能会给一个成年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个孩子。


级任女教师森口悠子的女儿在游泳池溺水身亡,警察调查之后判定是意外,但悠子却认为其中另有隐情,她相信自己的女儿是死于班上2个学生之手。她在学校春假来临之前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面对一张张麻木嬉笑的脸,悠子说出女儿受害的真相,并说自己给凶手喝的牛奶中加了艾滋病毒。A和B当场崩溃,春假开始。

当一切似乎随着春假慢慢沉寂的时候,新的学期开始。B因恐惧崩溃开始自暴自弃,不来上学。而聪明的A去医院检查确认自己并没有感染艾滋,但还是在学校中受到欺凌。后面故事的发展,随着新班主任的出现,而逐步推进。

B因为知道是自己亲手杀死了悠子的女儿,再加上悠子的恐吓,已经失去理智。他的母亲因为不想儿子如此痛苦,打算带着B 一起自杀,但最终却被B失手杀害。


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


A是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有一定的恋母情节。为了博得母亲的关注,他致力于一些发明创造想要借助出名换得母亲的认可,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一切可怜的行径被关心A的班长一语道破,恼羞成怒的A失手将班长杀死。A想通过安装炸弹来制造新闻,却不想炸弹被悠子换到A母亲的办公室。在A以为自己成功的时候,悠子告诉A,他杀了自己的母亲。一场复仇由此结束。

回想电影情节,A所做的一切不过想被抛弃自己的母亲重视。这种卑微可怜的愿望太过强烈,以至于扭曲了他的想法。再加上受露娜希事件影响,他认为事情不需要区分好坏,只要能出名就行。一如东晋桓温所说,“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


以前,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我并未意识到社会舆论和社会关注点对于未成年的影响有多大。直到这部电影,我才认识到,未成年人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很脆弱。脆弱到,可能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足以让其整个世界坍塌。他们很容易被误导,被教唆,被控制。如同现在有些未成年人就认为,知识无用,刻苦学习还不如早早辍学当网红一样。有甚者,家人还在火葬场绝望,他却已经上平台直播。

不言而喻,比起误入歧途后回归正道的人来,一向循规蹈矩的人绝对更加了不起。遗憾的是,这种人平日是不会成为焦点的。在学校也是一样。于是,每天认真生活的人就会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疑问,有时候,这疑问就会导致负面思考的原因,难道不是吗?


与A相比,B也是因为自卑,作为班上的差等生,唯唯诺诺,最容易被人无视。他杀悠子的女儿,可能最初是因为挑拨产生的冲动,但后来应该是觉得如果能做到优等生做不到的事情,那就一定能证明自己的本事,就会被人重视。之所以产生如此扭曲的想法,我想他的悲剧不仅仅是家庭环境造成的,还有校园凌霸的因素在其中作祟。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即便过了许多年,鲁迅先生的先生的那句,强者怯懦,挥刀向更强者,弱者怯懦,却挥刀向更弱者。放在如今的社会,依旧适用,而且放在本应该如白纸一样纯净的孩子身上竟然也如此契合。

A没有勇气找自己的母亲辩驳,B也没有胆量起身反抗。A把自己的痛苦施加给B,而B又转向更加弱小的悠子的女儿。痛苦也因此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而悠子因为法律无法给她保障,她只能选择自己动手,杀人诛心。

因为怯懦,因为自卑,所以他们通过伤害更弱的群体来慰廖精神上的残疾。因为无知,因为麻木,所以他们会忘却曾经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伤害有多痛苦。

为什么,这些本该只应该出现在成人世界的罪恶,出现在了未成年人的身上。

我想,大概正如康德说的那样,父母总是教育子女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终归是我们自己将恶果种下的。

前段时间杀死母亲不到10天,湖南沅江12岁的吴某康,因为未达承担刑事责任年龄被公安机关释放。背后让人唏嘘好奇的,不仅应该是学校是否接纳他,而是应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径?

总有人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进行开脱,可谁又为孩子的“无心之失”买单?

另外,“孩子不会撒谎”“老人都是好人”一样,都是经不住考验的论断。

《赎罪》中的罗比•特纳,《狩猎》中的卢卡斯都是因为孩子的谎言改变了人生轨迹,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一切。

“没有一个人完全善,也没有一个人完全恶。”但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困于两者之间,终究会因诱惑而向极端。

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标准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判断他人的标准是依据自己最初接触的人物设定。如若你一直把孩子当成孩子,如果不提供一个明辨善恶是非的成长环境,那么他有可能永远都承担不了一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他永远都不敢正面地反抗,他只会挥刀向弱者,向家人。

所以,请你将孩子当成成人一样教育他去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就是对,不会因为你是孩子而亏待你,错就是错,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能随便伤害别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告白》,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