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随我心:《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直播笔记

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鲜活生动的过程。

我是用心吃饭的,今天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很幸福。不是用脑吃饭的,今天必须吃几种食物。

课程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郁金香的故事。

儿童是选择课程的出发点。

课程资源是个框,资源是课程的支架。自然界的万物,只要你看到了,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资源背后无形的东西,这才是关键。

老师的话:只要是孩子喜欢的,自身也可以,比如教师的孕肚里是宝宝还是西瓜呀。

孩子的话:很好玩,伙伴,石头上有水会变色,便便。

便便,非常自然的进入。

现在把简单的东西形而上学化。不知怎么拿捏分寸。

课程,回到朴素的原始的。花草园的花花草草,小兔子。

精神品相。

有老师提出科学和艺术不够。胡华园长回应,活动都是蕴含在一日活动中的,注重社会性。

无形的东西,如父母是怎么相爱的?家里的书柜?社区的流浪猫狗怎么生活?谁来照顾?三星堆考古。

“有一条线,在北纬30℃,是人类的考古线。”

新疆棉花,金钱豹出走之后。

课程资源的选择,跟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独特的,有趣的,都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关系。真正的课程资源就是关系。核心的就是关系。从关系纬度构建课程资源新体系。

教育的本质,就是构建关系。课程要回到鲜活的关系中。

共享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


自然,社会中所有美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注重情感,心灵感受。

《指南》,保持儿童学习的完整性,不能分开。

幼儿应该主动学习。

儿童视角下的课程资源不等于成人视角下的课程资源。

从儿童出发的课程资源一定是真实的,与儿童生活高度相关的,也是能够再创生的……

世界缺失了儿童,就少了七八分的乐趣,五六分的天真。

课程资源的使用。

把时间留给孩子和老师。输出的乐趣大于输入的乐趣。

盘根理论。

“以一棵大树的学习为例”,

如果只是知识的学习。只是儿童被动的学习。

附着情感的学习。儿童主动的学习。每一个心灵都有自己的小宇宙。记忆深刻,存放一辈子。

课程,不要进窄门。

儿童:幼儿园池塘里不要养鱼,鱼怕声音。

加入情感情绪学习,保持生命的状态。

生活感,好奇感,意义感……

不要变成空心人。

跟自然接触的

倾听,到底给孩子什么样的教室?倾听孩子的声音。不能闭嘴。

提问和对话,师幼双方经验的共同整合与重构。安静下来。

如何创造出意义感。

多读书。

爱生活,爱世界。《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胡华园长写了16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随我心:《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直播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