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与《战国策》札记(三十九)

客卿为韩谓秦王曰:“韩珉之议,知其君不知异君,知其国不知异国。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秦之强,首之者,珉为疾矣。进齐、宋之兵至首坦,远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为成而过南阳之道,欲以四国西首也。所以不者,皆曰以燕亡于齐,魏亡于秦,陈、蔡亡于楚,此皆绝地形,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为诸侯轻国也。今王位正,张仪之贵,不得议公孙郝,是从臣不事大臣也;公孙郝之贵,不得议甘戊,则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则群臣之贤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孙郝尝疾齐、韩而不加贵,则为大臣不敢为诸侯轻国矣。齐、韩尝因公孙郝而不受,则诸侯不敢因群臣以为能矣。外内不相为,则诸侯之情伪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孙郝、樗里疾请无攻韩,陈四辟去,王犹攻之也。甘茂约楚、赵而反敬魏,是其讲我,茂且攻宜阳,王犹校之也。群臣之知,无几于王之明者,臣故愿公仲之国以于於王,而无自左右也。”

韩国的一位客卿替韩国对秦王说:“韩珉议论政事,只了解自己的国君而不了解别国国君,只了解自己的国家而不了解其它国家。那个公仲,秦国的势力就能使他折服。秦国强大的时候,韩国竟敢首先进攻,韩珉是在自讨失败。韩国曾让齐、宋两国军队攻到魏阐的首垣,逼近大梁城郊,没有进一步攻占魏国的原因,是认为同魏国讲和就可以通过南阳的道路,想用韩、齐、宋、魏四国的力量向西攻秦。没有进攻的原因,是人们都说燕国被齐国攻破,魏国被秦国攻破,陈国、蔡国被楚国攻破,这些都是土地大小地形险要相差悬殊,群臣结党营私蒙蔽君王,大臣为了别的诸侯而轻视自己国家的结果。现在大王端正了贵贱不同的名位,张仪那样显贵也不能私下议论公孙郝,这是使外臣不得干涉大臣的事;公孙郝那样显贵也不能私下议论甘茂,这就是大臣不得干涉近臣行事,贵贱不互相干涉,各得其位,像辐条集予车轴一样共同侍奉自己的君王,那么群臣贤能与无能,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大王第一个圣明之处。公孙郝曾加紧联合齐、韩两国,大王并没有加以奖赏,那么做大臣的也就不敢为了别的诸侯而轻视本国利益了。齐、韩两国曾想通过公孙郝来利用秦国,秦王没有答应,那么诸侯就不敢再通过群臣为自己求利了。内外不互相勾结,那么诸侯的内情真伪就可以知道了。这是大王第二个圣明的地方。公孙郝、樗里疾请求不要攻打韩国,韩国军队的行列因没有遭到进攻而解散,大王如同打败了韩国一样。甘茂约定楚、赵两国攻打魏国,却反过来恭敬魏国,这是同我们韩国结怨,甘茂要进攻宜阳,大王还是衡量了攻伐与讲翻的利害得失。群臣的智慧同大王的圣明相比相差甚远,所以臣下愿意让公仲用自己的国家来侍奉大王,而不要从左右的人那里求得谋略。”

这里总结了秦武王正确处理人臣的关系,既是秦武王个人的智慧品格,也有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形成的法制使然,而不像别国那样全凭国君一个人的意志来决断。

好了,我们来看看阿庇安的罗马史吧!

87.“由于这个缘故,雅典人当他们成为海洋民族的时候,大大地发展起来了!但是也同样地突然崩溃了。海上的势力正好象商人的赚钱一样一今日获得厚利,明天全部丧失。无论如何,你们知道,正就是我所说到的这个民族,当他们已经把他们的势力从爱奥尼亚海扩展到西西里的时候,还不能节制他们的贪欲,直到最后他们丧失他们的整个帝国,被迫而把他们的海港和他们的船舰交给敌人,在他们的城内接受驻军,拆毁他们自己的长城,几乎变为一个内地的民族。正是这一件事情使它能够长久存在。迦太基人啊,请你们相信我,内地生活有农业和宁静的乐趣,是比较平稳得多的。虽然农业的利益可能比商业的利益要少一点,但是比较靠得住,同时也安全得多。在我看来,一个靠海的城市实际上很象一条船,而不象一个坚固的陆地,因为它在惊险的波涛中颠簸,容易受到意外变化的影响;而一个内地的城市则享受一切坚硬土地的安稳。 因为这个缘故,古代帝国的所在地通常都是在内地的。这样,米提人、 亚述人、波斯人以及其他许多民族的帝国变为强大了。

罗马人在给迦太基人灌米汤。海洋民族难以驯服,勇于征战让罗马人大吃苦头。

88.“但是许多君主国的例子,我就从略了,因为这些国家和你们没有关系。看看你们在阿非利加的属国吧,那里有许多没有危险的内地城市,你们可以随意选择一个作为你们的邻居,使你们可以不再看见那些激动你们的情感的东西,使你们忘怀你们痛苦的回忆,因为每当你们举眼观望海上,没有你们的船舰,你们会回忆过去你们曾经有过许多很大的舰队,你们曾经卤获的战利品和你们骄傲地把这些战利品运进你们海港充实你们的船坞和兵器库,这就会给你们带来许多烦恼。当你们看见你们的兵营、你们的马厩和象房以及两旁的仓库的时候,这些东西会使你们发生什么感想呢?除了悲伤和一旦可能想再把这些东西夺回来的强烈愿望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思想呢?当我们回忆我们所已经失去了的幸福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恢复它,这也是天理人情。医治一切邪念的药剂是忘怀,除非你们看不见这些东西,你们是不可能忘怀的。最明显的证据是你们每次得到我们的宽恕与和约,就破坏了和约。如果你们还想夺取统治权,因为我们夺取了你们的统治权而怀恨我们的话,如果你们是在等待你们的机会的话,那么,你们当然需要这个城市、这个大的港口和它的船坞,以及建筑起来掩护一支军队的这些城墙。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为什么应当再饶恕我们所已经俘虏了的敌人呢?但是如果你们真的是放弃了你们的统治权,不只是口头上,而是真心,你们满意于你们在阿非利加所有的土地的话,如果你们是以诚恳的精神来跟我们订立这次和约的话,那么,现在就以你们的行动来证实它。迁入阿非利加内地,因为那是属于你们的;离开海边,因为那里的统治权你们已经让给我们了。

罗马人当迦太基人是三岁的孩童吗?

89.“不要伪装你们是为你们的神庙,你们的炉灶,你们的广场、你们的坟墓而悲伤。我们不会破坏你们的坟墓。假如你们愿意的话,你们可以随时到那里来供奉,可以在你们的神庙里祭祀。但是其余的,我们要摧毁。你们不会向你们的船坞祭祀的,你们也不会向你们的城墙供奉的。你们自己能够在你们迁往的地方再建炉灶、神庙和一个广场,那个地方不久就是你们的国家;正好象你们离开你们在泰尔的家乡迁来阿非利加的时候一样,而你们把那时候得到的土地当作你们的国家。总之,你们要知道,我们所以要作出这个决定不是由于对你们有任何恶意,而是为了永远和解与共同安全的利益;如果你们记得我们是怎样地为了共同的利益,把亚尔巴(这不是一个敌国,而是我们的母城)迁到罗马去。①这不是以敌视的精神作出来的,而是以移民对母城公民应有的孽敬来对待他们的,这证明对于两者都是有利的。但是你们说,你们有许多劳动人民是在海上谋生的。我们也考虑了这一点。为了使你们容易达到海边,可以很便利地把商品运进和运出起见,我们没有命令你们离开海边超过八十斯塔狄亚,①而我们这些下这个命令的人,自己离开海边一百零四斯塔狄亚。②你们选中了哪块地方,我们就给你们那块地方,你们取得那块地方之后,你们就可以在那里依照你们自己的法律生活下去。这就是我们早就告诉了你们的,就是说,如果你们愿意服从我们的命令的话,迦太基会有它自己的法律。我们把你们当作迦太基,而不是把你们所居住的地方当作迦太基.'

没有了祖国,哪来的迦太基,罗马人的诛心的操作可作为后世的警戒。

XIII.迦太基人在悲愤之下,准备战斗

90.孙索里那斯说到这里,停顿下来了。迦太基人好象雷击昏了一样,一言不发;于是孙索里那斯又接着说:“一切说服和安慰的话都已经说过了。元老院的命令必须执行,而且必须迅速地执行。因此,请你们离开这里,因为你们还是使节。”他这样说完了之后,使节们被侍从们推出;但是,因为他们预料到迦太基人民可能会作出来的事,他们请求再说几句话。当他们再进去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知道你们的命令是不能变更的,因为你们甚至连我们派遣使团到罗马去也不允许。我们料想我们也不会再到你们这里来了,等不到我们把话向迦太基人说完,我们就会被他们杀死。但是我们对你们有一个请求,这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已经准备忍受一切了),而是为了迦太基本身,因为迦太基,如果受到恐怖的打击,是会向不幸低头的。当我们在回国途中的时候,请你们用你们的舰队包围迦太基,这样,使他们看到和听到你们所命令的,因而他们可以忍受,如果他们能够的话。命运和必要使我们到了这个地步,使我们自已请求你们赶快用你们的船舰来进攻我们的祖国。”他们这样说了之后,就离开那里了;孙索里那斯带着二十条五列桨大船顺着海岸航行,沿着迦太基城停泊。有些使节在归途中逃跑了,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默默无言地向前走。

迦太基使节们预见到了迦太基人的反抗。

91.同时有些迦太基人正在城墙上守望着使节们的归来;迦太基城因为他们迟迟未归,这些守望的人焦急得扯断自己的头发.另一些人不是等待,而是跑去迎接使节们,以便知道消息;当他们看见使节们眼睛向下,无精打采地回来了的时候,他们敲打自己的前额,询问他们,时而一齐来,时而一一个一个地来,当每个人偶然碰着一个朋友或熟人的时候,就抓住他们询问。当没有一一个人回答的时候,他们放声大哭,好象毁灭在等待他们的样子;而那些在城墙上的人,当他们听到他们的哭声的时候,跟他们一起痛哭起来,他们虽然还不知道什么事,但是感觉到一定有大灾祸临头了。到了城门口的时候,这样多群众向他们冲去,几乎把使者们践踏在脚下。如果不是他们说,他们应当首先告诉元老院的话,他们会被群众撕碎了。于是有些群众让路,另一些人甚至替他们开辟一条路出来,以便快点知道消息。他们进入元老院会议厅之后,元老们要其余的人退出去,只有他们自己坐下,群众还站在外面。于是使者们首先宣布两个执政官的命令。元老院中马上发出大叫的声音,外面的人民也发出同样的回声。当使者们继续说,他们怎样辩论和恳求,请求允许派遣使团到罗马去的时候,元老们又肃静下来,他们一直听完;外面的群众也鸦雀无声。但是当他们听到连一个使团也不许他们派遣的时候他们大放悲声,外面的群众也冲进了元老院。

人民要撕碎主张投降的元老院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马史》与《战国策》札记(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