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考(30)

本文只是作者本人对系统思考的一点见解,或者说是一种思考和做事的方式。

什么时候需要思考?我想多数是在:遇到了难以凭借经验直接进行处理的问题或事件,或者学习一些专业性知识,又或者遇到我们想去深入思考事物背后本质的欲望等等,当遇到上述问题时,总是主动或被动的进行思考,试图去发现去理解问题背后的本质,以及问题向我们传达的主要信息。

思考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一个烧脑的过程,本能上是有抗拒的心理,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或路径,不能快速的发现所思考问题的实质内容,慢慢我们会放弃这种有效认知世界的“武器”。哪如何正确和有效的思考?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框架性的系统思考。

首先,从宏观上建立认知,再从微观进行解构。啥意思?以某项目设计案例为例,首先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甲方有什么需求?该案例的最终成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给定的设计周期范围内如何布置任务、配置人员?当我们仔细思考过这几个问题时,其实就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了对案情的框架性认知,也就有了宏观上的认知和整体性的把控。

接下来就需要从微观角度对整体进行结构分解,即是中观到微观的过程。当然在微观的操作层面,同样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进行具体的操作,这样所有的环节都能在主线范围内流转,从而保证它的方向性、准确性、有效性。

当然,上面的例子是有关做事的方面,还有我们的读书和写作等纯思考的层面,就更需要刻意训练这种系统思考的能力了。

写作本身也是一种保持系统思考的方式之一,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系统的架构你需要输出的内容,并形成有效的逻辑,从而才可以输出一篇有观点有料的文章。

在阅读方面,我们通常有这样一个习惯:拿到一本新书后,首先会了解一下书名、作者简介、出版社、序言(包括自序和他序)、目录等,从整体上对新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大致搞明白这本书写的啥?关于啥?有啥主要观点?然后才会选择是读还是不读,这就是宏观上的认知。

当你发现书中的某些主要观点正是你想了解的,你会选择读下去。但读的过程中你又会发现作者的一些精髓观点往往是晦涩难懂,你又选择性的忽略掉,总是找一些书中边缘性的文字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方式,就不可能形成系统思考的能力。我们要怎么做?其实也很简单,树立信心,慢慢蚕食作者的那些主要的观点。因为一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多数是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和沉淀下来的东西,是精华,也是对你真正有用的知识。

在此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天在上发布1篇600字以上的原创文章,坚持50天(2018.11.10~2018.12.31),如果没有完成,给每位监督的小伙伴每次发50元的红包,您只需要给我发“今天没看到你的文章”的信息就可以收到红包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奥:Z369770731(备注:督友)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追求完美的人生。

海之蓝 2018.12.6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思考(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