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9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这部电影看了有一段时间了,这部电影我也是在书中接触的。是法国的一部教育电影。主要是讲的一位音乐老师马修在1949去到法国乡村的学校当助理,里面的学生都是比较难缠的但是这所学校里面却没有音乐课。马修老师用自己的音乐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但是由于和校长的教育观念不合,被迫离开了这所乡村学校。

      这部电影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很有代表性上映与2004年。像这种类似我们身边要有很多类似的缩影。由此而反思我们自己教育理念,应该从人文出发,以人为本。用心去教育学生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个性。

      这部影片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像这类教育题材的电影还有很多,我记得在前几年有一部印度电影,叫做《起跑线》当时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有感触,里面大概内容讲的是一个有钱的家庭为了更好地渠道贵族学校就是为了跟上社会,在他们们的国家觉得不会说英语的就比人低一等。但是那个学校比较严格只给限定的学位。他们为了争取穷人区的学位就全家,打扮成穷人居住在贫民窟。后来也如愿拿到了这个学位。为了配合上面的检查做了很多工作,最后由于主人公对这种不平等教育而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退出来了。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还存在。很多家长为了小孩都能拿到更好地学位想尽一切办法。有钱的就可以走后门,这也是存在的因为在教育中也会有那么一两个不合格的老师。

      在我们这次中考前夕就有家长问我如果考不上可不可以走走后门。先不说能不能走就是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离录取的线很远硬塞进去又有何用,受累的反而是学生。在我老家就有这种,我本家的一个弟弟就是如此。那是中考成绩不够家长走了后门进入了县一中,可是现在到高二已经看不到希望了。在学校属于垫底的成绩那么这中勉强进入学校的又有何意义。仅仅是为了体验环境吗?所有教育真正要注重的是技能培养。我们不管学什么将来要面对的是生存,既然要生存就要掌握生存的技能。我们每年都在关注上线的有多少却忽视了没有上线的学生。永远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去出。

      教育一直都在实行“因材施教”可是因材施教如何实施,怎么正在做到因材施教显然现在只有大学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为到了大学就可以选择自己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到时在以下是做不到的至少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上很难做到。我一直都在关注那些有所成就的老师,他们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牺牲了自己大把时间牺牲了自己的生活,才换来学生的莫大成就。我在读完《教室里的55个奇迹》后发现我永远做不到伟大的老师标准,因为我放不下我的家庭。也牺牲不了那么多,我能做到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向上给他们以后面对社会生活的技能。

    教育要用心教育是情感渗透的教育,要从根本出发从人的本性去教育。去引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去唤醒他们对生活提升的欲望。我们毕业之时老师对我们说现在教育仍需进步这个进步就放在我们肩上了,但是我也是信誓旦旦可是当自己走到教育岗位上才知道有多难。我们不是面对某种物体随我们改变重塑,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着感情的思想者。不过我坚信只要坚持教育的初心始终会走上理想的道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