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流传的酸碱体质理论,崩溃了吗?

11 月 2 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处一个叫做Robert O. Young的人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00,0000 美元。这场官司的起因是一位癌症患者相信了O. Young的“酸碱体质理论”,放弃化疗,而采用其独创的碱性疗法——在静脉注射的药物中添加碱性的小苏打,最终病人发展到癌症 4 期的悲剧。

也许很多人不认识Robert O. Young,但是他提出的“酸性体质容易导致疾病产生,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理论,在国内应该也算是广为人知的“养生知识”了。

然而,O. Young早在两年前就承认自己并非什么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没有行医资质,甚至他的文凭也是买来的假货。 

但他凭着“酸碱体质理论”的旗号,写书、卖保健品和药物、开诊所,混得风生水起。

为了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我查询了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在查找的过程中,却没有发现相关有代表性的文献,基本上都是新闻报道的类型。有些报道里声称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教授认,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而翻遍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谓的雷翁教授根本查无此人。这一点也已经有不少人查证过。

一种科学假设要得到证实,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对象、样本数量、实验方法、实验持续时间)、操作步骤、结果(比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都需要令人信服。尤其是关于人体生理的理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细胞反应→小鼠→兔子→猴子→猩猩),到临床I、 II、 III、 IV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即说明该体系或理论存在较大的漏洞。一个缺乏大量实验证明的科学理论,无论怎么吹得再煞有其事,也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另外,从反面来看,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认知,都与什么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观点相悖。科学家的思维体系极其严密,怎么可能说出这么绝对的话?每种病的发病机理各有不同,涉及体内,乃至身体与环境间复杂的反应。岂能是用一种理论去解释的?

越是要全面总结一个规律,其理论越是具备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光用所谓的“人体酸碱性”来下定论,远远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

专业的知识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较远,难以辨别对错。害怕疾病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这点牟取不当利益,也在情理之中。

谬误本身不可怕,但是伪装成真理的谬误,才是最蛊惑人心的。

所以遇到一种理论或观点时,可以试着先基于已有的常识,从正反两种角度思考。当一种理论铺天盖地席卷,最好首先动用自己的思维去一步一步假设。否则很有可能出现,某段时间整个社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相信一种观点;过了几年,这种观点被主流舆论打倒,大家“墙倒众人推”的荒唐景象。如果因为你的思维方式一直是周围的环境填鸭给你某种观点,你就被动接受的话,那么你将永远陷入这种死循环。

遇到不清楚的事,宁可不评论,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仅仅看了些媒体的报道,就轻易地相信或发表意见,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大脑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可以说是大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泛流传的酸碱体质理论,崩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