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吃不到的味道,就让它留在记忆里吧

读小学的时候,门口有一家做油炸土豆的店,按个头大小计算2-5毛钱不等,土豆的清香外加菜籽油的酥香,表皮炸至金黄,入口外酥里嫩,裹上老板秘制的黄豆面,美味似神仙...

上到学霸贵族,下到学渣屌丝,每天上学的动力就是这个没差了,而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尴尬的学生,也有2毛一串的豆腐干可以选择,那个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把这家店买下来,每天围着那口锅,一次吃个够。

后来离开小镇,再回去找的时候已经不见小店老板忙碌的背影,我想他们的年纪也应该回家颐养天年了吧。

家乡的小镇美食,是现在怎么也找不回来的味道。

一角一串的钵钵鸡,让我忍不住在周末都会去学校门口打卡签到。钵钵鸡是乐山的名小吃,名字带“鸡”,并不是说里面全是鸡,荤素搭配,样样俱全,由竹签串成,放置在调配好的汤汁里,表层有厚厚的红油,最后撒上炒香的芝麻,浸泡时间也是越长越入味,良心的老板不会卖浸泡时间不够的钵钵鸡,因为这样会影响口感。买钵钵鸡的必玩项目就是向老板“要奖励”。

“阿姨我都买十串了,奖励我一串嘛”

“阿姨,我今天只有五毛,可以多奖励我一串不?”

“阿姨,好好吃哦,你再奖励我一串嘛,明天我多买点”

老板基本每次都是有求必应,而我们同学之间还要互相炫耀被奖励的力度。一串两串卖的不是价钱,应该是每天签到的情谊。

夏天的傍晚,做完作业后就是小区里孩子的聚集时间,炎炎夏日,三五成群结伴去吃刨冰是我们的经典项目。

一大坨冰块,放在刨冰机上,很快就能装满满一碗冰渣,第一层是盖浇红糖,然后依次碎山楂片、葡萄干、花生碎,最后撒上芝麻,一碗冰爽的刨冰就做好了,然后几个小脑袋围着一个小小的四方桌,吃得喜笑颜开。

慢慢的,零花钱开始变得多一点点,好不容易凑够的两块钱,我的首选就是贡献给十字街口的火锅冒菜。这个冒菜味道我至今连相似的都没找到过,一直很好奇,这个冒菜为什么和外面的不一样,直到有一天我看见老板往锅底里面加了几包像方便面调料包一样的东西...

但是味道是真的没有泡面味,味香浓郁,蒜香扑鼻,我虽不知锅底是什么,但这种味道可以吃出老板对调料的用心,所以价格也是高居不下,对我来说两块钱的小吃就是奢侈品,一个星期能吃到一次就已经偷笑了。

家乡的小吃口感已经让我对外面的美食失去兴趣,很长时间我对于大家嘴里的“超好吃”都持怀疑态度。但渐渐的我也接受了这个现实,也只能拉低自己的标准。

那些味道在我的记忆力挥之不去,如果现在能吃到,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吗?可能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吃,或许好吃是因为我的成长环境影响后的结果。

门口的小吃就像“违法”边缘的试探,因为家里大人的约束,因为零花钱的限制,因为同学们的“抢着香”。感谢小镇美食的老板们,为小镇孩子谱写了多姿多味的童年,这种情怀不局限在味道,而是在我们的记忆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也吃不到的味道,就让它留在记忆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