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礼》

    《礼》,包括三个部分《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分,属于儒家十三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三年前开始学习《大学》,它本身就属于《礼记》的其中篇章,所遵从文本就是《礼记》中的老版本,非历代后世大儒所改的的版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接触到《礼记》的其他篇章,学习《大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树立一个儒家学人修证体系,而非简单的文字解读,如果没有立下宏愿契入儒家的修证体系中去,那学《大学》就是没有太多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我人生重要的阶段,我投入到儒家治学的人生旅程中来。

    在学习《大学》中,单就古代教育体系中明确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受教育内容,虽然我们目前的社会依然保留着这样的教育体系,可是我们的教育是知识教育,缺少了人文教育,一个人掌握知识多少并不代表她/他成长为优秀的人,只能代表掌握的知识比比人多,人文精神就未必用所谓的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人本智慧和情感教育内容,用古代的知识语言来说就是缺少了洒扫应对、诗书礼乐,没有基本的“礼”,怎么能够有一个伟岸的精神面貌,有一个能够担当起使命和价值的人生。看到了这种教育的缺少,我内心有些窒息,期望在以后的时间里能够真正去治“礼”,这是我当时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期望值。

    在今年春节过后,我在书院看到一篇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儒者不学《礼》,那他就绝对不是一个真正的儒者,因为《礼》是儒者的基本学业”,看到这句话我的灵魂被电击一般,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存在,那就是我在向师父求学之处,就立下大愿——当以儒者行,可如今自己去读佛家经典,道家典籍,这些经典没有错,是我的错,我把儒家的知识系统都没有建立起来,怎么去贪图别人家的东西呢,这种灵魂的审判,让我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从那刻起,我就明确今后一段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的学业精力就放在《礼》上,除非师父说可以学别的东西,我在学习别的科目。

    上周周六下午,书院每周学员班课程正常上课,好久没有去了,就跟她们课后时间聊了聊天,聊着聊着我给别人举了一个例子,孔子学琴的典故。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从你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也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就以此为例子,反过来说正在书院讲授的内容是《老子(帛书版)》,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学琴那样去学习《老子》,真正的功夫到位,有朝一日就能见到老子,也算是一个大胆的猜想。

    (旁边的人不然不认可这种提法,说这不是绝对的,我想也是的,但真的有天赋前提下,勤奋用功到像孔子学琴那样的态度,可能像孔子看见周文王形象那样,见到老子。)

    翻开《老子(帛书版)》之《德》篇中一句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忽然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反过来看,有了真礼就能得大义,有了真义就能得大仁,有了真仁就能得大德,有了真德就能得大道,这条路子不正是适合儒家学人修证体系的次第嘛。想到了这点,我内心兴奋起来了,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寻找适合儒家的修证体系纲目嘛,

    正如《大学》中首章所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想法我提了下,就没有展开说,因为我必须得到师父的印证方可明示于人。次日见到师父后提到了这句话,师父明确表示是这样的。加深和肯定我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所以学习《礼》既是儒家学人基本科目,也是儒家修证体系又一例证。选择治《礼》成为今后我学业的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读《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