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与《八声甘州》中苏东坡心态的变化(二)

本文为第二篇。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写《八声甘州》时,苏轼是被从杭州召回汴京,心情也甚是复杂,回到朝廷以后的结果如何,将来的得失祸福如何,不可逆知。为什么呢?这里需要讲一下时代背景,王荆公变法时,苏轼反对新法,当然就容不下于新党,于是新党中的小人罗织“乌台诗案”而遭贬黄州;后来,王安石被两度罢相,旧党发起攻势,司马光当政,苏轼理所当然地由黄州调回京城(当然这中间也有一番曲折,在此不表)。但司马光决不是省油的灯,不论所以然,完全废除新法,又遭到了苏轼的反对。其实,我们的东坡先生并不是摇摆不定的人,实际上,他跟司马和王安石均是好友,但难能可贵在苏轼先生能坚持自己的政见,不像当时的其他朝臣,结成党派互相攻讦。因此,王安石变法错的地方他反对,司马光一刀切过于粗暴,他也不支持,进而也就不容于旧党。他是一个能坚持真理的人。好在,经过乌台生死和黄州之贬,他已看淡这种宦海浮沉,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就出官到杭州,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与友人相别时写的。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多情反被无情恼。继续写景并融入兴叹之情: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与人事更迭何其相似,直接引出“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不用说今古的变化,眼前的朝廷呢,党争之漩涡,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谁能独善其身?进而转到词人自身“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我苏东坡经历了人生这么多变故,可以说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得失荣辱、机智巧诈之心都是过眼云烟吧。

钱塘观潮

你可能感兴趣的:(《定风波》与《八声甘州》中苏东坡心态的变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