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王石通过参加招聘,进入广东省外经委,做招商引资工作。
由于难以忍受体制内呆板的工作方式和官僚的工作作风,他决心离开。1983年,32岁的王石乘广深铁路抵达深圳,到深圳市特区发展公司谋求发展。
在这里,王石挖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做玉米饲料生意。
第一单到的货是30吨的玉米,装了一个车皮,卖给深圳养鸡公司。
成交后,王石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夹着两个条纹塑料大口袋,一边骑,一边想:“这30吨的玉米现金用自行车驮回去,不会遇到打劫的吧?可得小心点儿。”到了养鸡公司,王石对这家公司的袁经理扬了扬提着的编织袋:“货你都拉走了,我来收钱了。”正抽着烟的袁经理看着王石:“发票呢?”
发票?王石有点懵了。他在省外经委工作三年,对合同、信用证等还比较熟悉,但却不知道发票是何物。又不好意思问,就猜想可能是收据一类的凭证,“你要发票呀,我回去给你拿。”回到特发公司,王石找到财务部,让会计写了张条子:“卖了30吨玉米给深圳养鸡公司,每吨人民币1300元,共计3.9万元,特此证明。”
拿着这张他自以为的“发票”,盖了财务章,王石又骑上自行车,奔向养鸡公司。他的自行车后座上依然夹着那个准备装钱的塑料编织袋。
到了养鸡公司。王石把证明递给袁经理:“给,发票。”袁经理接过那张证明条,瞥了一眼,乐得呛着了喉咙,一边咳嗽着一边说:“来,小王跟我来。”袁经理把王石领到财务室,从财务抽屉里拿出一本发票:“呐,发票上有国家税务专用章。这是专门印制的,证明不能作为发票。你回去告诉财务要发票,她就清楚了。”
于是,王石再次返回特发公司,跟财务部再次沟通。
终于,发票送到养鸡公司财务手上,对方给了王石一式二联的银行转账单。
王石又一次懵了,“怎么没有给钱,却给了两张这样的东西?”
袁经理又乐了:“小王啊,你回去把这两张单子交给财务,其中一联是给银行的,银行见票就会把钱划拨到你们公司。”王石半信半疑地回到公司,将转账单交给财务:“这就是钱吗?”
财务解释说:“如果银行弹票,就说明养鸡公司银行账号上没有钱。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应该没有问题。”
这两来两往,让王石深刻感受到业务知识的贫乏,尤其财务方面。
很多人被现实打脸后都选择逃避,发现自己的弱点后会在日后格外小心避开,但王石采取的并不是鸵鸟战术,而是迎难而上。
于是,王石每晚下班后,无论多晚都要看两个小时的财务书。通过自学,他了解到什么是资产负债表,什么是资产平衡表。为了加深对财务的理解,他在日常经营中进行练习,自己开始学着记账,将每天的交易、支出、收入记下来,下月初的时候,同公司的财务账对照比较。三个月过去,阅读财务报表就没有障碍了。
这是我在王石自传《道路与梦想》这本书中读到的一个小故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你看,大名鼎鼎的王石曾经连发票是何物都不知道。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尽管当下的你也许微不足道,但只要拿出王石学财务知识那样的劲头(其实,王石的英语也是自学的),就没有征服不了的山峰,没有做不成的事。万科的帝国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在王石的带领下建立起来的。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
其二是,王石从财务门外汉到熟读财报,发生改变的原因不是有人告诉他财务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是他在学校进行了专业学习,而是他去要账这件真实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这就是“人在事上练”。去经历具体的事是最好的老师,得到的反馈、刺激最强烈,远比书本和大道理来的更实在、更猛烈,因此一个人在这种情境下做出改变的动力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