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总是想着讨好别人,你能不能爱自己一下?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电影


你有没有总是关注别人的想法,想要满足别人的期待。

当你面对父母的批评的时候,不管你有没有错误,你总是想着道歉,顺从。

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你会不会假意附和别人,不管心里是不是真正的喜欢。

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就像带着一张假面具,不知道真实的自我到底在哪里。

《风的新生活》日剧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是关于书中的剧情,第三部分是分析,希望会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01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蛤蟆先生

以前,蛤蟆先生穿着非常时髦,充满活力,是大家的开心果。现在的他神色黯淡,也很久没有洗澡,毛衣上还粘着食物的残渣,身上还有些臭烘烘的,状态十分不好。

他的朋友怎样鼓励他振作都没有用,朋友们越是劝说他,他就越感到悲伤。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苍鹭的心理咨询室接受治疗。


当苍鹭问蛤蟆先生感觉怎么样的时候,他却不知道感觉到底是什么,他从未有意识地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觉。于是苍鹭换了一种方式让蛤蟆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了解到他有过自杀的念头,感觉自己也没有什么价值 ,除了心肠好之外,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说着说着,蛤蟆先生哭了起来。

《风的新生活》日剧

苍鹭的耐心倾听,让蛤蟆先生彻底打开了心扉。当他被朋友的话语刺伤的时候,他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向朋友道歉,只要能让朋友不生气,不讨厌他就行。不管别人责怪他,还是批评他,即使让他非常难受,他也不会反抗。在苍鹭的引导下,他逐渐了解了自己的感受,就像小时候一样 ,当他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同样的感受,原来他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正如书中所说: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蛤蟆先生之所以对别人的指责和批评感到顺从和内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童年有过这样的情境,所以当他再面对类似的情境时,虽然蛤蟆先生已经长大成人,但他还会采取和小时候一样选择处事方式,去顺从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喜欢。


02蛤蟆先生的不幸童年

蛤蟆先生的父亲非常严苛,经常对他提出高要求,而他却永远也达不到那个要求,父亲还总是训斥他,慢慢地蛤蟆先生也那样认为,父亲永远都是对的,而他自己永远是错的。

《风的新生活》日剧

蛤蟆先生的母亲对丈夫唯命是从,正如婚前听命于她父亲一样。小时候母亲也曾和蛤蟆先生嬉笑逗闹,可他觉察到母亲是那么在意丈夫的评价,生怕丈夫不满意。她为了避免惹丈夫不快,便遵循他严格的育儿观,常常对蛤蟆先生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蛤蟆回想到自己孤独的童年,没有多少快乐的回忆,让他感到非常悲伤。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伤害,那么我们极有可能像蛤蟆先生一样顺从父母。

除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之外,他还会想要取悦父母,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为了平息父母的愤怒,缓和气氛,他在做任何事情前都会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风的新生活》日剧


在小时候,父母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而一次一次的适应和顺从,都意味着要压制着我们的本性,最终让我们产生无法言说的愤怒,种种情绪的积压以及我们习惯化了的应对方式,可能最终使我们濒临崩溃的边缘。最终蛤蟆先生抑郁了,也失去了自我。


03我们如何才能找回自己


苍鹭说:“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而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一直顺从别人,会导致我们过于关注别人,想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对自己产生很低的价值感,而自我也在顺从中消失不见。

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呢?我觉得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

1.减少对自己的批判,学会爱自己

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怎样当父母,父母的教养方式无意中就会伤害到孩子,但他们自己难以察觉。他们不正确的方式已经伤害到了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也这样对待自己,向他们一样批判自己,那我们的自我要怎样生存?被别人伤害和批判已经够难受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会爱一下自己呢?

我之前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的童年相对艰难,你没有形成足够强健的安全依恋关系,而今又在生活中苦苦挣扎,那么你应该知道的是你并非失去了一切。曾经的伤口可以被治愈。童年错过的爱可以学着现在自己赠予自己。而爱自己是给予别人爱从别人那里获得爱的第一步。

《风的新生活》日剧

爱自己意味着你要理解自己的感受,慢慢去理解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2.没有人能逼我们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苍鹭对蛤蟆先生说:“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当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从此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我们选择愤怒和悲伤,选择痛苦,遇到像小时候那样的情境,我们都选择顺从,让自己陷入悲伤,最终,我们真的感觉不到快乐是什么,也把自己囚禁在了自己的牢笼之中。

《风的新生活》日剧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段话: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童年的经历不会决定我们什么,我们赋予它的意义才会决定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赋予童年悲伤的情感,那么它就是悲伤的,我们认为过去不可改变,就会放弃改变的决心,然后去顺从它。

但是人生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虽然自己做选择会很难,但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的感受也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能控制我们的感受。

3.唯一能让我们做出改变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当别人替我们做主的时候,我们总认为决定权在别人手里,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选择。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父母帮你选择了一所学校,但是你并不喜欢,还责怪他们不让你做选择,最后你还是带着不满顺从了他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会抱怨父母不让我们做决定,可实际上是自己选择了这个结果,我们内心没有勇气为自己做选择罢了。

就像这段话所说:被“圈养”的人总是渴望着自由,但是自由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牺牲和自负盈亏的代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这个代价。

我们不敢自己做选择,很多时候是害怕自己无法承担这个代价,但是别人帮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顺从别人的决定,不管好坏会有人帮你承担,也为自己提供了推卸的借口。

我们为什么一直害怕改变呢?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是能给我们一个好的解释,大概是这样的:保持现在的我,当我们应对眼前的事情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我们更容易应付过去。如果选择改变,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就很难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生活也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总是顺从别人的自己,想要自由,想要改变自己,但是变成想成为的自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勇气和决心。

有时候人会怨恨父母或者别人把我们变成了这样,是别人逼我们顺从,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但最终的决定权一直在我们自己手上,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安于现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我们能改变自己。

《风的新生活》日剧

当我们下定决心做改变的时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决心,而不是依赖于别人,毕竟能改变我们的只有自己。


请记得:当别人随意批评你或者强迫你的时候,要大声说“不”,如果你自己一直选择顺从,不想改变这个现状,就不要指望别人能把你拉出泥潭。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总是想着讨好别人,你能不能爱自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