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系列”之《简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原因是什么?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关于作品的结局问题: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结尾?

张宸悦:

     我是通过对祥子和简爱对照分析,这两种相反的结局来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对先前阅读内容也进行一下复习巩固。

      首先是两者结局内容的直观对比:祥子是彻底的悲剧,简爱则是喜提happy ending。情节纵然都是一波三折,但是发展趋势比较明确,祥子是自上而下,好比随波逐流,由仿佛在地狱中饱受愁苦,沦为了个人主义的傀儡。而简爱则是由下而上,或似逆水行舟,从无人爱怜的自卑小女孩,蜕变为了受人爱戴、自尊自爱,拥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的独立女性。

       然后分析一下这个结局的原因。

      首先是左右结局的共同因素是社会与自我两个方面。祥子的悲剧是由于脆弱的个人力量败给了残酷的社会力量。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正在闭关锁国后遗症——弱小落后的阴影之下,经济基础脆弱,时局动荡,钱财大量敛聚在军阀内部,留给基层的几乎是零积蓄,零机遇,得不到社会支持,就避不开阶层固化的悲剧。祥子,农民出身,没有机会和条件受到教育的非文化人,身陷基层无法自拔,他除去一身戾气,一无所有,卖最大力气得最低报酬,立在人间最低处,等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击打,像被人抽着转的陀螺,没有自我,他空有力气没有头脑,这样的劳动者是注定受人支使,又被社会榨干最丰厚的血肉和最单薄的灵魂。初出茅庐的时候,祥子也坚信只要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个不成,但是几经致命的打击,生活经验叫他看清了生命,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沙漠里养不出牡丹,祥子也完全弱的时候,就是那么个车夫样的车夫,最终他彻底绝望,成为无恶不作还剩口气儿的死鬼。

      与祥子相反,简爱是以个人坚强意志战胜世俗重重障碍的典范,最终登上了个人美好生活巅峰。作者塑造简爱是重在个人意志的体现,情节走向也颇有些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社会背景作用体现相对弱化,但是这也合情合理。

      首先简爱出身中上阶层,即便她较同阶层人物质条件较差,但是她仍有更多机遇。比如说,有机会接受教育甚至获得了遗产。纵然她幼年的时候胆小怯懦,甚至有点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意思,寄人篱下,身不由己,但是我认为她或许打心底里,并没有真正看清自己。因为她明白自己值得更好的对待,如果自己的舅舅在世的话,她会被平等,甚至会被更加友善的照顾。

      其次简爱命运的第一道分水岭应该是系统教育。她凭借着数一数二的勤奋和自我驱动,全面发展成为了整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从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人生的主导权,更重要的是在海伦和谭波尔两位良师益友的引导下,她领悟了人生真谛,铸就了丰厚灵魂和高尚品性,以及强大坚定的意志,这个为她赢得罗先生的爱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位的美满结局才有了第一次的可能性。

      最后,影响这一结局的头号因素是信仰和原则。从表面上看简的理智是对她爱情造成最大阻碍,为自己的灵魂甚至是爱人的身心带来莫大伤害的罪魁祸首,后来圣约翰以绝对理性对待她,步步紧逼,迫使她深埋心底的感情爆发,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疯子的去世也为她扫清了她内心最后的道德原则障碍,这使他们的幸福结局成为可能。

      下面我从作品主旨,也就是作者赋予结局的意义来谈一谈这个喜剧结局的原因。两位作家创作出了天壤之别的结局,关键在于作品的主旨,与文化之都北平和凄苦的众生结缘二十余年的老舍,以最朴实无华的笔触书写最平凡、最动人、最卑微、最悲痛的故事,他以旁观者的身份,揭露一地民情,批判一时乱世,关怀一众苦人。祥子从没有受到过教育开化,格局狭小,被老马的一句蚂蚱“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打压到了彻底绝望,但是他丝毫没有注意,他也没有余力关心最后一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这一带而过的一笔,出现的甚为突兀,他是通篇唯一暗示底层贫苦众生改变悲剧命运的方式必得是一个全民性的大革命。然而我认为这些话正是文章主旨最关键的要义,骆驼祥子不再解释、反应一个人、一群人,批判一个北平、一个中国,而是更进一步悄悄吐露了what we shall do改变这一切。千千万万的祥子们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若他们集结共进,潜力会势如破竹,但是现实中他们彼此独立,极少交集,使他们如同一盘散沙,他们缺乏领袖,又逢军阀混战,祸起萧墙,所谓的领袖们,他们自个儿都窝里斗,争权夺位尚没成事儿呢,谁能顾得上祥子呢。因此,老舍将“祥子们”沦为了最悲剧、最夸张,也最极端的祥子,希望引人注目之后发人深省,令书籍的受众群体,也就是读书识字的文化人们,震撼于这个平凡但是又遥远的群体,告诉他们,这些人需要你们伸出援手。

      再来看《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她身为一位古典女性,地位是男性的附属品,曾被讥嘲训斥,说文学不是女性的事,也不该是女性的事,也曾作为备受歧视的家庭教师,亲身饱尝了女性的委屈,她通过《简爱》这部半自传式的小说,借简爱之口呼吁广大女性自尊自爱,并充盈升华灵魂,越是孤独、越没朋友、越没人支持,我越要尊重自己,身体终将死去,唯余精神荣华,我和你一样有丰厚的灵魂,也一样有充实的心。在这结局落笔之际,画上美满的句号,也是进一步对同类们的激励,表示我们有权利追求幸福,我们也有能力追求幸福,这也是代表全体女性向社会发声,女性已经开始觉醒,她们也将追求到独立平等的幸福。

      此外,抛开夏洛蒂坚持的作家社会职责、文学社会功能,这部暗藏作者现实生活缩影的著作,大抵蕴含了几分私心,据悉,这位罗先生的原型是夏洛蒂留学一年爱上的老师,是一位有妇之夫,在教师夫人察觉之后,这段感情理所当然的无疾而终,这是二人注定分离的厮守,却是作者夏洛蒂倾其一生的爱情,《简爱》梦幻美好但是并不完全现实的结局,或许也是作者对板这段感情最后的倔强和寄托。

      以上就是我从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两方面对小说结局进行的分析,谢谢大家。

张宸悦妈妈:

      宸悦花了两天的时间来整理对这个结局的分析,她之前写得特别长,后来我和她爸爸觉得时间太长了,她又自己精简到十分钟左右。我觉得她自己非常喜欢这两本书,在看的过程中也的确非常有感悟,每天吃饭的时候也拉着我跟她爸爸一起讨论。老实说我觉得对作品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包括老师的导读,还有跟同学们讨论得过程当中,让她得到了特别多的启发也非常感谢老师有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亲子共读也的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包括现在正在看的《傅雷家书》,我觉得收获都特别大,都是精选的书籍,特别适合孩子,尤其是这个阶段,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我感觉收获非常大。

任芳苡:

      我很赞同宸悦说的,她分人物和背景环境两方面来讨论,我做一些补充,说一下我的想法。

      从小说的故事线本身来看,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妻仍在世的时候,她自身的人性,就是人文主义,或者说是当时宗教的规矩也可以,她人性的尊严也可以,这两者开始打架,她的内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后她还是选择了人性的尊严,离开了罗切斯特先生。她之前是完全依赖于罗切斯特先生的,因为她无法实现个人的经济独立,所以她在心中还是低人一等的,无法与罗切斯特拥有一场完全平等爱情或者是婚姻。当她再次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的时候,她已经继承了遗产,达到一定的经济独立,而且当时罗切斯特也说有一只眼睛看不到了,他也迫切地需要被人照顾,这时候他们无论是从表面的经济上,还是从内心上,都达到了一种平等的状态,这时候他们才可以非常幸运的结为一对,之后才拥有了完美的爱情和婚姻。这是我从小说的故事线本身来看他们达到了平等,这也是简爱一直追求的。

      从作者夏洛蒂的创作思维来看,我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我认为《简爱》这本书运用了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神曲》中的一种文学结构,但丁在文艺复兴时期也算是一种打破宗教束缚的开拓者,夏洛蒂在19世纪的时候,她也不是那种传统的女性,她是那种比较有自己思想的,而且不是完全相同于宗教思想的那种作家,所以我觉得她应该借鉴了《神曲》的艺术结构。这个结构我们现在也很常用,《神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狱,第二部分是炼狱,第三部分是天堂,就是主人公但丁先经历地狱和炼狱,看透了人间百态,之后来到天堂,达到了最终的成果。在夏洛蒂这部小说中也一样,主人公简爱经受了磨砺,其实罗切斯特也经受了磨砺,之后他们在人生和爱情中双双经历了一波三折,非常坎坷,然后达到了最后暂时统一的结果,所以才有了一个HAPPY ENDING,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任芳苡妈妈:

      我感到挺惊讶的。我觉得通过亲子共读,特别是翁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我觉得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讨论、还有在思考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快速成长,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各位家长都有这个同感,我们都感到特别欣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想在迅速的成熟,她能理解到作品了,之前可能看作品不一定能理解,只是看故事,所以现在他们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刘悦然 :

      我直接从原文入手进行分析。

     简爱的性格,她追求平等、自尊、独立,所以这其实就决定了她的经历。她会有自我意识反抗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她因为要追求情感上要平等,所以她后来离开了桑菲尔德;而她又不想被当作工具来对待,所以她也并没有嫁给圣约翰;她追求内心的情感,最后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还有一些突发事件也促使了这样一个结局。后来伯莎烧毁了桑菲尔德,她自己也坠楼身亡了,这样罗切斯特失去了部分的财产,而简爱要想和罗切斯特结婚,那么就不能存在婚姻,伯莎就得死,这样就除去了一些障碍。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觉得因为作者写的是她认为对的事情,她仿写的是她自己,所以她要写出这种性格的优点、好处,所以她最后肯定不能写成各奔东西。否则这篇小说就是在告诉大家,她是失败的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翁老师:

      作者给了主人公和整部作品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从成人的角度看,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刘悦然妈妈:

      假如简爱离开了桑菲尔德,那么她肯定就是另外结局了。

      一就是跟圣约翰结婚,然后做一个牧师太太,去传道传教;二也许她可能再找另外一个人,过自己平凡的人生,也许是女教师的人生。那么再看罗切斯特先生,他在简爱之前也是有情妇的,并不是说一直是一个人,现实生活中他可能会找其他女人做情妇,也有可能过不了多久他就会被他的疯妻子放火烧死,这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这几种结局写下来的话,这个小说变成了现实小说,从人性的自由平等的高度,绕到了一个死圈里去,不符合作家想要表现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其实是附属品,如果简爱没有走出这一步,直接做了情妇,简爱就实现不了自我认知和精神平等的愿望。至于最后作者选择一个好的结局,说明作者其实是很善良的,她是首先希望一个完美的结局,而且就像刚才刘悦然说的,她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说明女性的觉醒意识是对的,如果最后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那么女性独立意识就不会成立,这个小说也就不会有现实的冲击力,或者反抗现实女性地位,强调女性独立的力量。

      以上是对主人公性格对其命运的走向以及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第三期的分享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主人公们性格背后的因素、人格的探讨。

下一期的问题主要就一下四点:

      1、关于罗切斯特

          对孩子提问——你认同罗切斯特对待疯妻子的方式吗?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到今天,我们会同情他吗?

         对家长提问——如果罗切斯特是您的朋友,您会如何评价他?

      2、关于简爱

          对孩子提问——假如你是简爱,面对罗切斯特和圣约翰,你会怎样选择呢?

对家长提问——假如简爱是您的女儿,您看好她对爱情的追求吗?

      3、《简爱》中有没有PUA人格的人?在作品中具体有哪些表现?

      4、再回到电影的话题,如果重拍,你会用哪个演员来扮演这位男神呢?

下一期内容更加精彩,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子共读系列”之《简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