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罗生门叫做“男朋友的手机”:想看清真相,不如先看清自己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投票:情侣之间该不该翻对方手机?

结果,有22.9万网友选择了“翻”。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一个女生能活着从男朋友的手机里走出来,如果有,那说明他有另一部手机。

我们可以给对方百分百的信任,奈何好奇心总在作怪。

翻手机其实是一件很考验理解能力的事,因为如果在我们翻的那一刻,心里就有了大胆但不敢言的预想,带着这个预想,我们会开始“全方位”阅读。

最后会不会出事不知道,但是很大可能我们的理解和对方表达的意思有偏差,多少会有点不愉快。

这种偏差在《叹息桥》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颠覆普通人认知的港剧。它讲的是都市人复杂又寻常的现实爱情故事,剧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视角看问题,结果看出了不一样的“真相”。

当代成年人的三大错觉之一,是以为自己喜欢的人也很喜欢自己,但这是真的吗?你确定在对方眼里的自己,真的就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模样吗?

01

以主题曲为界,这部剧的每一集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出发,来叙述一个故事。

开头讲的是三角恋Thomas、Joyce和Ken的故事。

首先是Thomas的视角。

Thomas一直以为自己是Joyce的男朋友,在一次约会中,两人去了电影院看电影。男人正看得入神,女人却在旁边眯了眼。这时,前排发出了悄咪咪聊八卦的声音,于是男人“嘘”了一声,让前面的人别吵了,但是这时候,女朋友却被吵醒了。

他把票根揉成一团,扔向了前面说话的人,然后假装没事发生。

女朋友被他的举动逗笑了。

Thomas说了一句“好闷啊”,然后牵着女朋友的手,像一个刚搞完恶作剧的小男孩,悄悄逃出了电影院。

镜头换成女朋友视角。

Joyce没有睡着,却听到了讨厌的杂音。男朋友咳了一声劝阻,但是没用,于是便问她要了纸巾,直接扔向前排的两个人。

Joyce一脸疑惑与不满:你是神经病吗?

最后两人一前一后离开电影院,不欢而散。

到底哪个说法是真?哪个说法是假?没有人知道。

就像那波粒二象性,走过的人有的说幸福过,有的却只有叹息。

Ken和Joyce已经拍拖7年了,早已到了两生相厌的地步。就在情人节当天,两人看完电影后发生了争执。

在Ken的视角下,他为女朋友付出了太多,但是换来的确是Joyce像个怨妇一样喋喋不休。

一气之下,他决意搬走,帅气地扔下家里的钥匙,转头潇洒离开。

但是在Joyce的视角下,事情有点不一样。

她委屈、难受,觉得男朋友根本不了解她,也不尊重她,两人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最后,她生气地叫Ken把钥匙还回来,收好他的玩具赶紧滚。

电影里,Thomas、Joyce、Ken三人三面。

不同的视角,导致他们选择性地发生记忆偏差。

人就是这样的,我们习惯性地先关注自己,在自己的视角下,无论是什么场景,自己都是被悲剧光照射着的主角。

02

还记得具惠善和安宰贤的离婚撕逼大战吗?

第一回合,具惠善发文说要和安宰贤离婚,因为对方出轨了,并摆出种种证据,比如说以忙为由不理妻子,却和别的女演员聊天、生日当天和别的女人庆祝等等。这样看来,安宰贤的确是个渣男。

第二回合,安宰贤否认外遇,还公开了夫妻俩所有的聊天记录。媒体看完后做出了分析,发现具惠善之前很多控诉都是不成立的。

之后双方一直在纠缠,一会说女方想离婚,一会又说不想,一会男方又说想离婚。到底结局是怎么样的,谁对谁错,谁出轨,大家都不知道。

最后,这件事成为了娱乐圈的罗生门事件。

热点反转又反转,我们总是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费因伯格在《心理学利己主义》里面说到:任何人资源行动的动机最终只能是对他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求,这是根植于人类的本能行为。

我们总是本能性地为自己辩护,心里想着要客观中立,但其实每个细节早已在不经意间经过记忆的修饰,最后烙印上“我有理”或者“我委屈”的结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03

生活就是一场罗生门,局内人是如此,局外人就更看不清真相了。

我有个高中同学,大学期间就开始做直播带货,算得上是直播行业的老前辈了,隔天晚上8点就会准时开播,推产品之余给大家一点美妆小建议。

但是,直播算不上一份“体面”的工作,自然很容易被人唾弃。

有人说她能上这么好的大学,还出来做直播,真是一种浪费;有人说,不就是靠脸吃饭嘛,有什么厉害的。

她的辛苦,换不来尊重,甚至连同情,都成为一种施舍。

现在,她依然坚持开直播,原因很简单,她靠自己双手,给家人带来了好的生活,比同龄人更快实现了财富积累。

而且凭借着多年的美妆直播经验,她对很多产品的成分了如指掌,甚至能帮朋友“避雷”,自己乐在其中。

一个人的快乐,忧愁,都是很私密的东西;一个人的沉醉,慨叹,都是很独立的体验。

局外人终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当事人存在,也难以理解当事人为什么会这样去选择。

但是除了当事人,又有谁有资格评判些什么呢?

电视剧有第三视角,电影有旁白加持,但是生活没有,也不需要。世界那么多罗生门,与其花时间看清“真相”,不如清醒地认清自己更重要。

04

年纪越大越明白一个道理,认清自己比评判别人的“罗生门”事件重要,且有用多了。

日本电影《罗生门》里面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一名武士和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不测,妻子被侮辱,武士被杀死。但是,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上身作证的女巫,三个人三种供词并不一致,一时间,真相扑朔迷离。

在乞丐一再追问下,樵夫低下头说:“有时候我也看不清自己。

看到这里,我浑身有种发冷的感觉,因为我们自己,不也如此吗?

面对外界的刺激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自保、甩锅、美化自己、获得别人认可。好像只要跟自己说“与我无关”,骗过了自己,自己就能心安理得了。

但不是这样的。

与其搞清身边种种“罗生门”事件,不如寻找自己语言行为背后的动机,时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审视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是否诚实。

能清醒地做梦,不也是一种幸运。

写在最后

我是秦桑。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这部剧,她看完以后笑笑说觉得自己出现了生活危机,因为她开始对身边很多事情都持“怀疑态度”了。

其实这样挺好的,不轻信,不站队,保持清醒的头脑。

看不清别人,但至少能守得住自己。

愿你也能做一个清醒的人。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说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罗生门叫做“男朋友的手机”:想看清真相,不如先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