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览
WebSocket(以下称呼为 ws)是一种协议,它的出现,使得浏览器具备了 实时双向通信 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 WebSocket 是如何建立连接、如何维持连接、如何交换数据的,以及数据帧的格式是什么样。此外,还简要介绍了针对 WebSocket 的安全知识,以及如何抵御攻击。
2 什么是 WebSocket
ws 是 H5 提供的一种 全双工 网络通讯技术,它属于应用层协议,基于 TCP 传输协议,复用 HTTP 的握手通道。
简而言之,你只需要明白 ws 的如下三个特点:
- 可以在浏览器中使用
- 支持双向通信
- 使用简单
单工:简单的说就是一方只能发信息,另一方则只能收信息,通信是单向的,类似传呼机。
半双工:比单工先进一点,就是双方都能发信息,但同一时间则只能一方发信息,类似对讲机。
全双工:比半双工再先进一点,就是双方不仅都能发信息,而且能够同时发送,类似电话。
2.1 对比 HTTP 协议的优点
- 支持双向通信,实时性更强。
- 对二进制支持更好。
- 较少的控制开销。连接创建后,ws 客户端、服务端进行数据交换时,协议控制的数据包头部较小。在不包含头部的情况下,服务端到客户端的包头只有2~10字节(取决于数据包长度),客户端到服务端的的话,需要加上额外 4个字节 的掩码。而 HTTP 协议每次通信都需要携带完整的头部。(简单来说,就是通讯资源开销少了)
- 支持扩展。ws 协议定义了扩展,用户可以扩展协议,或者实现自定义的子协议。(比如支持自定义压缩算法等)
概括来说就是:支持双向通信,更灵活,更高效,可扩展性更好。
3 如何使用
为了方便,我们这里使用 ws 这个库。相比 socket.io 库,ws 实现更加轻量,也更加适合学习。
3.1 服务端
我们构建一个 express 服务端,使其监听 3000 端口,然后在服务器中开启 8080 端口供 websocket 使用。
通过 on-connection 方法进行 ws 连接,通过 on-message 方法进行消息监听,当收到来自客户端的消息时,打印消息。
var app = require('express')();
var server = require('http').Server(app);
// 引入 ws 库
var WebSocket = require('ws');
// websocket server 使用 8080 端口
var wss = new WebSocket.Server({ port: 8080 });
wss.on('connection', function connection(ws) {
console.log('server: receive connection.');
// 监听客户端发来的消息
ws.on('message', function incoming(message) {
console.log('server: received: %s', message);
});
// 服务端发送消息出去
ws.send('world');
});
// 渲染客户端页面
app.get('/', function (req, res) {
res.sendfile(__dirname + '/index.html');
});
// 服务端使用 3000 端口
app.listen(3000);
3.2 客户端
在客户端中,我们 通过 WebSocket 构造函数向 8080 端口发起 WebSocket 连接。
连接建立后,我们通过 onmessage 方法监听来自服务器的消息并打印消息,同时通过 onopen 方法中的 send 方法向服务端发送消息。
...
3.3 运行结果
可分别查看服务端、客户端的日志。
服务端输出:
server: receive connection.
server: received hello
客户端输出:
client: ws connection is open
client: received world
4 ws 是如何建立连接的?
WebSocket 复用了 HTTP 的握手通道。具体指的是,客户端通过 HTTP 请求与 WebSocket 服务端协商升级协议。协议升级完成后,后续的数据交换则遵照 WebSocket 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4.1 客户端:申请协议升级
首先,客户端使用 var ws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8080')
发起协议升级的 HTTP 请求,采用的是标准的 HTTP 报文格式,且只支持 GET 方法。
此次请求的首部如下(非完整,省略了不重要的首部):
GET / HTTP/1.1
Host: localhost:8080
Origin: http://localhost:3000
Connection: Upgrade
Upgrade: websocket
Sec-WebSocket-Version: 13
Sec-WebSocket-Key: w4v7O6xFTi36lq3RNcgctw==
-
Connection: Upgrade
:表示要升级协议。 -
Upgrade: websocket
:表示要升级成 WebSocket 协议。 -
Sec-WebSocket-Version: 13
:表示 WebSocket 的版本。如果服务端不支持该版本,需要返回一个 Sec-WebSocket-Versionheader,里面包含服务端支持的版本号。 -
Sec-WebSocket-Key
:与后面服务端响应首部的 Sec-WebSocket-Accept 是配套的,提供基本的防护,比如恶意的连接,或者无意的连接。
4.2 服务端:响应协议升级
服务端返回内容如下:
HTTP/1.1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Connection:Upgrade
Upgrade: websocket
Sec-WebSocket-Accept: Oy4NRAQ13jhfONC7bP8dTKb4PTU=
状态代码101表示协议切换成功,到此完成协议升级,后续的数据交互都按照新的协议来。(例如后期的错误码,会按照新的协议来)
4.3 Sec-WebSocket-Accept 的计算
Sec-WebSocket-Accept 头(header) 用在 WebSocket 开放握手中。 它会出现在响应头中。 也就是说,这是由服务器发送到客户端的头(header),用以告知服务器愿发起一个 WebSocket 连接。
Sec-WebSocket-Accept
是根据客户端请求首部的 Sec-WebSocket-Key
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
- 将
Sec-WebSocket-Key
跟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拼接。 - 通过
SHA1
计算出摘要,并转成base64
字符串。
可以理解为如下的流程:
toBase64( sha1( Sec-WebSocket-Key +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 )
验证下前面的返回结果: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const magic =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const secWebSocketKey = 'w4v7O6xFTi36lq3RNcgctw==';
let secWebSocketAccept = crypto.createHash('sha1')
.update(secWebSocketKey + magic)
.digest('base64');
console.log(secWebSocketAccept);
// Oy4NRAQ13jhfONC7bP8dTKb4PTU=
5 数据帧格式
在 webSocket 协议中,数据是通过 数据帧 来传递的。
协议规定了数据帧的格式,A 端要想给 B 端推送数据,必须要将推送的数据 组装 成一个数据帧,这样 B 端才能接收到正确的数据;同样,B 端接收到 A 端发送的数据时,必须按照帧的格式来 解包,才能真确获取 A 端发来的数据。
webSocket 数据帧格式如下: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F|R|R|R| opcode|M| Payload len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
|I|S|S|S| (4) |A| (7) | (16/64) |
|N|V|V|V| |S| | (if payload len==126/127) |
| |1|2|3| |K| | |
+-+-+-+-+-------+-+-------------+ - - - - - - - - - - - - - - - +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continued, if payload len == 127 |
+ - - - - - - - - - - - - - - - +-------------------------------+
| |Masking-key, if MASK set to 1 |
+-------------------------------+-------------------------------+
| Masking-key (continued) | Payload Data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该图乍一看比较懵逼,但是其实理解起来特别简单。最上方的第二排数字,每个数字表示一个 bit 位,这个可以用来确定数据帧格式的每一部分占用的 bit 位数。
1位=1比特;1字=2字节;1字节=8位;1字=16位。
然后,让我们从该图的左上角开始,依次介绍一下他们的作用。
5.1 FIN
占用 1 个 bit 位,用来标记当前数据帧是不是最后一个数据帧,因为 一个消息 可能会分成 多个数据帧 来传递,当然,如果只需要一个数据帧的话,第一个数据帧也就是最后一个。
5.2 RSV1, RSV2, RSV3
这三儿各占用一个 bit 位,根据 RFC 的介绍,这三个 bit 位是用做扩展用途,没有这个需求的话都会设置为 0。
5.3 Opcode
Opcode(opration code) 故名思议,操作码,占用 4 个 bit 位,也就是一个 16 进制数,它用来描述要传递的数据是什么或者用来干嘛的,只能为下面这些值:
4 个 1:二进制 1111,代表十进制中的 15,0-15,可以表示 16 个数,就可以用来表示 16 进制
0x0 denotes a continuation frame 标示当前数据帧为分片的数据帧,也就是当一个消息需要分成多个数据帧来传送的时候,需要将 opcode 设置位 0x0。
0x1 denotes a text frame 标示当前数据帧传递的内容是文本。
0x2 denotes a binary frame 标示当前数据帧传递的是二进制内容,不要转换成字符串。
0x8 denotes a connection close 标示请求关闭连接。
0x9 denotes a ping 标示 Ping 请求。
0xA denotes a pong 标示 Pong 数据包,当收到 Ping 请求时自动给回一个 Pong。
目前协议中就规定了这么多,0x3 - 0x7(3 到 7) 以及 0xB - 0xF(11 到 15) 都是用来预留作其它用途。
5.4 MASK
占用一个 bit 位,标示数据有没有使用掩码,RFC 中有说明,服务端发送给客户端的数据帧 不能 使用掩码,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的数据帧 必须 使用掩码。
如果一个帧的数据使用了掩码,那么在 Maksing-key 部分必须是一个 32 个 bit 位的掩码,用来给服务端解码数据。
6 组装数据帧
6.1 掩码算法
掩码键(Masking-key)是由客户端挑选出来的 32 位的随机数。掩码操作不会影响数据载荷的长度。掩码、反掩码操作都采用如下算法:
首先,假设:
original-octet-i:为原始数据的第 i 个字节。
transformed-octet-i:为转换后的数据的第 i 个字节。
j:为 i mod 4 的结果。
masking-key-octet-j:为 mask key 第 j 个字节。
j = i MOD 4 transformed-octet-i = original-octet-i XOR masking-key-octet-j
6.2 数据分片
WebSocket 的每条消息可能被切分为多个数据帧。当 webSocket 的接收方收到一个数据帧时,会根据 FIN 的值来判断,是否已经收到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
当接收到的数据帧 FIN 为 1 时,表示当前数据帧为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此时接收方已经收到完整的消息,可以对消息进行处理。当接收到的数据帧 FIN 为 0 时,则接收方还需要继续监听接收其余的数据帧。
此外,opcode 在数据交换的场景下,表示的是数据的类型。0x1 表示文本,0x2 表示二进制。而 0x0 比较特殊,表示延续帧(continuation frame),顾名思义,就是完整消息对应的数据帧还没接收完。
6.3 数据分片例子
Client: FIN=1, opcode=0x1, msg="hello"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immediately) Hi.
Client: FIN=0, opcode=0x1, msg="and a"
Server: (listening, new message containing text started)
Client: FIN=0, opcode=0x0, msg="happy new"
Server: (listening, payload concatenated to previous message)
Client: FIN=1, opcode=0x0, msg="year!"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Happy new year to you too!
第一条消息
FIN=1, 表示是当前消息的最后一个数据帧。服务端收到当前数据帧后,可以处理消息。opcode=0x1,表示客户端发送的是文本类型。
第二条消息
FIN=0,opcode=0x1,表示发送的是文本类型,且消息还没发送完成,还有后续的数据帧。
FIN=0,opcode=0x0,表示消息还没发送完成,还有后续的数据帧,当前的数据帧需要接在上一条数据帧之后。
FIN=1,opcode=0x0,表示消息已经发送完成,没有后续的数据帧,当前的数据帧需要接在上一条数据帧之后。服务端可以将关联的数据帧组装成完整的消息。
7 保持连接(心跳)
WebSocket 为了保证客户端、服务端能够进行实时的双向通信,需要确保客户端、服务端之间的 TCP 通道保持连接没有断开。然而,对于长时间没有数据往来的连接,如果依旧长时间保持着,会造成连接资源的浪费。
但不排除有些场景,客户端、服务端虽然长时间没有数据往来,但仍需要保持连接。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心跳的方式来实现。
- 发送方->接收方:ping
- 接收方->发送方:pong
ping、pong 的操作,对应的是 WebSocket 的两个控制帧,opcode 分别是 0x9、0xA。
举例,WebSocket 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 ping,只需要如下代码(采用ws模块)
ws.ping('', false, true);
8 Sec-WebSocket-Key/Accept 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 Sec-WebSocket-Key/Sec-WebSocket-Accept,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基础的防护,减少恶意连接、意外连接。
作用大致归纳如下:
- 避免服务端收到非法的 websocket 连接(比如 http 客户端不小心请求连接 websocket 服务,此时服务端可以直接拒绝连接)
- 确保服务端理解 websocket 连接,因为 ws 握手阶段采用的是 http 协议,因此可能 ws 连接是被一个 http 服务器处理并返回的,此时客户端可以通过 Sec-WebSocket-Key 来确保服务端认识 ws 协议。(并非百分百保险,比如总是存在那么些无聊的 http 服务器,光处理 Sec-WebSocket-Key,但并没有实现 ws 协议。。。)
- 用浏览器里发起 ajax 请求,设置 header 时,Sec-WebSocket-Key 以及其他相关的 header 是被禁止的。这样可以避免客户端发送 ajax 请求时,意外请求协议升级(websocket upgrade)
- 可以防止反向代理(不理解 ws 协议)返回错误的数据。比如反向代理(反向代理:A 通过 B 服务器访问到 C、D、E... 等服务器的资源)前后收到两次 ws 连接的升级请求,反向代理把第一次请求的返回给 cache 住,然后第二次请求到来时直接把 cache 住的请求给返回(无意义的返回)。
- Sec-WebSocket-Key 主要目的并不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因为 Sec-WebSocket-Key、Sec-WebSocket-Accept 的转换计算公式是公开的,而且非常简单,最主要的作用是预防一些常见的意外情况(非故意的)。
强调:Sec-WebSocket-Key/Sec-WebSocket-Accept 的换算,只能带来基本的保障,但连接是否安全、数据是否安全、客户端/服务端是否合法的 ws 客户端、ws 服务端,其实并没有实际性的保证。
9 数据掩码的作用
WebSocket 协议中,数据掩码的作用是增强协议的安全性。但数据掩码并不是为了保护数据本身,因为算法本身是公开的,运算也不复杂。除了加密通道本身,似乎没有太多有效的保护通信安全的办法。
很多同学会疑惑,除了增加计算机器的运算量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收益,为什么还要引入掩码计算呢。
答案还是两个字:安全。但并不是为了防止数据泄密,而是为了防止早期版本的协议中存在的代理缓存污染攻击(proxy cache poisoning attacks)等问题。
9.1 代理缓存污染攻击
在正式描述攻击步骤之前,我们假设有如下参与者:
- 攻击者、攻击者自己控制的服务器(简称“邪恶服务器”)、攻击者伪造的资源(简称“邪恶资源”)
- 受害者、受害者想要访问的资源(简称“正义资源”)
- 受害者实际想要访问的服务器(简称“正义服务器”)
- 中间代理服务器
攻击步骤一:
- 攻击者浏览器 向 邪恶服务器 发起 WebSocket 连接。根据前文,首先是一个协议升级请求。
- 协议升级请求 实际到达 代理服务器。
- 代理服务器 将协议升级请求转发到 邪恶服务器。
- 邪恶服务器 同意连接,代理服务器 将响应转发给 攻击者。
由于 upgrade 的实现上有缺陷,代理服务器 以为之前转发的是普通的 HTTP 消息。因此,当协议服务器 同意连接,代理服务器 以为本次会话已经结束。
攻击步骤二:
- 攻击者 在之前建立的连接上,通过 WebSocket 的接口向 邪恶服务器 发送数据,且数据是精心构造的 HTTP 格式的文本。其中包含了 正义资源 的地址,以及一个伪造的 host(指向正义服务器)。(见后面报文)
- 请求到达 代理服务器 。虽然复用了之前的 TCP 连接,但 代理服务器 以为是新的 HTTP 请求。
- 代理服务器 向 邪恶服务器 请求 邪恶资源。
- 邪恶服务器 返回 邪恶资源。代理服务器 缓存住 邪恶资源(url是对的,但host是 正义服务器 的地址)。
到这里,受害者可以登场了:
- 受害者 通过 代理服务器 访问 正义服务器 的 正义资源。
- 代理服务器 检查该资源的 url、host,发现本地有一份缓存(伪造的)。
- 代理服务器 将 邪恶资源 返回给 受害者。
- 受害者 卒。
附:前面提到的精心构造的 “HTTP 请求报文”。
Client → Server:
POST /path/of/attackers/choice HTTP/1.1 Host: host-of-attackers-choice.com Sec-WebSocket-Key:
Server → Client:
HTTP/1.1 200 OK
Sec-WebSocket-Accept:
9.2 解决方案
最初的提案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基于安全、效率的考虑,最终采用了折中的方案:对数据载荷进行掩码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限制了浏览器对数据载荷进行掩码处理,但是坏人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 WebSocket 客户端、服务端,不按规则来,攻击可以照常进行。
但是对浏览器加上这个限制后,可以大大增加攻击的难度,以及攻击的影响范围。如果没有这个限制,只需要在网上放个钓鱼网站骗人去访问,一下子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展开大范围的攻击。
10 最后的话
WebSocket 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 WebSocket 扩展。客户端、服务端之间是如何协商、使用扩展的。WebSocket 扩展可以给协议本身增加很多能力和想象空间,比如数据的压缩、加密,以及多路复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