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1《纸言.片羽》

图片发自App

读史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写史,就更累人。

连续写了近一万字,试图梳理出孔子周游列国的前因后果。因为信息太过庞杂,要驾驭如此宏大的叙事背景,解读每次事件的缘起与终局,高强度用脑让我十分疲倦,但又格外亢奋。

鲁僖公既要倚重功勋卓著的季友,同时又担心他的势力一家独大,于是构架了“三桓”鼎力的政权格局,在短期内起到了贵族势力互相制衡的目的,但也给后世政局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

时间进入鲁定公时代,虽为国君,实为傀儡,鲁定公这个国君当得着实窝囊。在“三桓”矮檐下忍气吞声的他,如果说没有提振君权的渴望,那是假话。但面对时局,他毫无办法。

而此时,身为鲁国大司寇的孔子审时度势,谋划了一石三鸟的“隳三都”计划,正中鲁定公下怀。

第一,“隳三都”打着“内振君权”的旗号,恢复朝纲,集公理正义与一身,名正而言顺,与急于摆脱傀儡身份的鲁定公达成高度的政治默契。获得国君的首肯,首先在程序上合法,这是孔子的第一个信心来源。

第二,孔子清晰地认识到,随着“三桓”势力的不断强大,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贵族权力集团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隳三都”的建议,“三桓”是有刚性需求的,他们也想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削弱家臣的势力。孔子的计划恰好顺势而为,解决“三桓”的切肤之痛,所以,孔子的计划得到了“三桓”的同意,与贵族集团达成利益共识,这是孔子的第二个信心来源。

第三,国君被架空,“三桓”把持朝政,家臣犯上作乱,鲁国内乱已久,民间深受其害,其他贵族集团早已心怀不满,孔子提出“隳三都”,他们也想从中牟利,分一杯羹。所以,孔子得到了其他贵族势力的支持,这是孔子的第三个信心来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夜深了,在简陋的临时作战指挥部里,孔子和弟子彻夜难眠。此役之胜败,决定着君权巩固,决定着鲁国政局权力与利益的一次再分配,这不是一次城建拆除违章建筑的运动,而是一场事关你死我活的革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0931《纸言.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