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不存,才将焉附

以前,小六还小,回家的时候总让我抱着他拿门禁卡开门。

现在他快三岁了,现在的他右手扶着单元门的把手,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摁住门禁卡翘着脚使劲往上怼就能听见他熟悉的“卡吧”声。

当我给他拉开门后,他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到电梯门口,摁向上的箭头让电梯开门,然后就是摁楼层键、关门键。

小六很享受这个过程,似乎很有成就感。如果哪次我们忘了,或者为了赶时间,没有让小六自己开门,那他就不肯进门,必须关上之后他再开一遍,要不然就会生气的哭闹。

不知道你是否允许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但我接触到的很多父母是不允许的,他们总是打着卫生(细菌太多、太脏了)、安全(太危险了)、素质(要有礼貌、有教养)的大旗给孩子很多的限制。

比如这个妈妈,她是因为已经上高中的孩子厌学来咨询的,过程中我问她:一分是少,十分是多,你觉得你给孩子的限制能打几分?

七八分吧。

她干脆利索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还好,她紧跟而来的解释遮盖了我的那点尴尬:从孩子厌学以来我们也学习、反思了很多,仔细想想,从小给他限制确实挺多,不准干这不准干那的,从初二开始孩子就逐渐反抗了。

你可能会说,这给孩子一定的限制不是很正常吗?总不能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是的,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有限制。我多次说过,必要的限制就像河堤,是河水东流的基本条件。问题不在限制上,而是超出“必要”的范畴了。

那“必要”这个度该怎么把握呢?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他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觉醒了,他开始学着用“我”指称自己比如“我要喝水”,用“你”称呼妈妈比如“你真讨厌”。

再大一点,孩子就变得“自私”了,比如“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玩”,再比如“这是我的衣服你不能抢”。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直会延续到青春期并迎来高潮。青春期之前,孩子的“我”是模糊的,有点像老子所说的“日用而不知”。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就开始追问“我是谁”这个折磨人的终极问题了,大事小情他就有自己的主意了,就想当家做主自己说了算了。

无论清晰还是模糊,一个孩子只要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他自己的欲望、想法就随之产生了,而这必然会带来和父母的冲突,比如他想自己拿钥匙开门,而父母就可能反对。

这话反过来说可能更好理解,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父母可能会感觉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犟嘴“就不”,有的孩子则可能给你来个油盐不进,你说你的我玩我的。

这时候,很多父母就会感到隐隐的恐慌,因为孩子已经不受她控制了,而这种失控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有了压力怎么办?就要减压。如何才能减压?那就要进一步的、更加严厉的管教孩子、限制孩子——“必要”的范畴就这么被迅速的突破了。

这个必要的范畴一旦突破,就会阻碍孩子自我的成长,孩子的内心就会积攒很多负性情绪,假以时日,孩子就会丧失奋斗的欲望,就像这个上高中的厌学的孩子。

我对这个妈妈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问题,但他需要一个说服自己去努力的理由——以前是被妈妈逼着学,现在他不想再听妈妈的了,可他的自我又被妈妈压着没长起来,因此就迷失了——我为什么要学习啊?!

现在教育有两个很大误区,一个是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管束过于严格,另一个就是对学习成绩、特长的过分重视,从而忽略了孩子这个“人”的成长——人之不存,才将焉附。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之不存,才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