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这件事情,心理学上有一种概念叫“自我实现的语言”

大家好,我是会讲故事的余漫。

今天我们不聊专升本,聊是太多了,估计大家也“嫌弃”了。

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一句成语——一语成谶(yī yǔ chéng chèn),后面这个字音同“称”,发第四声,别念错了啊。

它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一种是指戏言成真。

而在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概念,叫做“自我实现的语言”。

就是说,你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当你真的去做时,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真的做到了。比如,有人觉得自己3个月就能够专升本成功,然后他真的做到了。

01、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语言”

我觉得,大家应该对“自我实现的语言”并不算陌生,只不过平是大家并没有注意到罢了。

比如,我们为了给自己打气,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可以!”

这种自我激励的举动,其实就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语言”,我先告诉我“我可以”,然后我就会全力以赴的去做这件事情,从而让这件事情变得成功。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有没有给你们讲过,我朋友复读的事情?

当年第一次高考,因为数学和英语拖后腿,这位朋友的高考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只考了一所大专。

当然了,这所大专院校在省内也属于前几名的那种,所以当时她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正大学出来也是要找工作、打工,没什么区别。

后来老师还打电话给她:“复读吧,你那成绩可惜了。”

最终她去的原因,是因为老师告诉她,高复班里请了一位特别厉害的数学老师。

关于这位数学老师,之前她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了,只是可惜当时数学老师带的是高一班,并没有带他们毕业班。

那一年高考,她的数学四十几分。

朋友是文科生,她算了算自己的分数,语文、文综分已经到了极限(高分),再提也提不了多少分了,她缺的那几十分,其实就差在数学上。

150分的数学席卷,她才考了三四十分,她的目标就是——及格,拿到90+分。

算了算,朋友觉得:“咦?其实好像也不是很难嘛,我其他科目完全不用动,全力以赴搞定数学就行了。”

觉得挺轻松的,她将按心中的规划做好了学习计划,跟着老师的进度走。稳定其他科目的成绩,将精力重点花在数学上。

早上7:00起床,早读英语;中午午休半个小时,刷数学题;下午晚自习刷数学,回寝室归纳整理文综……

一年后高考,数学突破性的拿到了100+多,最终以后528分考取了她心目中的大学。

后来,有同学告诉她:“其实我没敢告诉你,你跟我说要复读的时候,我以为你考不上。”

因为他们都觉得,数学是最难的科目,怎么可能在一年的时间里,提那么多分?!

但是她做到的,甚至考完之后,她都觉得很轻松:“没难度啊!定好目标,按照计划走,不就行了?”

02、从40分到100+分,她是如何做到的?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大家一定会惊讶:既然她觉得没有难度,为什么之前会考得那么差?而这一年里,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为让她有如此自信,居然觉得——没难度?!

其实,用我今天提到所心理学概念,就可以分析出原因:

(1)那位数学老师带来的自信

决定去还是不去,朋友是先知道了那位数学老师的存在。先不说这位数学老师的实力如何,他的存在首先就给了朋友信心。

当然了,这位数学老师的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分析历年考题型,通过这一年时间给大家做了梳理——因为朋友迷信老师的实力,着重学习老师说的重点。

(2)原有的数学基础

别看朋友第一次高考,150分的满分数学,她才考了40多分,但事实上,她理科成绩(包括数学、化学、物理)还是可以的。

从初中升入高中,甚至到文理科分班时,班主任一直以为她会选择理科,却不想这妞跑到文科去了,就因为她觉得:“我感觉文科不用刷题,比较轻松。”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她原本的数学成绩不是很好,但该打的基础她是有的。

(3)学习计划与坚持

举例的时候,我已经提过她的学习计划了,每天什么时间点做什么,她排得满满的。

除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学习计划,更得要的就是“坚持”——你是否有很好的完成你的学习计划,并且坚持下来。

那一年里,这妞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没有一点偷懒。

(4)自我实现的语言

前面也说了,去与不去,朋友是做过“自我分析”的,她是在判断自己可以做到才去的。

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为相信,充满了干劲,不带一点迟疑。

03、“自我实现”与标签

除了我朋友的例子,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例子。

前面其实也已经提到了一点,就是朋友在复读成功之后,同学才告诉她,他们私底下以为她“考不上”,偷偷讨论过,但怕影响她,才没告诉她。

这时,同学给她贴了一个标签——考不上。

在整个复读班级里,朋友的成绩也不是很突然,只是中等偏上。

平时的几次测试中,朋友的排名也没有很靠前,数学的短板狠狠拖着她的后腿,没能入选带班老师的“考得上”的标签人选。

我想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吧?

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说出来,有的为了不打击、影响到别人,我们选择了“沉默”或者“事后说”。

但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去做之前,我们就已经遇到了很多“标签”。

比如:

“这个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太调皮了。”

“这孩子一看就比较笨,以后读书肯定不行。”

“他太懒了,不行。”

……

举一个比较清晰一点的例子。

经常有一段时间,叶妈嫌弃她几岁大的女儿做事情特别慢:“你怎么这么懒?你就是一个小懒虫,做什么事情都慢腾腾的,叫你我事情都干完了。”

是的,叶妈就是这种感觉,每次催促她女儿做什么的时候,催促的那点时间,就完全够她把这件事情干完了,所以她女儿身上有了一个“懒虫”的标签。

但贴了这个标签的后果是什么呢?

她女儿的反应哦:“我本来就是小懒虫啊!”

然后不管叶妈催促女儿做什么,女儿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拖延借口——我本来就是小懒虫,可以慢慢来。

原本叶妈想要让女儿变得勤快一点,贴这个标签,是想让女儿“意识”到错误,并且改正,结果反而起了反效果。

至此,大家可以好好回忆一下,你有没有给身边的谁贴过这种“负面标签”,然后他会理所当然的强化这个标签的负面效果呢?

后来叶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再也不敢这样说女儿了,改成了正面的“标签”,比如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刷牙刷得很干净、穿鞋子穿得很快……

通过一些小细节,一点一点的夸,每次获得夸奖的女儿非常开心。越开心,她就越喜欢去做。

于是,没有多久,女儿再也不用叶妈催着起床了,做什么都很高兴。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一个个“正向标签”,是一个正向的导向,不仅能够帮助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助于形成一个积极向上、阳光明媚的品格。

当你开始相信自己,那么你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教育这件事情,心理学上有一种概念叫“自我实现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