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 经济学讲义》下


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

6 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6.1 不确定性 | 时间偏好带来的回报

1、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至少面临四种最基本的约束:东西不够、时间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根据时间的维度,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商品、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能一次性消费完毕的物品,即易耗品;另一种是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享受的物品,即耐用品。

2、人们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经济学家费雪将这种自然的倾向称为 impatience,被翻译为不耐,也就是急躁、不耐烦的意思。影响不耐的因素可有:想象力、时局、传统、文化等。

任意一宗现货跟期货的交易之所以存在利率,关键是人们都有时间偏好,人们愿意早一点消费,而不愿意晚一点消费。那些想要换取现货的人为了说服别人,让他们推出消费、接受期货,就只有一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补偿。补偿就是利率的基础。不耐同样是利率的基础,未来越是不确定,接受期货的人所要索取的补偿就越大,这时利率就越高。

3、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人们普遍反对收取利息,很多人会认为,靠借钱给别人赚钱的人不道德,他们收取利息是坐享其成,等待、承担风险、推迟消费、提供流动性,都不属于对社会的真正贡献。

利率管制会产生不良后果。其表现形态会有:(1)人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2)黑社会会应运而生;(3)人们会选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

4、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贴现率的变化影响人们对未来投资的决策;决定项目盈利前景;影响个人自律程度;选择与环境保护。

6.2 有效市场假说 | 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1、投资与消费之间没有必然的区别: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即人们会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在时间上做一个平衡。

2、预期的变化直接决定着资产现值的变化。预期变了,现值就变;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而改变预期的,是新的知识。新的知识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消息。所以新消息被披露的过程,决定了价格变化的节奏。

3、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提出“有效市场假说”: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资产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消息,所以它们的价格就是最有效的价格。法码的假说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没有泡沫,资产价格的波动非常有效,已经准确反映了所有可得的信息。罗伯特·希勒证明市场并不是那么有效的。资产的定价有时候过高、有时过低;人是非理性的,人们的反应有时不足,有时过激。事实证明,很多时候他都说对了。

4、竞争下,任何资源所能够获得的回报,会接近于这个资源本身所带来的边际收入。要解决打车难问题,需要双管齐下,让车费自由浮动,才能鼓励出租车司机在高峰期多拉活;放开牌照管理,以共享经济的方式,让更多车辆被利用起来。

6.3 预测未来 | 债券、保险与期货

1、人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风险厌恶、风险偏好、风险中性;有两种应对方法:储蓄和买保险。通过储蓄来未雨绸缪,特点就是未来的结局可变,是有风险的:要么保有,要么用掉。买保险的人是风险厌恶型,不喜欢未来收入跌宕起伏。

投保服务的三个前提:

(1)投保事项一定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

(2)每个投保人员所具有的风险概率是互不相关的,即投保的风险不能是全局性的;

(3)概率事件是独立于投保人意愿的。

2、保险公司的竞争、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细分,把不同的人的风险做精确的划分。人群划分越细,被占便宜的情况越少,这份保险的吸引力越高。

除了细分,那就是加总:在每一个细分的组里,增加每一个细分组成员的人数。同样风险的人越多,根据数学定律,之间产生风险的数学期望就越准确,离差就越小,每个小组要交的保费也越低。

3、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补贴;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所谓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不断地靠年轻人加入才能维持的制度。

4、解决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一些问题,可以实行价格“双轨制”:一条是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爱等的人在那里等;另一条是付费的,要付高价的,就可以快一点。如果把明明是商品不当作商品来处理,这种心态和做法或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背后的经济规律都在起作用,那些不恰当的分配方案,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5、期货市场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期货全称是期货合约:其中一方被称为期货合约的买房,答应在未来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价格,向期货合约的卖方购买规定数量的某种产品。交易者通过期货市场表达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期货市场的本质是分配风险。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准确的预测,因为其鼓励了人们系统深入地研究相关信息的活动。

7 供应(好钢用在刀刃上)

7.1 比较优势 | 天生我才必有用

1、比较优势原理: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个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有以下几个要点:

(1)指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家庭、地区、国家;

(2)有个前提条件,即每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3)比较优势来自自己跟自己的比较,在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找到机会成本最小的那个;

(4)每个个体都放在成本最小的生产活动上,那整个社会总产量就能达最大,每个个体的处境,通过交换,能够得到改善。

 尽管两人天赋一样,但分工和合作仍能够给双方带来更大的财富,原因有以下: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分工促进“熟能生巧”;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2、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都不重要,对于个人而言,收支平衡最重要。上升到国家跟国家之间,通过国际分工和合作,每个国家专注于擅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从中获益。任何一个人或国家不可能对谁都保持贸易顺差,从长期而言,从整个世界的格言而言,每一个国家,都是能够保持收支平衡。

3、欢迎自由贸易,解除贸易壁垒,解除我们国家对外国进口货物的限制,这永远都是对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步,贸易双方总是得益的,受损的只是落后的第三方。

4、贸易保护理由辨析:

(1)国家安全;这个需要综合政治等多种因素具体分析。

(2)扶持幼年工业;很多国家有过教训,很多幼年工业越扶越长不大,反倒是经历自由贸易的竞争压力下,才能逼迫出一些真正有潜力的幼年工业脱颖而出。

(3)把钱留在本地;相当于倒转时空回到过去小范围内分工合作的生活,容易导致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下降。

(4)长期不练会生疏;有限时间内,我们必须做出取舍,舍弃掉机会成本高的,做到效益最大,尽管舍弃掉的技术重新拾起会很难。

(5)工作流失;工作是一种机会,人们只会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工作来做,而且自由贸易下,新的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格局当中,谁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地学习,进一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限制,这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正确方向。

(6)贫富分化;自由贸易可以解放落后国家的生产力,将先进国家的资本与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对生产力的提升有莫大帮助。当然,落后国家国内企业想做到后来者居上,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自我迭代。

7.2 价格歧视 | 定价和竞争的策略

1、完全竞争状态:市场里有数不清的买家和卖家,交易的都是同一种商品,任何一位买家或者卖家都不能通过控制买卖量来影响价格,因为他个人的买卖量跟整个市场的买卖量相比是微不足道。任何一位买家或卖家,都可以随时进出市场;市场的信息也是完全自由流通的,大家都知道他们要买的商品是什么,价格是什么。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很低,没有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的过程。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状态即为“不完全竞争状态”,且该状态才为市场常态。

2、价格歧视:区别定价,卖家根据用户不同的身份、位置、购买量、购买时间等,收取不同的价格。

无谓损失:觅价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使得产量过低、价格过高,而有一部分生产能力本来可以发挥,却没有发挥,结果被白白浪费掉了。

觅价者制造无谓损失,恰恰是由经济学家们自己假定生产者只收取统一的价格而产生的。价格歧视可消除无谓损失,能够帮助生产者根据买家需求量的递减规律,尽量地生产、尽量销售,同时帮助消费者尽量满足需求。

3、价格歧视三种方法:

(1)完美的价格歧视:卖家对消费者所消费的每一个单位产品,都分别收取最高价格,卖家将所有偶的交易剩余夺走。

(2)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多买多送,多买有优惠。

(3)三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人群或不同地域的人收取不同价格。

4、企业合并是为了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规模大小由企业家摸索确定。行业竞争程度不看企业个数,其衡量标准是市场准入。市场准入有两个不同的标准——受价者和觅价者,以及开放市场和封闭市场标准。

8 信息不对成(谁的话语权更大)

8.1 信任的建立 | 直面信息不对称

1、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欺骗、偷懒、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敲竹杠。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罗夫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本来是没有互信的,高品质的产品要把自己彰显出来,与低品质的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一件是高品质产品、哪一件是低品质产品时,他们就会离场,卖家也同样会离场,市场就会崩溃。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把商品的品质准确地体现出来。

2、将优质商品与劣质商品区分开来,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核心。从经济学角度看,什么是优质?

(1)优质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匀质。指的是产品的品质要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

(2)优质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应该跟它得到的边际收益相等。即性价比高。

8.2 制度的对策 | 缔约自由比自由更重要

1、通过哪些方法建立信任、克服信息不对成造成的障碍:

(1)重复交易;

(2)第三方背书,即中间人担保;

(3)通过增加附加成本发信号。

2、应对信息不对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办法:实施质量保证。

(1)以品质三包代替品质检验;先把产品卖出去,实施三包,让广大用户自己来发现那些次品,只要承诺一旦发现次品包退包换就可以。不过,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不仅厂商要取信于顾客,顾客也要珍惜自己的信誉。

(2)以延迟合约甄别用户;延迟保质期的价格一般都不低,很多人不会选择购买,但厂家仍旧会提供,以为了筛选不同类型的用户。

(3)以共享合约保障品质;为了促使双方都尽力把事情办好,签订收入分成合同,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3、还有三种非常接近的建立信任的办法:

(1)付出沉没成本;故意付出一些不必要的沉没成本,让别人觉得我们打算长期干下去。

(2)给出人质;

(3)给出抵押。

4、交易市场中,商家需要做出种种示弱姿态,要花大量工夫来打扮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本事,来表明自己不会欺负消费者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消费者。

5、特许经营模式是很多独立的店铺参与经营同一个品牌的商品,提供统一标准服务的商业模式。多家独立的店铺叫加盟店,共同品牌所有者叫总店。这种经营模式的合同表面看上去不公平,但它的目的很可能要去纠正现实社会中另一种不公平。

6、什么时候分工,什么时候应该垂直整合?如果半成品或者成品的检验成本比较低,换手的次数可以多些,可以进行更细的分工;相反,如果品质检验成本比较高,需要更多地进行垂直整合、较少中间环节。

从产品品质检验和保障的角度出发,这种垂直整合、大企业垄断的趋势,恰恰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问题带来的风险。损失掉一部分品牌的多样性,换来的是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么做可能是现代社会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一种趋势。

8.3 责任的分担 | 让防范的成本最小

1、汉德公式:避免意外所付的成本低于意外发生的概率乘以意外发生以后产生的损失时,可避免意外的人应该承担责任。    B < P*L

汉德公式三个变量:避免意外的成本、发生意外的概率、意外所产生的损失。

不过实际的侵权法当中,责任的分摊并不是黑白分明,而是有灰色过渡带的,还包括一些责任分摊类型,包括疏忽责任、严格责任、连带责任等。

2、垄断性的监管机构很难在信息高度复杂的社会里,为情况多样的消费者做出正确决定。解决办法是为监管引入竞争,即监管机构不能只此一家。不同的认证机构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风格、不同消费者的偏好给出认证,消费者不需要知道具体的知识,他们只要选择不同认证机构的品牌就可以了。让监管机构的专业判断成为一种商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互相比较,供消费者选择。这是让“专业知识”和“选择自由”得到协调的好办法。

9 合作(为何同工不同酬)

9.1 决策权 | 谁当老板

1、信息不对称讲的是人与人之间既要合作,又要防止互相欺负、互相牵制、互相支配、互相敲竹杠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理解企业的本质。为什么企业会存在?首先,是因为有市场交易费用,而企业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其次,是因为企业具有团队效应,团队能够带来每一个成员的产生之和还要大的产出。

2、资本往往是弱者,劳动力往往是强者。一个团队中,劳动力和资本要形成良好的搭配才能够有效率。而资本家建好工厂、铺好生产线,把资金投入以后,他们基本上就没有退路了。而劳动者投入的是他们的劳动,他们随时可以付出,也随时可以收回。

企业里谁当老板的第一个准则是,谁提供的资源更容易被滥用、被支配、被牵制,这种资源的所有者就充当老板。对应的,容易偷懒、滥用别的资源、更容易虚张声势假装卖力的资源所有者,会充当被管理的角色。所以企业管理的本质是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

3、企业里谁当老板的第二个准则是,让企业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来充当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让那些通用资源的所有者接受命令、服从管理,那些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更在乎企业的成败,所以会成为更好的掌舵人。

 我们个人应该努力把自己变成企业的专用资源,还是变成企业的通用资源?得视个人具体的条件、情况和偏好来定。但更多地让专用资源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老板或管理者,是一种妥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的制度安排。

4、企业里谁当老板的第三个准则是,通过区分固定收入和剩余索取来支付报酬。8元钱先支付外面那个工人5元(提供的劳动力容易被监督、衡量、计算),然后剩余3元给里面的工人(不容易被监督度、衡量、计算)。在黑屋子工作的人,被经济学家成为“剩余索取者”。企业生产剩余的利润给“剩余索取者”,他们越努力企业剩下的越多,他们得到也越多,他们也就自己监督自己了。

9.2 收入分配 | 政府是否应该劫富济贫

1、员工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他在别处的机会,机会越多,能力越高。边际贡献决定团队成员的收入水平,即任何个人在团队里得到的回报,跟他给这个团队带来的边际收入应该相称。工资由市场的力量、市场的规律来决定的。

工作品质鉴别难度决定收入节奏,工作品质需要长时间来鉴定的话,收入节奏会较慢,而短时间内就能鉴定的,节奏则较快。同时,产权保护需要也决定收入节奏。

2、针对同工同酬法的三点评论

(1)市场竞争能尽量消除由于性别歧视而引起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2)男女工作绩效是否相同,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评估;

(3)硬性的同工同酬法会剥夺弱者与强者展开竞争的最强武器,从而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3、关于最低工资法

(1)最低工资法会导致失业

(2)最低工资法被用来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3)最低工资法剥夺穷人自立自强的机会。

4、人追求的不是瞬间收入的最大化,而是终身收入的最大化。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选择那些能够使自己终身收入最大化的职业。只有终身收入才是更好地衡量人们收入差距的指标。

基尼系数算的,是人与人之间瞬间收入的差距。仅通过其高低不足以判断社会收入分配的状况,容易忽视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性,那就是今天的富人不是昨天的富人,收入阶层之间是流动的,每一个收入阶层里的人都是变化的。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收入不平均与收入不公,并非一回事。造成不平均的原因很多,年龄、职业、天赋、勤奋程度等,还有不公,例如贪污腐化、违纪违法等。

一个社会不能仅看基尼系数和收入差距,然后执行所谓的收入再分配政策,那就不能打击不公行为的同时,会使那些造成合理收入差距的因素,受到不正确的抑制。

9.3 脱贫致富 | 最富裕的穷人在今天

1、劳动力缺乏实时的监管,资本家不可能24小时守着,而劳动者时刻与劳动力在一起,能够非常自如地控制劳动力的强度和质量,劳动力更容易欺负资本。所以就有了后来“黄狗条约“的诞生。

“黄狗合约”有助于劳资双方达成合作。在劳动合同里加个“我不罢工”条款,这种合同能使雇主能够增加合同条款的方式,避免工人敲竹杠,对企业的平稳生产有很大帮助。

2、罢工可以为工人争取更多收入,但也会使其他的人,包括老板、投资者、消费者和其他得到雇佣的人蒙受损失,局部收益增加,全局收益损失。罢工事与愿违的一点是会破坏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互信。罢工多的地方,资本家就会多增加对机器的投入,多裁员,工会也逐渐提高门槛。

3、人们在行使工作权力时,会遇到各种由竞争对手设置的障碍。

(1)竞争者会利用法律来提高对手的成本。

(2)竞争者可能设法提高对手的进入门槛。

4、前面提到了罢工、不合作、违法等都不是持久地提高工人收入的好办法,那穷人怎么办:

(1)寻求个人进步;(2)随着社会的进步参与分享,搭社会进步的顺风车。

当然,科技创新可使得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够得益,包括那些最贫困的人。

10 协调(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10.1 货币规律 | 货币像水又像蜜

1、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

货币之所以有用,在于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人都觉得别人愿意接受它。货币的起源和形态,跟语言非常相似。一句话、一个词能不能流行开来,不仅在于说的人喜欢怎么说,还在于听的人是否接受,在于别人是否也愿意这么说。

货币的作用:(1)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2)降低质量检验成本;(3)增加市场交易量。

2、劣币驱逐良币定律:质量较高的货币会被人们保存下来,质量较低的会留在流通当中,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逐赶出流通领域。该定律符合经济效率。

商业银行系统有以下两种困难:

(1)流动性困难: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储户体现要求的现象。

(2)资不抵债困难:经营不善,资不抵债。

第一种需要大家帮助,去挽救整个银行系统,而第二种应该让它接受市场的惩罚。

3、通货膨胀指物价的持续增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总的物价水平;二是持续的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物价”指一般的物价总水平。

根据公式:MV=PY

M-货币流通量,V-货币流通的速度,P-平均物价,Y-社会的货物总量

4、通货膨胀的坎蒂隆效应: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

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1)让人做出错误决策;(2)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

5、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但是,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测的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率的努力,就会越来越不管用。以通胀对付失业可能出现滞胀。

10.2 经济周期 | 聪明人彼此不同意

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周期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派,最著名的有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1、奥地利学派的基本主张:

(1)只有个人才能做出选择:真正能够思考、能够行动的只有个人,只有个人才会有感受,才会有意图,才会采取行动。

(2)研究交易所在的市场是研究经济学的焦点所在:市场里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约束、不同的前提条件,不去看这些具体的情况,没法理解交易的本质。

(3)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要了解相应的人文背景。

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

(1)主张货币不是中性的;

(2)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

(3)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结果。

该学派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要避免经济周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政府抑制住乱印钞票的冲动,且提出两个基本主张:一是回到金本位;二是实施自由发钞制度。但是金本位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经济体在发展,用金子所衡量的货物和服务本身在变化,物价不可能稳定,同时金子的数量本身也在变化,将金子作为货币的本位,人们发现、开采甚至人工合成黄金的积极性就会大增。相比之下,自由发钞制度可算是一个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备选方案。

2、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降低、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每当出现需求不足的冲击时,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因此真正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对此,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加大政府开支,不过这容易造成政府债台高筑的现象。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一,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超发;二,货币长期中性;三,制造通货膨胀不能降低失业率;四,提出“永久收入假说”:人们一天的消费不是根据该天的收入而定,而是根据对未来平均收入的预期而定。

货币主义领袖弗里德曼主张将货币增长比例写入宪法,以抑制政府乱发钞票的冲动。

4、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政府管得越多,经济波动就越大。该学派同货币主义学派非常接近,但进一步提出,人们不仅在决定自己的消费水平时是有预期的,会盯住自己的永久收入,而且在解读政府经济政策时也是有预期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5、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外生变量、冲击,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发生意外的冲击时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常态,一切被前面的经济学家描绘为调节缓慢、反应不够充分、市场无效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例如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而有些失业现象也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错误的商业决策则是经济衰退的成因。

6、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原因:

(1)根本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研究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是有限的;

(2)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而知识、信息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受到知识和信息影响的人的行为也会变得不可预测;

(4)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学争论不休的八大问题:

(1)经济周期当中存在波动的根源是什么?

(2)人究竟能不能形成预测?

(3)价格能不能狗灵活地进行调整?

(4)市场结构本身能不能做出灵活的调整?

(5)市场到底是否存在均衡?

(6) 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到底是长还是短?

(7) 到底应该采取相机的政策,还是规则话的政策来应付经济周期?

(8) 收入政策到底有效无效?给人们发钱人们会不会把钱花出去?

宏观经济学六大共识:

(1)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看它的生产力。

(2)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

(3)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不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4)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5)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

(6)接受“人是有对策的”这一观点。

10.3 公共选择 | 选举未必反应大多数人的意愿

1、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位数决定;而在市场里,公共选择的结果则由平均数的位置决定。赢得中间投票人支持,就能获得选举成功。

2、阿罗不可能定律指出在人们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反应出大多数人的意愿。在投票的同时对选择项分别标上价,就可以反应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及偏好的轻重。

3、民主为何产生不良经济政策,传统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两个理由:一,选民是无知的;二,选举的机制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人们对经济问题普遍抱有偏见。

但是经济学家唐纳德·威特曼提出质疑,他提出:一,市场机制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二,政治竞赛至少和市场竞争一样有力;三,民主制产生的经济争睹就是选民要的。其结论是:民主制度下产生的经济制度就是好的政策,因为它恰恰反映了聪明的、有理智的选民所需要的经济政策。

经济学家布莱恩·卡萝兰提出普罗大众的经济学认识是有系统性偏差的。同时也提出了“理性胡闹”的理论,即说人们在做经济选择时,因为自己要承担后果,人们就会变得理性;而在政治领域,由于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对自己的政治主张直接承担责任,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不理性。

4、法律经济学创始人戴雷科特认为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并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一个重要原因是穷人由于知识、时间、精力的问题使他们对社会问题参与度不够,导致他们没有意识、能力、资源替自己说话。最有钱的人则不屑于过多替自己说话,所以往往是中等收入的人最有积极性、动机和能力来替自己说话。

5、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是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上的一点差别,能产生差异很大的结果。

6、中国取得伟大的经济成就,重要的是作对了四件事:

(1)给重要的资产确权;

(2)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3)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4)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我是个小白,抱着点好奇心来阅读,在此非常感谢薛兆丰教授讲述了如此有趣的经济学世界。

内容多为对书中内容的简单总结或直接摘抄,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到要点。如发现错误可直接指出,我定当积极改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兆丰 经济学讲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