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读书、选书的?

1 为什么要读书

1.1 获取

就是通过读书来学习知识或了解信息,这是读书的最基本的作用。

我们上学时需要看各类教科书、课外书、辅导书等;工作以后为了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等需要看各类会计、法律、建筑、金融等书籍;我们为了自己的兴趣也看各种书等,比如心理、情感、职场等方面……

这些读书行为,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某一类的知识。

前几年“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趋势,这也是针对读书的“获取”这一作用而言——即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没办法让人找个好工作、挣大钱。

1.2 印证

印证是帮助我们认知升级的重要方法。

因为每个获取的知识,都有其产生背景的局限性,也导致其适用性具有限制。另外,我们在吸收知识时,也会受到自身的观点、信念等的影响,导致学习到的可能与原知识发生偏离。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时仍能保持行动能力。”

印证即是让我们不断的进行各种方法、观念的碰撞,检视各自的适应条件,如此便能自如地进行调整。

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地阅读,以经常反思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等。

读书就可以提供印证或反思的作用,比如我最近在看《原生家庭》,根据书里描述的问题家庭,可以对照反思下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自己性格的形成是如何受此影响的。

1.3 延展

有些事情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自己亲自去做,比如犯罪;有些景点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亲自到达。

读书可以让我们跟着作者进行思想或者身体上的旅行,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

比如,读一本犯罪小说,可以体会罪犯的心理;读一本游记或散文,可以体会不同地方的风俗,感受景色。

2 如何选书、读书

根据读书的三个作用,可以梳理出选书的策略。参照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原则,可以把书也按此进行分类:

重要 不重要
紧急 提高工作能力的,比如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书籍 想不出来,可能追更的小说算是吧
不紧急 通识类书籍,比如理财、心理、经济 各类小说、散文、游记
2.1 获取类

因为是要学习知识,所以要尽量选择权威性高的书籍。

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书籍的再版次数来判断,再版次数多的,这类书籍通常也是最贴近“一手知识”——直接的实验结论。

比如讲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性动物》,我原来读的时候,还是第9版,现在已经再版到第12版了。

读书的时候,要力求精读,还要反复读。

初读时,往往会遇到许多生涩的概念、词汇,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概念都装到脑子里,可以“不求甚解”。
再读时,就要争取把概念弄懂。何谓懂呢?通常来讲,清晰、准确的弄懂一个概念,要知道:

是什么?(what)
为什么?(why)
怎么做/用?(how)

但通常仅靠读书,往往做不到(how)这个层次,因此,这时候可以把书丢掉,去观察去实践,行万里路之后,再把书捡起来,往往又会有新的收获。

2.2 印证类

印证类的书籍,选书范围尽量要广,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一本书往往是就某一点进行阐述,若范围不够广,则可能发现不了问题或寻不到最优解。

比如工作方法类的书,有番茄工作法、OKR工作法、华为工作法、麦肯锡工作法等等,通过提高阅读的广度,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法上的缺陷,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像这一类的书,也不必对其内容质量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市面上每年可能都会出几本甚至几十本类似的书。但也要择优来读,在网上买书的,尤其要警惕各平台“倾销”的垃圾书,比如9.9元十本的那种,内容质量差就不说了,还可能会对人产生误导。

读此类书,要力求广度,数量要多,找个十几本一起读,对照着读。每本书中能有一到两个观点有启发就足够了。若能发现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反的,则更应欢喜,因为它可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

3.3 延展类

此类书籍就没太多讲究了,全凭自己的喜好。

但读好书给人的感觉肯定是更好的,可以看各类书籍评分网站,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能让自己有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如何读书、选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