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73:明城墙遗世仅存(上)

【文章:张先德;配图:成都市信息中心、陈志强、完璧】

明清合壁筑城垣 重建都市拆遗迹

成都老城墙下的家族合影(陈志强提供)

我从小居住的东门上的小街——东顺城中街,紧贴在城墙内侧。住家背后这截城墙,大约从武城大街到东风路口,比别处的城墙更加高大坚固,城墙外侧黑沉沉的大青砖,比别处的城墙砖尺寸更大,分量更重,整体看去保护更完好,显得更有气势,也更古拙一些。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是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成都城墙时,特意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段明城墙。

这段明城墙更多的详情,它为什么得以留存,已经难以考证。史载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全城尽毁,此说一来有所夸大,二来毁城应当主要是焚毁街道与房屋,拆毁城墙人力耗费过大,难以完成。根据史料记载,明代成都城墙的维修和重建,明确可考的就达5次,但也不能确指此段明城墙究竟定格于哪一次修建。清代成都城墙也多次修建,所以保留这段明城墙,能够揣想的原因有三:它保存完好,完全不必重修;它体现了前朝维修城墙的技术规范和工艺水准,可以留作后世参考借鉴:作为文化上的一种纪念遗存,心理上的一个怀旧物证。

1958年,成都因城市建设需要,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其结果是有碍城内外交通的所有城门都被悉数拆除,大小街口都夷平留出通道,城墙上则普遍是靠城内一侧拆台挖土比较多,但仍高出街面一两米,增加了一条走人不通车的便道,而临府河、南河一侧,三、四层楼高的外立面却大体保留着。我家街背后成都仅存的明城墙也是如此遭遇:里侧只剩半人高的黄泥土路,城外一侧的格局和气势却都还在,仿佛一头高大的雄狮,远望威风不减当年,近观却老迈多病,气数无几。

等到尘埃落定,我也到了五六岁,可以跟着大孩子,甚至独自跑到小街后面的城墙遗址上去玩耍了。从那时起到整个小学时代,残破的老城墙成了我和同龄人的天然公园,经常是在那里呆的时间比在家里和街道上还要多。那些年里,我们常常放着好端端的平整街道不走,故意走黄泥地的老城墙,连上学放学大都这样。星期天和寒暑假,更是常常在城墙上一呆就是半天一天。

后来,一些苦于没有地盘修建厂房、车间的街道小厂和生产组,盯上了闲置荒废的老城墙,征得主管部门同意,陆续在城墙上筑房落脚。此举引来了更多的民办微型企业效仿,纷纷跑上城墙圈地围墙修建厂房,从事各种手工业、低端粗放工业生产。城墙作为大面积露天娱乐场所的气氛开始丧失,我们年纪也大了些,渐渐地不再去城墙上玩耍。多年后偶然再去,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氛围与感觉。

 1998年,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迎曦街即将拆迁,它所隐蔽依附的那一段明城墙也将同时被彻底拆除。市民、专家、文物部门和媒体纷纷表示惋惜,《商务早报》还就此出了专版,希望保留蓉城已不多见的这条老街,保留成都最后一段明城墙。市民们老远跑来看望最后一眼,记者们抢拍了许多照片。当时达成妥协意见:象征性地保留一小段明城墙,围在工地中间。后来这残存的一小段也静悄悄地消失了。成都最后的明城墙,遂成为市民心中沉甸甸的遥远记忆。

(下篇:《明城墙遗世仅存(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街巷》73:明城墙遗世仅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