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佛教(5)如何悟道?

佛教僧侣以及居士,如果想悟到什么东西,他们首先必须悟到“无我”。

“诸法无我”,是佛教重要教义。

“无我”,梵文叫an tman,意思是所谓“我”(tman)是并不存在的,它是由初转法轮中讲到的五盛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没有实体。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真理。

事实上中国人确已悟到“无我”了,比如徐增《唐诗解读》卷五说:

“行到水穷处,去不得处,我亦便止,倘有云起,我便坐而看云起,坐久当还,偶值林叟,便与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则不能以定还期矣。于佛法看来,总是无我,行无所事。行到是大死,坐起是得活,偶然是任运。此真好道人行履,谓之好道不虚也。”

(转引自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页156。)

这是徐增对王维《终南别业》那一首著名的诗的解释。我认为是抓住要领的。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但是,仅仅悟到这个程度,还是很不够的。佛教从小乘开始,随着社会的前进,逐渐向大乘过渡。大乘最根本的教条,从信仰上来说,是菩萨思想,要广度众生,比起声闻乘来,要广大得多了。

在教义方面,这表现在最早出现的《般若经》中。《般若经》的主要思想是,法无自性,即所谓法空的思想。“空”,梵文原文是 nya,意思是“空虚”。许多大乘的重要经典,如《法华》、《华严》等,其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般若基础上。

什么叫“空”呢?《中论》第二十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藏书网道义。”“法”,指的是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成,本身是不存在的,所以称之为空。佛家这一套烦琐哲学,同我现在要讨论的东西,没有多么重要的关系,姑且置而不论。

总之,要讲悟,悟到了“无我”还不够,必须再提高一步,要悟到“空”。

中国禅宗的几个祖师爷所悟得的,也就是这个空。从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谈起。根据《坛经》把他们二人一段公案简略地介绍一下。上座神秀题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五祖念了偈以后,对神秀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对他是不够满意的。慧能是不识字的,也作了一偈,请一解书人题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许多本子作“本来无一物”,请参阅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页17。)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五祖认为慧能悟道,便把衣钵传给了他,并且说:“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神秀和慧能的两偈,其区别一看便知:神秀悟空悟得不够。

悟“无我”或者悟“空”,最好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主观条件,指的是心灵中的悟解;一个是客观条件,指的是适当的自然环境,以远离尘嚣的山林为最理想。

身处闹市也不是不可以静悟。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也许有自己的一套修养方法,这里暂且不谈。

佛家的禅僧或者接受参禅思想的诗人,据我的观察,有一套不同的办法。他们往往遁入深山野林最寂静、不受尘世干扰的地方去静悟。中国古诗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正表示了这种情况。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佛教(5)如何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