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品整理,就是重启人生

即使一个人的衣物、文件书籍、餐厨、日用品再多,也是好整的,因为他们经常被看见,并且被使用。他们是为居住者的生活服务的,只要我们以“理想的生活”为核心和目标,总能把那一大堆物品整理得清楚明白。

但往往影响家居环境和生活系统的是那些“没什么用,但不能扔”的东西。比如瑾瑜就有:朋友送的礼物(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的);小时候用过的小钱包,就是可爱;出去旅游带回来的小玩意儿;学生写的贺卡,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一份工作留下来的有价值的资料;还有写过的手账以及大量照片等等……这些东西,我们统统叫他们:纪念品。

面对这些“不用,却不能扔”的物品,有时候即使是整理师,也是有困难的。还记得吗?我的第一单上门整理,就是帮助生活整理师乐月整理她的纪念品啊~

而我呢,在长达一年半的自我整理中,也是把这一类物品放到了最后。在拥有了丰富的整理经验和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之后,才能有勇气去梳理我的过往和我的情感。

关于分类

我的纪念品太多了,因为从小以来,几乎没怎么清理过东西。经过观察之后,他们基本上就是两大类,“纸的”和“不是纸的”。当一个任务太大而无从下手时,那就把他分解开,大而化小。

纸的有:信件、明信片、贺卡、同学录,日记本、手账、“有意义”的纸片,上学时的资料、证书、奖状,照片。集中之后,很自然就把他们分成了这样的四类。凭感觉,右右脑的感觉。

但莫慌,我为左脑的你们总结出了规律:


对,照片就得专门一类,不为什么,他们是岁月最直观的记录。鉴于我是一个手机相册里照片数量始终不超过100的人,之后会专门写一篇照片整理。

关于筛选

第二次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筛选了。

先易后难,照片先来。在那些照片还需要冲印的时光里,胶卷是很宝贵的,即使后来的数码相机可以随拍随删,我们一般也是不会冲印废片,都是精挑细选。所以照片要处理掉的不多,除非是想“清除”对某个人或某段时光的印记。撕起来手累,用碎纸机吧。

余下的照片按顺序排好,最好的顺序是时间,代表着岁月如水般流淌,然后收纳进相册里。相册封面上贴好标签,写上时间和关键词,日后就可以像查找档案一样翻看相册了。

“有价值”的资料里可以做进一步的四分(“绝版”指的是我能否复制):

“绝版又不用”的奖状放进文件夹封存;

“绝版但还用”的证件、证书放进文件夹后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

“没绝版也还用”的资料放进敞口文件盒好拿取的地方;

“没绝版又不用”的是当时认为挺重要的直接碎纸机。


“与他人相关的”和“个人私密的”要装箱放好,但也先简单筛选一下。清理掉的不多,基本上是想不起来是与谁相关了,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的了,想不起来是什么事情的了……唉,这个脑子。

再就是“非纸质”了,做进一步分类:

颜值高的挑出来一些,摆书柜了,比如这把在宏村买的扇子;

实用性强的,比如我曾是巴萨球迷,收藏的杯子啊抱枕啊等周边之前一直放着,这次整理后就拿出来用了;

可以送人的,像我有很多周边,嗯博物馆、文化馆、历史文化景点、作家、作品和高校的居多,那是可以当礼物送人的,用一个箱子存放;

情感价值高的,就是那些我用过但真的舍不得扔的旧物了,用一个箱子专门存放。


关于收纳

集中分类筛选之后,不同类的物品的收纳方式就显而易见了。前面讲的差不多了,补充几点:

对一个物品的定义是你来定的,而不是看它本身是什么。比如一件衣服,真的不会再穿了,但是有很大的情感价值,承载着回忆,不能扔,那就作为纪念品收藏起来,而不是占着衣柜的空间。

如果觉得我以上的分类方式条理不够清楚,那可以按“使用频率”这样简单地“四分”:

封箱和装箱时可以用“俄罗斯方块”式收纳法,塞缝,节省空间,反正不经常拿取。

尽量直立收纳啊,无论如何都拿取方便。

要为纪念品专门设置一个区域,尤其是那些装箱后很少再取出来的。还是说,不要和常用的物品混在一起,不然环境和思维都会受影响而混乱。

纪念品整理不同于其他物品,可能会更加消耗体力、精力和心力。所以要专门空出一个大时间,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告诉自己:我是在与过往告别,我是在重启我的人生。这个仪式感是要有的。

纪念品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那纠结不清的感情回忆被理清了,随着分类、筛选、收纳、流通,都放下了;那好像被遗忘丢失了的初心又回来了,那个归来的少年,原来一直在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念品整理,就是重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