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币车大V看迷文化

传统大众媒介环境中,大量消费媒介的受众被称为“沙发土豆”(couch potatoes),而在当前币车的社区中,很多币车大V附带的主动受众,是积极寻找大的“迷”(fans)。

01迷的定义

“迷”指粉丝,也指“迷的现象”(fandom)。

亨利.珍肯(Henry Jenkins)1992年《文本的偷猎者》一书中认为迷指“狂热的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

杉德卫斯(Cornel Sandvoss)《迷研究》(2005)一书中认为迷“固定的、有规律的、情绪性的投入一个流行故事或文本”。

币车社区中币车本身就是一个文本,使用消费币车文本的币友就是迷。

迷通常以群体形式出现,是相对于主流受众的小众群体,虽然迷之间对币车文本的关系不同,但他们都建立和维持与币车的情感联系,并具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社会和币圈文化分享的基础。

02迷研究阶段论

《迷研究》一书绪论中,指出迷研究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迷是美丽的”,该阶段的迷研究延续了费斯克的论点,指出受众得以挪用文本并再生产文本,迷群有了对抗主流媒体的空间。网络赋予受众权力,科技赋予受众向主流挑战的权力。该阶段实现了从“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到“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的转变。

如,币车社区作为一个媒介,深知迷群不可小觑,在推出APP之前先内测,然后再经过团队运作,完善机制,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舒适感,完成了从“币车对币友做了什么”到“币友对币车做了什么”的转变。

第二阶段,学者发现在迷群中同样存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阶层,但迷群的文化资本是其对偶像文本累积的知识,而非社会既定的世俗陈规。但迷群毕竟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也有社会的高低结构之分。

简单说来就是抱团,但是抱团的人基本势均力敌,大部分是这样的情况,你是大V,那你身边的人都是大V,你是小韭菜,也上不了大佬的圈子,所以真诚带我币车小小妹的你们不嫌弃我是小韭菜,真是不胜感激。

第三阶段的迷群研究是当前迷研究的主流,试着回答迷的目的何在。入迷行为代表着一种情感的依附和寄托,所以研究主动的受众——迷,也就是“藉由研究他们来理解这个媒介社会中,我们心中对社会、政治、文化的现实和认同”。

也就是说在,币车社区中,币友与币车方的共识是否已经达成,来自于我们币车是否对我们的币友足够了解。

03结论

1)受众不再是“受”众,而是币车文本的共建者。按照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迷可视为最主动的受众,是币车内容的生产与消费者、是想象空间中的观看者和表演者。

后现代媒介景观中的人们身份是多元流动的,在消费媒介币车中找到自我认同,建构自我身份。

2)媒介不再是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网络社会中虚拟与真实的界限模糊,使人们得以迅速建立联系,但又同时疏离受众与现实以及地理意义上接近的他人。

币车这个媒介环境中币友的媒介使用行为,建立在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之上,他认为人在延伸自我中留恋自身的影像,并陶醉不已。

这样的媒介消费是愉悦的,创造了一个多元的、差异的、易变的流动空间。币友在币车影像中看到自己,进而肯定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我拍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迷故我在”最佳解释。

3)币车迷是消费社会中的组成部分。“大V”以及“粉丝”等消费话语结构中的许多符号已抽离了它原本的能指, 具有神话般的意指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从币车大V看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