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对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了:用输出倒逼输入。
那输出的方式究竟有哪些呢?
我们来跟脱不花同学系统地学习一下四种输出方式。
第一、记笔记。
这是最常见的输出方式,脱不花推荐的方法叫“两轮笔记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一次学习,都要把笔记分成两轮来做。
第一轮,是在学习的当时来记笔记。可以把笔记本从中间画一条线,左边记老师当时说了啥,或者书上写了啥;右边记当时知道这个信息时,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记笔记的时候,要专门开一列,来记自己当时的想法呢?因为记笔记,其实就是缝合。把新知识缝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网络里,记录你的感受和联想,就相当于连接了自己脑子里原有的知识。
但是要注意,在记录的时候,不用记下所有的东西。你只需要记最重要的信息和关键词就行,千万别记多了。因为如果你只顾着埋头奋笔疾书,你就会看不到老师的表情、状态,反而漏掉了更多更重要的信息,还可能会丧失跟对方交流的机会。
如果你真的特别担心笔记不够全,很简单,在手机上下载个录音软件,讯飞语记,就可以把录音转成文字速记。真的有遗漏的话,你对照着速记看一眼就行了。
这是第一轮笔记。第一轮笔记最好用手写,记忆的效果更好。到了第二轮,就要对照着关键词和速记,再完整地梳理一遍。
梳理什么呢?梳理你自己的逻辑。对方当时怎么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内容对我有用?哪些内容冲击了我的观念?重新按照自己的逻辑,把它整理出来。
注意,两轮笔记之间的时间,不要隔太久。最多一天,就要做二次整理。
我前一段时间在海南学习,人民大学的老师课讲得非常精彩,内容也相当丰富。但我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已经寥寥无几了,原因就是没有及时整理笔记。
第二、讲课。
学习了知识,到底有没有真正消化,最简单的验证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
脱不花推荐的方法,叫做“十岁假设法”。
就是你假装把学到的知识,讲给一个十岁的小孩听。
为啥是十岁的小孩呢?因为十岁的孩子有这么一个特点:所有具象的事物,他都已经能懂了,但是所有抽象的、复杂的概念,他基本上理解不了。
这就倒逼我们,不管我们学的是量子力学、古典文学,还是商业金融,原样转述是没用的,一定得能把概念转化成具体的例子,才能让一个十岁的小孩听明白。
那你在讲课的时候,马上就能发现,哪儿卡住了,讲不下去了?逻辑能闭环吗?对方如果追问我,我能扛得住吗?我能举出例子,让对方更明白吗?如果不能,马上回去再学习,因为这说明,咱们还没有把知识彻底地消化掉。
比如,把博弈论这个概念讲给一个十岁的孩子听。 博弈这个概念,小孩肯定听不懂,我们必须要转换。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囚徒困境这个故事,孩子能听懂,但讲完之后,孩子可能只会理解两个囚徒之间的博弈,孩子可能会问:“那人多了,还会不会博弈呢?”
这个时候,就要多举几个例子,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吃”,也是一种博弈。讲完之后,孩子理解了,但还不够,你还得帮他把博弈的概念和他真实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那就可以跟他讲讲:“你看,在学校里面,你们几个闯了祸的孩子,老师要求你们分别地、一个个地去承认错误,这其实也是一种博弈。”这样,他才能理解得更深刻,也能记忆得更牢。
这三步讲完,一个十岁的孩子,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博弈。
这个讲课的过程,倒逼着完成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具体例子。第二件事,你必须在真实生活里,去调用这个知识,勾连这个知识。
这个过程特别有价值,可以说,学以致用的精髓就在这里。
当然,以上说的十岁小孩,是个假想的对象。实际上,你可以把你的所学讲给任何人听,比如你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可以。
如果在你转述的时候,对方都能听懂,而你自己也觉得说得很来劲,还能扛得住对方的追问,那这个知识,在你这就算被消化了。
下个周六,我要给九岁女儿班里的孩子们分享一本书,这个方法来得非常及时。
第三、会迁移。
迁移这一步是输出的核心。
什么叫迁移?就是能把A知识灵活应用到B领域,能把B知识迁移到C领域用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学以致用的高阶状态。
那怎么实现知识的迁移呢?
其实说穿了特别简单,就是每学到一个知识,强行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所学的这件事,它能用在什么地方?
比如你今天开始学心理学,知道了“心流”这个知识,就是沉浸的心理体验。你就必须要逼问自己:心流这件事,我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你可能就会想到,管团队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比如一个赛艇队,比赛的时候要步调一致,用力均匀,这是集体心流。从消化概念,到想象应用场景,就往学以致用的方向,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注意,这里你一定要连续地追问自己,尽可能多想几个应用的方式。比如,你还可以强行用这种知识,来联系到自己的工作当中。比如你是做市场营销的,那下次拍广告的时候,你就要求互动效果要多,因为用户有参与感的时候,注意力就更容易沉浸下来,就更容易出现心流。
当你不断追问“这个知识能用在哪里”的时候,应用知识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接着你还要问第二个问题。
2.这个知识不能迁移到什么地方?
来看一个例子。比如,有个人告诉你一个经验:要想提高下属的积极性,就用提成制。员工给你挣多少钱,你就给他一定比例的分成。
一般人学到这,如果被说服了,回去马上就要把提成制用到自己人身上。
但是,你一定要逼问自己:这个知识在迁移过程中,有没有不能用的场景?
这时候你就得问问,他的经验是在什么背景下长出来的?也就是说,他的团队、他的业务是什么样的?组织类型是什么样的?
很快你就会了解到,对方是保险行业,是一个相对松散的、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团队。
但对你来说,你管理的可能是工程师团队,这是需要高度协作的团队,个人的贡献并不能简单地切分出来。这时候你就明白了,他的经验很好,但是,由于我们团队的背景不一样,那个知识,我迁移不到我这儿来。我应该有选择地去使用我所学到的东西。
在知识迁移的时候,你不仅要多想几个可以“迁移的地方”,还要多想几个“不能迁移的地方”。这样,你才对知识的应用和学以致用的过程,建立自己的手感,这才能实现举一反三。
第四、列清单
知识都会举一反三了,说明这个知识已经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了。但是,真正的学以致用,一定有艰难的一跃。
这个跃升是什么呢?就是光想不行,还得真干,而且还得给自己列出一张操作清单。
我认为这是脱不花的干货,是这个高中都没拿到毕业证的女生,成功的方法论之一。
脱不花认为,你真干了之后,只有能拉出清单来,知道所有操作的关键点在哪,能做出这样总结,才算把这个知识真正地内化和固化成自己的能力了。
脱不花还举了自己一个例子。当年她一点经验都没有的时候,公司让她做直播。首先是学习,该记笔记就记笔记,该讲给别人听就讲给别人听,该举一反三,做知识迁移,走完了前面说的每一步路。但最重要的,还是得去播一次,实战一下,然后她就真得去播了。效果当然不太好。但脱不花厉害之处在于,她马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拉一张操作清单:哪些动作是对的,观众有正反馈;哪些动作是错的,观众咋没反应。
这么一来,她前面学到的所有知识,就全部被印证了一次。
那好的怎么固化下来,不好的怎么去修正,脱不花强迫自己写了10个要点,努力把所有细节全部覆盖到。
这就是清单的好处,它会倒逼你穷尽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思考。
当有了1.0版本的操作清单,脱不花再去学习,再尝试,再迭代清单,从1.0版本到2.0、3.0……10.0,一直到现在,“怎样做直播”这项能力,就长到了脱不花的身上了。
所以,拉操作清单,是脱不花认为巩固学习和建立自己能力的最好方法!
脱不花还将自己这些年列过的一部分清单合集倾囊相授,实在是宝贝呀。我也原原本本抄录在文后。我们就要向脱不花这样的优秀者学习,学他们的精神,也学习他们的方法。
当然,众所周知,写作是最好的输出方式之一,但脱不花在文中没有提到,我们也就另外再讨论了。
附:
脱不花的清单(良心干货)
书面表达清单
1.大多数人的“写”都不能称之为写作,定义为“书面表达”更为准确并有效。
2.多年前不知如何下笔时,毒辣端庄告诉我八个字:“眼前有人,对他说话。”至今仍位列我得到过的最佳建议Top3。
3.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相对,区别在于没有情境和场景,执笔者必须靠自己的文字为对方完整的创造出情境和信息链,并且带动阅读者的感受,快速调频。
4.强制自己养成动笔习惯,哪怕只是在朋友圈写个每日清单。
5.一件事能被称之为“习惯”、意味着定时、定量、规律进行、产出明确。
6.书面表达的基因是永远比口头表达更正式、所有要素的分量都变得更重。所以尽量不要在书面形式中表达负面情绪,不要隔空撕逼,姿态非常难看以及会留下证据。#诚心绝交除外# #但多数都会后悔#
7.慎用形容词副词。能不用就不用。
8.眼下最常见的书面表达是微信和邮件。除了私人关系,其他来往,切勿失了分寸。时常问问自己:“我和人家很熟吗我这么说话?”
9.为了便于对方Get到你的点,主动划重点很重要,说正事绝对不用语音、能用清单的不要起承转合,一个邮件最好只说一件事。
10.PPT会毁掉你的书面表达能力。
11.所有伟大的写作者的秘诀都是:一直写。
快速写作清单
1. 坐下来,开始写,并且给自己设定一个看得见的完成时间。
2.所谓“看得见的完成时间”,是指十分钟、半小时或者四十分钟,不是指“这周内”或者“下班前”。超过一个小时就不再叫“快速写作”。
3.务必暂停所有社交媒体,尽量减少外部干扰(老板或者客户召唤例外)。
4.快速写作任务,通常是特定场景、特定目的下的写作,而不是创作。也许是一封说明情况的邮件、也许是一篇临时发送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又或许是一份紧急情况汇报。总之是要提供给明确、具体的目标对象来阅读的。
5.一个最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技能是——目标感。不仅仅是意识,而是一种具体的能力,能对形势作预判,知道当我提供什么东西、就能达到什么目标。
6.因此快速写作的头号要诀是:理解应用场景,充分了解你的文字会在什么场景里、什么背景下、被什么人阅读、用于什么用途、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动手前,先把这五个填空题填好。
7.快速写作的第二个要诀是找到最易于快速展开的文本格式。不要在格式上浪费时间。因此,清单体是最好的基础格式。清单体无以比拟的优势是对信息呈现的便利性和格式的可扩展性。在此基础上,开头加个故事可以成为微信公众号文章,前后加个敬语和背景说明可以包装成汇报材料……
8.快速写作的第三个要诀是适当代入情绪,但不要情绪化。陈述事实,不宣泄情绪,但是需要带着感情,请务必相信,你的真实情绪是可以透过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组合感染到阅读者的。
9.如果目标读者为多个人,要找到让每个人觉得“只对我一个人说话”的感觉。
10.研究和理解不同阅读场景中对文字的不同要求:
a) 微信公众号文章,用户往往一目十行,是典型的“屏阅读”,即以一个手机屏幕能呈现的内容量为基本阅读单元,所以需要短段落、金句突出、一屏只呈现一个核心信息。而且用户以屏为单位的阅读,调度情绪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快速写作中不可使用感叹号或表情符号。
b) 在微信对话框中发送文字内容,字小且密,所以即使是复杂沟通也需要主动分成不同的对话段落,而且每一层意思讲完,要等待对方回复再继续发送下一层内容,避免把复杂表达“扔”给对方。这是基本礼仪。
c) 在邮件中,切不可发送没有正文、只有附件的邮件。而且,附件是用于补充邮件正文无法呈现的内容的,也就是说,能够用正文呈现的内容,就不要挂附件。
d) 在那些可能被作为邮件附件相对正式的书面呈现甚至纸质呈送的内容中,要额外重视敬语和标准格式。
11.不畏难,动手练。每当想等着开个会再说的时候,先试试能不能用十五分钟写封信把问题解决掉。
管理经验总结清单
到目前为止,罗辑思维团队已经超过180人。远远超过三年前我的预期。有点懵。所幸至今为止这依然是一支非常有个性的队伍,我其实花很少时间在管理上,全靠团队自我运行。总结一下我的全部管理经验,不过如此:
1.尊重人、重视人、相信人。不是指“人”这个群体或者“人才”这个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个体。
2.想法设法请到最聪明的人,给出力所能及的最高待遇。
3.人为制造团队的紧张度。
4.尽可能提高透明度。
5.一刻不停地进行人员、流程、业务精简,保持足够的张力。
6.不妄想系统性一揽子解决方案,遇事,从具体处入手,以及第一时间上手。
7.不要做任何日后不可对人言之事。
8.彻底消除猜测、掂量、试探等同类恶习。
9.培育一套建设性的语言体系。
10.合伙人无论利益还是价值观或工作方式,均是绝对的一致行动人。无条件信任合伙人。绝不猜忌、绝不保留。
公开表达清单
怎么在公开场合的讲话与表达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嘉宾?
1.最重要的是知道听众想要听什么(标志是他们会发朋友圈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想说什么。
2.给干货,在公开表达中干货主要是两种:方法论,或者新数据。而不是感受和洞察。因为后两者虽然非常有价值,但往往需要听众拥有与演讲者相同的阅历和处境才能领会,因此普适价值不大。
3.事先了解流程,提前到场,知道在你前后讲话的人都是谁、会说些什么。
4.在讲话中对其他演讲者做呼应,是一种非常有效而且得体的能力。
5.了解主办者的意图,讲话过程中至少两次要呼应主题以及给主办方不遗余力的捧场。
6.准确界定自己的目的,一场讲话只传递一个核心点。只有特定方向、很少量的信息类型是便于大众传播的,因此要把目的和表达的内容/形式对应起来。
7.用真实的事件或者数据作为引子切入,而不要用故事、笑话,后者会使人看起来特别油滑。
8.为观众准备呈现核心观点的PPT图像或者金句。(要不大家怎么发朋友圈传播你呢)
9.事先做一次个人“洗手间彩排”,一是对着镜子校正一下自己的穿着打扮,检查一下是否有不当之处;二是大致上掐一次时间,相信我,大部分人登台之后并不知道“五分钟”、“十分钟”是什么概念。
10.不欺场。不重复使用耳熟能详的老内容,为每一次活动都要做个性化准备。
11.不托大。至少比登场时间提前半小时到、延后半小时走。
12.充分理解和体谅主办方。无论规模大小,办一次公开活动都非常辛苦,除非是与演讲内容相关,否则不提需要主办方额外照顾的条件,体谅活动中的细节不周之处,配合主办方的各种安排。
13.尽量避免让双方助理反复纠缠传话,可以让同事帮忙准备素材,但不要让助理替你写稿,自己处理自己的内容事务非常必要(助理这种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尽量不应该存在的存在)。
14.在口语表达中只铺陈一层逻辑关系。千万不能出现大一小一A一撇。
15.不是每场活动都会令人愉快,但是既然来了就尽量为自己做到最好。
16.幽默其实没那么重要。不要把幽默当成目的。
17.现在的大部分演讲已经没有演讲台了,所以你从皮鞋开始就要比平日更正式。
18.捏着鼻子在网上回看自己的演讲视频,是改毛病的最好方式。
19.不要做复杂层次的PPT,否则你的现场演示一定会出问题。相信我。而且这个真的不重要。
20.懂得说不。知道什么活动不参加更重要。
面试清单
1.相信前五分钟的直觉,犹豫就等于不合适。
2.能把人的潜力彻底区分开的是TA的准备度。任何事都难不倒有心人。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3.如果TA不能在二十分钟里取得你的信任,那肯定以后也不能取得你的合作伙伴的信任。
4.观察对保洁、前台、服务员等不相干的人的态度。
5.观察在等待候场时的行为。
6.所有不能或者不愿直接正面回答问题的人一律淘汰。
7.注意TA提出自己的薪酬要求时的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聪明的人在提出条件时会同时给你下决心接受这个条件的理由。
8.鼓励TA问问题,看能问出什么质量的问题。面试官最有价值的问题之一是“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而当事人最高明的问题是无论是否加入公司,对自己都有价值的问题。
9.要好看、要好看、要好看。
求职清单
我在得到负责终审面试。但经常会发白日梦,看着眼前的人,琢磨如果我是Ta,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会做什么。时间久了,这套代入法,成了一种练习,一种面对不同问题的沙盘推演。很好玩。也是内观、自省的方式。
1.我不会海量投递简历。因为我自己的注意力不可能做到覆盖这么多目标单位。我会把所有目标单位按照自己的评价体系,分出梯队,一次只给特定的三四公司投简历。一批如果失败,再启动下一批。
2.对我来说,值得纳入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公司成长性、能担任重要岗位的时间周期、薪酬、认识牛逼人的机会和频率、是否可以获得特别敬仰的师父、行业先进性、与我特长优势的匹配度、招收同龄同届人员的规模、公司整体的审美水平。每一条都有不同的权重,背后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以后找机会说。
3.我会在在投出简历之前,做足功课。包括:研究这家公司的官网或者官微、认真阅读媒体动态特别是创始人的讲话、体验这家公司的产品尤其是非主力产品、上论坛或者贴吧看看相关评论但不尽信。
4.我会把投出的每份简历视为对这家公司的一次特定的沟通,因此没有标准简历一说,每份简历都是专门准备的。
5.简历的核心内容只会有一页,其他皆为附件。在简历首页我只会提供有助于建立信任的基本信息,比如毕业院校、取得的最高荣誉、以及能为我背书的人、希望谋求的目标岗位、能力匹配情况、还有一张体面的标准照(而不是艺术照生活照自拍照)。这些信息要尽可能简洁,因为他们的作用只有一个:让对方愿意看下一页。在下一页中我会开始提供附件:我对公司的认同和对目标工作的理解,我以往的实际经验和相应的证明人,我的其他背景资料,主动提供社交媒体账号。我竭力证明的不是我有多牛逼,而是我是一个可信靠谱的人。
6.当然,如果我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我就再也不会面临这种向多家非特定公司投递简历的情况。因为如果我足够努力和友好,我在要换工作时必然已经能够:经常接到工作邀约;有特定的转换工作的目标;能找到合适的中间人帮我把简历和意向传递给对方。
7.我在发送简历时,不会抖机灵、不会耍幽默,只会老老实实的写一封诚恳的邮件,把核心信息写在邮件正文里而不是扔在附件里,用最小的格式把简历做成附件,发出。考虑到简历实际上会在不同人之间传递,我一定不会附上特别大的图片或者其他文件,也不会需要对方多次打开不同链接,而是一个可以快速打开、一次性看完的信息组合方式。
8.如果我极其渴望一份特定的工作,我会努力在投递简历前,做一些外围的示好。比如结合自己的专业,帮这家公司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情。例如罗辑思维今天的数据分析主管在入职前曾经两次帮我们做了公开数据分析工作,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又激发了我们对他的感激和认同。
9.在面试时,进入公司现场,注意感受整体氛围,是否够开放?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很多交流?每个人的状态看起来如何?你的直觉感受是怎样的?
10.面试时用简洁的表达方式。有问必有答,回答中可以经常引用和提及你在做功课时获得的公司信息。表现出对公司的熟悉度。
11.表现出愿意学习的态度,但要表达你能为公司做的贡献,而不是表达你是来学习的。
12.对薪酬问题,用坦率的态度直接谈,有弹性,但也要有底线。弹性让我不错过长期来看的好机会,底线让我避免掉进坑里。一家好公司的基本标志就是愿意用高于中位线的水平请人。但是,让公司觉得你比想象的便宜,总比觉得你有点偏贵了更好。如果在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