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中国制造报告20讲

0发刊词:看清脚下,才能读懂未来

1.不是转移,是溢出。

2.越南只能嵌合在中国供应链忘网络中。

3.中国民间经济活力大。

4.商人群体在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经济的空间和政治的空间演化成两个次元。

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会不会被取代,中国制造业的壁垒在哪里。


0导论:制造业如何塑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1.崛起逻辑: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盘,以及面临挑战

2.节点时刻: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意味着什么?

3.枢纽升级:“世界工厂”是一种怎样的结构

4.新南洋:“世界工厂”向海外扩张

5.商人秩序:未来经济的一个可能性


01供应链:中国制造业真的在向东南亚“转移”吗?

中国制造业是一个体系

美国技术牛逼是因为有一个拜杜法案->创新速度->大规模外包

保证弹性->不做专业化。->利用供应链网络,来满足效率和弹性。

中国发展出了一个供应链网络:兼具效率和弹性

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02企业家:如何实现“从0到1”?

企业家:创造性破坏,从0到1,需要想象力

职业经理人:把1做到100,需要执行力

文明的标志是从身份到契约。契约能够有效实现的基础,是法律体系和信用机制。

真正的想象力需要巨大的勇气。

在经济发展中,只有人是真正的能动性要素,其他各种要素都只是环境条件。人能够做到的是,整合既有的环境条件,以想象力和勇气,在原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03贸易摩擦:真正的根源在哪里?

贸易摩擦的本质,是西方国家在面临社会内部财富分配问题时,采取的一种对外的政治手段。

在国际政治的层面上,贸易摩擦是全球经济治理只需与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不匹配的结果,在根本上是当下国际经济秩序的治理问题。


04机遇:越南凭什么做“世界工厂”候选地?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的土地虽然很完整,单印度市场却高度破碎。表面上看,印度是一个有几十亿人的巨大消费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实际上,它内部是几千个没法用统一规则去约束的小市场。

越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外贸环境好。儒家文化圈,入世取向,有发展欲望。

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要面对美国的高关税,越南却享受着来自美国相当友好的关税政策,在一种特定的意义上,越南与美国可以别视作一个关税区,而中国却处在这个关税区之外。这就相当于越南的制造业在于中国竞争时,被动地获得了一种关税保护。


05嵌合:为什么越南人说“因为我们有广州”?

结论:越南不能发展自己的供应链系统,因为有广州。(代表中国东南沿海),越南制造业自身的供应链,通过“广州”和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深度嵌合在一起。

在中国向越南制造业企业转移中,存在着一个本质特征:不是整个产业的转移,而是特定生产环节的转移。

国家经济发展的策略,要考虑的不只是经济,还有国际安全环境。经济问题从来不只是经济问题,很多时候,它会变成一个政治问题。


06身份:独立意识对越南意味着什么?

越南的自我意识:独立、自由、幸福

一个国家要考虑的不只是经济,还有安全。这时,经济问题就变成了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的真正答案,往往深藏在另一个地方,那就是历史。

博物馆里面对于历史和文物的展示方式,就是这个国家历史观的凝练表达。


07困境:越南为什么成不了下一个世界工厂?

越南的最终结果:在贸易上,越南会嵌合在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中,在生产上,越南又会嵌合在以中国供应链为中心的东南亚制造体系中。



08升级扩张:珠三角制造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转型升级,供应链扩张。

珠三角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趋势,就是台资企业撤离,伴随着大陆民企的迅速成长,这种成长和台资企业的培育和拉动有分不开的关系。

为什么低技术制造业的终端厂商转移走了,就业者的数量却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大部分生产流程仍然留在国内,许多员工只是从终端环节流动到上游环节。

高技术产业中同样存在低技术生产环节。现在,各国之间已经是在工序层面跨国分工,从中国转移出去的环节,往往是低技术环节。


09隐性知识:为什么制造业中机器无法完全替代人?

经验,肌肉记忆

隐性知识难以传播,只能在实践中生成和传授。

越是用机器替代人,就越需要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专业化,才能让机器发挥作用。而越是专业化标准化,就越是脱离不开规模化的供应链体系。

我们通常在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可以规模化传播的知识;但还有一些知识,没法规模化传播,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悟出来。后者,就叫做“隐性知识”。

考虑到制造业中的隐性知识部分,对供应链网络的分析就必须加入一个新的要素了,那就是掌握丰富隐性知识的人群的规模。


10人才红利:可以”小用”的“大材”从哪里来?

通常说到中国的人口红利,都是说人口规模大等等,但我们很少注意到还有一种特殊的“人才红利”,它来自于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过程。

中国的历史发展路径,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囤积出了一个庞大的特殊人才库,在市场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个庞大的人才库在短时间内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中国很有可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形成一批新的“大材小用”式的人才库,它可能来自于中国特殊的高等教育普及率。


11重化工业:中国工业的基础设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几次工业革命的逻辑差不多都是:当生产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组织技术同样也得发生重大变革,新的生产技术找到了恰当的经济组织形态,然后才能规模化地展开。

创新的本质特征就是不可预期,只要是不可预期的东西,那就是跟“计划”相违背的,所以创新很难在计划经济中诞生。

虽然第一次引进没能让中国发展起有市场活力的大化工业,但是让中国拥有了关于大化工业是什么样自的必要的“隐性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施展-中国制造报告2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