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平团队,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拖延心理学》这本书。
第二节:沟通中的你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 罗纳德·B·阿德勒等
权威的人际沟通入门教材,再版15次,中文译本销量数十万。
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1、“看入人里”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
2、“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时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3、“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这本书的的特点是完整,它是一本沟通的教科书,不同于许多注水的沟通书籍,它的内容有许多基于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可以说是成为沟通高手的基础课。 在这本书中,你将学到:
1、自我的情绪和知觉,对沟通的影响
2、高效倾听的方法
3、增进沟通分为和处理人际矛盾的方法
二、沟通中的你自己。
今天是我们阅读《沟通的艺术》的第二天。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的这个部分的内容,叫做看入人里,也就说在沟通当中,先看自己
今天的讲述结构是这样的,首先我会跟大家讲,沟通是怎么塑造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的。
第二个部分,会跟大家说,怎么样去做认同管理,认同管理就是我们用沟通策略去影响别人怎么看自己。
最后一个部分,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的知觉和情绪对于沟通的影响。
首先,咱们来看第一个部分,沟通是怎么样塑造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看待自己的方式,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自己,这个东西就叫做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你对自己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知觉,比如媛媛的自我概念,就是我心目当中的自己,比较稳定的知觉。认为“我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我特别乐观,我是典型的积极心理的人,容貌大概六七十分,看着不会不舒服的这么一个分数。”
我对自己的每个方面,都有一个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自我概念。
接下来,要介绍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自尊。
自尊跟自我概念是什么关系呢?作者说,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部分,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你认为自己有没有价值,价值高,还是价值低?
比如刘媛媛的自我概念,我认为自己没那么好看,性格方面有些争强好胜,那么我的自尊,就决定了我怎么看待我的这些自我概念。
其实“我是好胜的”,“我是不太漂亮的”,这些都是自我概念,而自尊决定了我怎么看待他们,就这个关系。
解释清楚了没有?比如我很喜欢自己争强好胜,可能争强好胜在你那就是个缺点,你认为它让你不幸福、不快乐了,但对我来说,它是我进步的动力,所以我很喜欢。
这就是自尊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接下来,我们就要看一下,沟通是怎么影响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会被什么影响?第一个,跟沟通相关的性格特质,至少一半是跟生物性的因素有关系。
比如你这个人是外向型的,还是害羞型的?
你使用的沟通方式,在某个意义上说,是被性格决定的。
人都有哪些性格?有五大性格特质,包括外向或者内向,和平或者敌对,开放或者不开放,神经质或者稳定,谨慎或者随意。
我对比了一下这五大性格特质:我是内向型的、敌对型的、开放型的、稳定型的和随意型的。
但是我对自己的评价靠不靠谱?没有那么靠谱。作者说,如果你发现,因为你的某个性格因素,比如敌对,而造成沟通挫败的时候,你要记住两件事情:
第一,我们在这些特质上,并不是一个全有或者全无的状态“你就是外向型的,你就是内向型的”,不是这样的,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当我们定性自己性格的时候,最好不要直接下定论,我们最好这么去表达:“我可能有三分安静,有七分自我控制,有五分忧虑”等等,可以这么说。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其实你好像是具有害羞跟攻击性的一些倾向,你仍然可以在沟通过程当中,相当程度的调整和控制。
并不是说我害羞,就没办法跟别人接触了,我可以学习怎么样主动跟人接触,我有攻击性,我也可以去学习礼节。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沟通方式。
我是外向型的,可能沟通方式是这样的,你是内向型的,沟通方式是那样的,但是我们的自我概念,决定了我们怎么样看待自己的沟通方式。
比如我是个高自尊的人,不认为我的内向有问题,也不认为我身上的敌对性有问题。
所以大家理清楚这个关系,性格塑造沟通方式,而我们的自我概念,我们的自尊会决定我们怎么样看待自己的沟通方式。
比如有人认为安静的人是懦夫,但有人认为安静、善于倾听是个好事情。
这是我们跟大家介绍的,你的自我,首先跟生物性有关。
第二,社会也会影响你的自我概念,为什么这么说?
假设你现在没有父母,也没有朋友,你根本就没有活在世界上,也没有活在中国,你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而且那个小岛上什么人都没有,请问在那个小岛上生活的你对自己的评价,会跟现在的你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吗?
完全不一样,新生儿并不是一出生,就有那种认识自己的能力,他们是借着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评断自己的。
当小孩学习了说话,并且听懂了别人说话之后,别人跟他说的话,尤其是那些重要的人跟他说的那些话,对他的影响,对他自我概念的发展特别大。
什么叫重要的人?比如妈妈、爸爸、老师,这些人对小孩来说特别重要,特别权威。
他们可能天天跟孩子说:“你好可爱,我爱你,你怎么这么懂事。”他们也有可能跟孩子说:“你怎么回事,为什么就你做不好。”这些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孩子了解自己的途径。
所以他天生是信任大人的,他会照单全收你所有的评论,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了解自己,他们只能接受身边的人,对他们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评价。
当他长大以后,可能这些人的影响,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大多数人30岁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就已经不会发生那种戏剧性的变化。
除了评价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之外,社会比较也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
如果没有社会比较,你周围没有其他人,你不知道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你也不知道自己是优,还是劣,社会比较不仅决定了这种优劣的感觉,也决定了我们要和别人相同,或者不同。
比如我跟别人一比,发现别人都一样,只有我一个人跟别人不一样。
比如别的女孩子穿裙子,只有我一个人穿裤子,他们会不会觉得我是个怪物?
我一比较,就会决定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到底是要跟别人一样,还是不一样,我到底要当那个怪物,还是马上把自己的裙子也穿上。
这就是社会比较,对我们的影响。
到现在,我们已经对自我概念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它有很多特点,比如它是主观的,你心情好的时候对自己的感觉,跟心情不好的时候对自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另外,你的自我概念受到周围人评价的影响,而周围人的评价可能是不客观的,可能是歪曲的。
所以我们的自我概念,并没有那么客观,是主观的。
另外一个特点,自我概念是抗拒改变的。你对自己的认知,有时候是根深蒂固的,这被称作是认知的保守主义。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概念,会引导我们寻找那些支持我们自我概念的人。
比如高自尊的人,他们在找对象的时候,他喜欢找那些他们喜欢的人,但是低自尊的人就会屈就自己,会选择跟自己并不太喜欢的人去结婚。
这意味着,我们很少能够积极主动看一下,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反正我们一直会做一些事情,增强我们对自己原来的认知,增强我们熟悉的自我概念。
而且这种增强不仅体现在维持一个讨人喜欢的自我概念,比如外向。
很奇怪的是,即便过去的自我认知是不好的,人们也会坚持。
比如有些女孩明明整形之后很好看,很有吸引力,而周围的男孩子都很喜欢她,她不相信,她就觉得自己特别丑,即便她的外形已经变了,即便周围的人对她的评价也变了,她就变不了。
这就意味着,我们会抗拒修正一个不正确的自我概念。
第二个固守不正确自我概念的原因,就是自欺欺人和缺乏成长。
在这,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新的概念,叫自我应验预言。
自我应验预言跟沟通有什么关系?
咱们先看看,自我应验预言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我就是自我应验预言的受益者。
我每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觉得我一定能做到,比如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我去面试,我就觉得我一定能够面试成功。
当我抱有某种期待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跟期望一致的行为。我觉得自己能够面试成功,我在面试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主动表现一个面试成功的人该有的样子。
后来我真的面试成功了,反过来就强化了我当初的期待,我就会想:我的认为是对的,我就是一个很会面试的人。
自我应验预言在生活当中很常见,比如有些人就认为别人不喜欢我,他就会表现出跟期望一致的行为,就很懒散,不太积极去交往,结果别人真的表现出了不喜欢他的样子,最后就强化了当初的期待:你看,别人果然是不喜欢我。
还有一些人在公开演说之前会紧张,然后他就开始有一些自我应验预言,说“我一定表现不好”。最终他们真的就表现失常,又强化了他的预言。
自我应验预言的第二种形态,是别人加强的预言。就是别人的期待,可以造就一个人的行动。
最著名的例子,是一个心理学研究。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他们告诉一个小学的教师:“你们学校里面有20%的学生,他们的智力非凡,他们将来不得了。”
事实上,这20%的学生根本就不是什么智力不得了的人,就是随机选出来的。
结果是八个月之后,这些不平凡、神奇的20%的学生,他们在IQ上确实表现出了较高的分数,比那80%的孩子表现要好。
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孩子表现的优秀,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比其他同学优秀,是老师天天跟他们讲“你们就是比别人优秀”,是老师天天相信他们能够做到,最终他们就做到了。
所以这就是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自我应验预言,对于塑造自我的概念,有强大的影响力。
说到这,咱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我概念了,而且也知道自我概念是怎么样被沟通影响,以及又是怎么样去影响沟通的。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要把焦点放在认同管理上,我们怎么样通过自己的沟通策略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作者介绍了一个概念,叫公开自我和隐私自我。
什么叫公开自我跟隐私自我?特别简单,你有一部分自我是不会对外公开的,你想想看,是不是有一些动作在有人的时候,你是绝对不会做的,私下的你跟公开场合的你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你就是在做认同管理,你在管理别人对你的认同感。
认同管理有几个特征:
首先,我们都希望建立多元的认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哪怕是在一天当中,我们希望得到不同的认同:一个有用的员工,一个负责任的爸爸,一个友善的邻居等等。
认同管理对有些人来说,人家是有意识的做,人家是在有策略的做,但对另外一批人来说,是不知不觉的,他潜意识其实就在做认同管理,但自己不知道,所以他会觉得我没有,其实每个人都在做认同管理。
我们要怎么样做好认同管理呢?
作者说,在面对面的沟通当中,我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管理坐在对面的这个人,对我们的认知。
首先是从举止上,举止包括我们说的口语和一些非口语的行动。
然后我们可以从外貌和配备上,去管理对方对自己的印象。
这个就不多说了,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教科书每一点说的都不深,实际上举止、外貌跟配备,确实对于别人对我们的印象有影响。
你开什么车,肯定会决定别人对你的看法,你长什么样,肯定也会决定别人对你的看法。
不要说长什么样子,开什么车都不重要,我要自己看得起自己,但确实如果你想要做认同管理的话,你就在举止、外貌和你的配备上多多注意。
这是这个部分,作者教会我们的事情。
最后我们再介绍两点,一个是知觉和沟通,一个是情绪和沟通。
知觉差异会造成沟通的困难,什么意思?什么叫知觉差异?
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样,即便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看来,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
我们每个人知觉的形成是经过四个步骤的。
第一个步骤是选择,就是我们身边有很多信息量,我们每天看到很多东西,听到很多的话,遇到很多的事情。
知觉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选择你要注意的东西。
每个人注意的东西不一样,忽略的东西也不一样,这可能取决于你眼前的信息当中,哪个信息更刺激,哪个信息一直在重复,有没有对比/转变,有对比和有转变的时候,特别容易引起你的注意力。
一个朋友原来很胖,突然瘦了,你能够不好奇?
也取决于你的动机,所以这些因素就决定了。我们最后注意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最后注意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把信息做了选择以后,就必须用有意义的方式,来组织这些信息。
怎么组织?它跟你的知觉基础模型有关系。
可能有些人听到这就绕了,就觉得什么是知觉基础模型?怎么越听越学术。
很简单,你看到老人的时候,你会想到迟钝;你看到女人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比如我看到女人,就会想到女人是非常棒的,又温柔、又坚强,而有些人有性别歧视,他看到女人的时候,就觉得女人很弱。
我们每个人的知觉基础模型都不一样,你看我们每个人组织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最后我们的知觉、我们的感觉就不一样。
第三个步骤,就是诠释。
当我们选择和组织了我们的知觉以后,我们要用某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诠释,让它有特定的意义。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个男的在对我微笑,我就在想:他到底是表示礼貌,还是对我有兴趣。
你看,诠释就不一样。
最后一个步骤是协商。知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很多感觉发生在两个人甚至一群人中间,他们之间的感觉会彼此影响,并且他们很想达成共识。
这四个步骤,选择、组织、诠释、协商,最终形成了一个知觉。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不一样,而且知觉有很多倾向,这些倾向会影响我们的沟通。
比如对人严厉,对己仁慈,当我们搞砸一个工作的时候,会觉得压力太大,所以才搞砸的,但别人搞砸了,我们会觉得是他不认真,这就是对人严厉、对己仁慈的一种知觉倾向。
再比如,我们会先入为主,用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
我们应该怎么样克服这些知觉的倾向?去检查一下自己的知觉,三个步骤:
第一,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我看到你今天摔门而出;
第二,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你是生气了,还是你就是着急?
第三个步骤,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出澄清:你到底是什么感觉,可以来跟我说一下吗?
通过这样来矫正一下自己的知觉,检查知觉确实可以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信息是什么。
但有时候,我们不清楚到底发生什么情况的原因,不是我们的知觉出了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了解坐在我们对面的这个人说话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缺少的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从别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
以上就是咱们谈的,知觉跟沟通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就是情绪,不得不承认,情绪在沟通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情绪,有很多其它的书讲的更加深刻,比如像《思维改变生活》,就比这本书谈的要深刻很多。
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的观点是说,现在有很多研究,都支持你适当表达情绪,因为表达情绪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甚至对你跟你周围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好处的,并不是一味的忍。
所以千万不要一味的忍,只是说有些情绪是有益的,有些情绪是无益的,有益跟无益是从情绪的强度和持久度来区分的。
如果一个情绪没有任何益处应该怎么办?三个步骤:
第一,监控你的情绪反应,当你要愤怒的时候,马上警惕起来;第二个步骤,注意引发的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第三个步骤,驳斥那些非理性的信念。
建议大家想要更深刻地了解这个部分的内容,去看一下《思维改变生活》这本书。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今天主要分享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描述了沟通和自我概念;第二个部分,我们说了认同管理这件事;第三个部分,我们说了一下知觉和情绪与沟通的关系,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