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名字

以前,不管是否当班主任,我都要求必须在一周之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现在,我不再这样做,甚至有意不记学生的名字。

作为教师,不记名字,如何与学生有效交流呢?

学生的座位坐标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比如:从前数第三排从左数第四个同学,请……,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每当老师点出一个位置坐标的时候,每个同学都必须先判定是不是自己,反应快的同学,会提醒身边的同学,大家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集中在课堂发言或演板的同学身上。老师经常变化方位顺序以防止学生死记坐标,因此和学生的每次互动,从点人开始就充满着挑战。学生的座位会经常变动,因此座位不会与标签相联,课堂互动常动常新。

以学生的衣着打扮进行师生沟通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当老师叫“穿红色小马甲扎马尾辫的女生”、“穿黑色运动服剃着岳云鹏头的男生”的时候,每位同学都会快速用眼睛在教室里搜索,然后目光锁定那个同学,被点的同学也会马上起立回答问题。季节变化,学生的服饰也变,日子不同,学生的打扮也不同,以衣着打扮和学生互动,老师和学生多了一份好心情,课堂上多了一些新鲜,少了一些沉闷。

以学生上课的状态互动,可以有效的把控课堂纪律,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明察秋毫。一个学生正呆呆的望着窗外,老师可以对大家说:“有一位同学想家了,他正想把思念托付给窗外的流云,瞧,他的心已经飞到窗外去了。”一个学生正准备打瞌睡,老师可以用手指着他说:“梦境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正在两者之间徘徊思索呢!”每每此时,“走心”的学生都会迅速调整好状态,教室里也会响起阵阵开心的笑声。

老师和学生的遇见,原本是各自旅途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教育则是老师带着学生追求完美的一段段奇幻旅程,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习德、求知、质疑。可是物欲的社会给师生戴上许多无形的枷锁,老师疲于各种功利化的事务,早已没有心情去发现和欣赏每位学生身上独特的人性之美,教育变得无聊、枯燥、乏味。

近日翻看以前的老照片,曾经努力记住的学生名字,多数已然忘却,只有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经典片段还历历在目,既然终会忘却,当初何必铭记?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名字将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给人贴上各色标签。学生的名字通常和成绩、品行相联,常让老师对学生区别对待,失却教育公平,忽略名字,去掉学生头上的有色标签,对后进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保护与尊重,某种程度也提高了教育的公平,宕宽了教育的外延。

不记名字,不以功利之心对待学生,多年以后,师生之间依然保持初见时的美好,不是很好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记名字)